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杂文 >> 正文

王彬:炉瓶三事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2月19日13:45 来源:文艺报 王 彬

 

 

 

  我在《七夕而生的巧姐》中说到,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刘姥姥两次来到荣府,第一次是向王夫人与凤姐告艰。第二次再来,因为家里日子好过了些,多打了两石粮食,“瓜果、菜蔬也丰盛”,头一起摘下来,“留的尖儿孝敬姑奶奶、姑娘们尝尝”。 用刘姥姥的话说是也算表示“我们的穷心”。而这时候,贾母正想找个积古老人家说话,凤姐便把刘姥姥送到贾母那里,贾母很高兴,带着刘姥姥游览大观园,玩累了,在大观园里吃饭,一次是在探春的秋爽斋,“在晓翠堂上调开桌案”;第二次是在缀锦阁饮酒行令,贾母说:“咱们先吃两杯,今日也行一令才有意思。”凤姐与鸳鸯要听刘姥姥的笑话,便让刘姥姥也说一个,大家听了哄堂大笑。为什么笑,我将在其他文章里阐述,这里只介绍与题目相关的内容:

  这里凤姐儿已带人摆设整齐,上面左右两张榻,榻上都铺着锦裀蓉簞,每一榻前两张雕漆几,也有海棠式的,也有梅花式的,也有荷叶式的,也有葵花式的,也有方的,也有圆的,其式不一。一个几上面放着炉瓶、一份攒盒;一个上面空设着,预备放人所喜之食。上面二榻四几,是贾母、薛姨妈;下面一椅两几,是王夫人的,余者都是一椅一几。东边是刘姥姥,刘姥姥之下便是王夫人。西边是史湘云,第二便是宝钗、第三便是黛玉,第四是迎春、探春、惜春,挨次下去,宝玉在末。李纨、凤姐二人之几设于三层槛内,二层纱橱之外。攒盒式样,亦随几之式样。每人一把乌银洋錾自斟壶,一个什锦珐琅杯。

  有几、榻、椅,身份不同,座位的形式与几的数量也不同。贾母的身份最高,故而是一榻二几,薛姨妈是客人故而享受与贾母同样的礼遇。王夫人的身份仅次于贾母故而是一椅两几。其他人均是一椅一几。几,是雕漆的,式样不一。一个几上空着,预备摆放个人喜欢的食品,另一个几上则摆放着“炉瓶”与“攒盒”。 攒盒是一种多格的用以盛放食品的盘盒。那么,炉瓶又是什么呢?在这里,应该是香炉、箸瓶与香盒三种器物,简称炉瓶,或炉瓶三事。这三种器物的作用是:香盒,贮放香饼;香炉,熏烧香饼;瓶,也称箸瓶,放置铲灰用的匙与夹香饼的箸,也就是筷子。

  我国古代的熏香,早期的香料是具有香味的茅草,时称熏草或者蕙草,与其相适应,熏香的器具是腹身浅薄的豆式熏炉。西汉中叶以后,龙脑与苏和等树脂类香料传入中土,这类香料不像茅香那样可以直接燃烧,必须在下面承以炭火,因此熏香的器具也随之变化,为了下容炭火,便出现了深腹的博山炉,与炉腹相适应,炉盖也做成高耸的山峰形状,山峰重叠之处,雕出细致烟孔,于是便有了发烟舒缓的形态。在我国古代,熏香不仅用作礼神,而且用于日常生活,有一种鸭状的香炉最受闺中喜爱,“却爱熏香小鸭,羡它长在屏帏”,“绣面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衬香腮”,“玉鸭熏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缀锦阁里,贾母几上的香炉是否是这种鸭子的形状呢?可惜,书中没有说明。按常规,香炉分为封闭的与开敞的两种形式。前者无盖,称香炉,后者有盖,称熏炉,二者统称香炉。在宋代,炉盖往往做成莲花或者狻猊——也就是狮子的样式,宋词中的金猊、金兽便是指此。与宋不同,明清两朝最常见的则是角端。角端是传说中的瑞兽,可以日行一万八千里,通晓四方语言,其形似鹿而独角,因为角生于鼻上,故名角端。缀锦阁的香炉很可能是这种形状。

  关于炉瓶,《红楼梦》中颇有涉及,一处见第五十三回,正月十五之夕,贾母带领贾府的子侄、孙男、孙媳等人在大花厅上举办家宴。“每一席旁设一几,几上设炉瓶三事,焚着御赐百合宫香。”再一处,见第三回,林黛玉从扬州来到荣国府拜见贾母以后,贾母让她去看大舅舅贾赦与二舅舅贾政。贾赦不见,理由是见了彼此伤心,反是不见的好。于是去贾政那里,老嬷嬷带着黛玉来到王夫人居住的房间,只见:

  临窗大炕上猩红洋罽,正面设着大红金线蟒靠背,石青金线蟒引枕,秋香色金线蟒大条褥。两边设一对梅花式洋漆小几。左边几上文王鼎、匙箸、香盒,右边几上汝窑美人觚内插着时鲜花卉,并茗碗、唾壶等物。

  前一处,第五十三回,说到炉瓶,以炉瓶三事敷衍而过,后一处,则说得十分明确,是赫赫有名的文王鼎。鼎,原本是先民煮饭时所用的炊器,后来演变为庙堂之上的礼器,文王鼎是周公旦为了祭祀文王而制作的鼎,属于国之重器。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皇帝七十寿辰,恰逢热河文庙落成,乾隆亲诣行释典礼,同时将内府所藏十件周代的鼎彝颁与庙中,首件便是周公鼎。这是一尊方鼎,四足双耳,高六寸六分,深三寸,耳高一寸三分,总重九斤六两。鼎内镌刻铭文曰“卤公作文王尊彝”。卤公,即鲁公,文王的儿子周公旦辅佐武王伐纣,取得天下后被分封在曲阜,也就是鲁国,故称鲁公。因此,宋人薛尚功在其撰写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又称文王鼎为鲁公鼎。文王鼎是夏商周三代青铜器的经典款式,深为乾隆钟爱,根据清档记载,在乾隆三年、十五年、四十年、四十三年时,乾隆皇帝曾经分别下旨制造掐丝珐琅文王鼎。可见此鼎在乾隆皇帝心目中的地位。乾隆下旨仿制的文王鼎,有鼎有盖,鼎身雕饰的夔龙纹、饕餮纹仿自文王鼎,而盖钮之上的狮子以及缠枝花卉和凤鸟纹则带有乾隆时期浓厚的宫廷特色。上有好者,下必兴焉,地方官员进贡掐丝珐琅文王鼎在清室档案中成为常见之物,也就不难理解,文王鼎成为上层社会的时尚。荣国府是贵族府第,在这样的府第出现文王鼎自然是时代语境的衍生之物。

  我们知道,在乾隆时代,文字狱十分惨烈,因此曹雪芹着意指出《红楼梦》是一部“无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可考的小说而希图避祸,但是时代的痕迹难以洗涤干净,文王鼎被置于王夫人房间便是没有洗涤干净的一例。这就让我们不得不进行难以回避的思考,而同样难以回避的思考是,为什么在缀锦阁与大花厅上摆设的香炉,作者只是一笔带过,而这里,却要郑重地注明是文王鼎,原因何在?原因在于场景不同。我曾经著文谈到,荣国府内的主体建筑是五间大正房,堂屋正中悬有一匾,上书:“荣禧堂”,为“万几宸翰之宝”。王夫人住在正房东侧三间耳房内,这样的处所当然不同于缀锦阁与大花厅,是一个肃穆、庄严的场合,故而同样是香炉,在形式上也要有所不同而采取了文王鼎这样庄重的礼器形态,这当然属于细部描述,是《红楼梦》作者的精细之处,然而细微之处见精微,中国当下小说鲜有经典,其原因,至少是原因之一,便在乎此。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