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与雷锋同行”征文 >> 正文

团山湖的温度(纪红建)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2月17日09:54 来源:人民日报 纪红建

  画轴缓缓打开,团山湖又一次展现在我眼前:

  是的,它是一幅画,是油画,也是国画。是记录过去也展示未来的画作。现在,我看到的团山湖情景:机器轰鸣,大型的运输卡车在来回奔忙,一派繁荣的建设图景;我印象中的平房、楼房,正在不断地“改版升级”,相当一部分变成了精美的新居……

  离开50年,倘再回家乡,雷锋一定认不出这里了。道路不断地增多,不断地拓宽,四通八达的公路缩短了村庄之间、村镇之间、城镇之间的距离。这里,已经不是传统的“鱼米之乡”所能形容得了。

  十婆桥的故事还久久荡漾在这里的湖光山色之中,为望城增添了又一抹厚重底色:八曲河的老河道原来设的是义渡,团山湖的百姓出行极不方便。清朝嘉庆年间,当地的十位婆婆捐资筹款建设了石桥。这十位婆婆并不宽裕,为了修桥,她们省吃俭用。当地老百姓铭记这十位婆婆的恩德,将这座石桥命名为“十婆桥”。后来洪水冲毁了这座桥。同治年间,又有十位婆婆捐资重建了“十婆桥”。八丈长的桥,架通了岁月和时空。

  团山湖,见证着望城的发展,见证着望城人的坚韧!

  这里曾经是一片沼泽地,我甚至无法想象团山湖的汪洋泽国史。但这却是事实。爷爷说,小时候,春天一到,湖洲上就长满了绿茵茵的湖草;一到夏天,湖里涨满了水,就变得一望无际;一到秋天,水鸟就会回到湖里,像过年一样热闹;到了冬天,湖里干涸了,湖土被晒成褐色。那时,这里不仅有洪涝灾害带来的悲伤,还有不知吞噬过多少穷人的“瘟神”——血吸虫。团山湖的转机出现在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成立了血吸虫病防疫站,大力开展了灭螺工作,所以患血吸虫病的人就少了,得了病,也有药可治了。1957年,数万人的治沩大军掀开了团山湖新的一页。此时,雷锋背着背包来到指挥部报到,成为万军中的一员。

  当时正值冬季,最冷的时候取土的地段表面半尺都冻透了,地里的白菜冻成了一个个大冰球,工地旁的小河冰面可以直接走人,大树上粗粗的树枝多数被冰雪压断。雪压冰封持续一个多月,开始整个工程停休,后来,天气越来越冷,再休下去就无法完成任务了,不得不顶风冒雪开工。于是,工地上出现了“抓晴天、抢阴天、大风大雪是好天”的场景。当时望城人少有雨鞋雨衣,为了防雪防风,上工时绝大部分人都穿戴着用麻袋缝成的外衣裤和斗篷,脚上穿着草鞋套厚袜。有时上一天工回来,这些麻袋外装都冻成了十来斤重的“水晶盔甲”,棍棒一敲,厚厚的冰块直往下掉。第二天麻袋外衣上的水气还没有干,又穿着去上工了。

  治沩工程结束后,望城人开始新的战斗,要将荒芜的湖沼地,变成米粮仓。雷锋与同时代的望城人,共同抒写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在这里,他走上了一个全新的岗位,成为望城第一个拖拉机手,驾驶拖拉机开垦家乡的土地。想象当时景象,我似乎看到青春的雷锋,潇洒地开着拖拉机在平坦的田地里耕耘,一边招呼着南来的燕子……

  杲山庙,是原来望城治沩工地的指挥部。离这几百米远,住着一个叫李湘枚的老人。他与雷锋同时参加治沩,又同雷锋一同留在团山湖垦荒。后来,雷锋离开望城去了鞍山,他则留在了团山湖,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团山湖。对于团山湖的家家户户、塘塘坝坝,他都了如指掌,对于这片土地,他有着深情厚感。他说,团山湖见证了望城的变迁,也见证了雷锋的成长。当年像雷锋一样参加治沩和开垦团山湖的望城人数以万计,雷锋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抬眼望去,尽管团山湖原来的面目已渐渐消失在岁月里,但我能感觉到这片土地的温度,依然炽热无比。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