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资讯 >> 正文

余华寄语白血病女孩:美好的生活就在前面等着你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2月13日16:30 来源:天府早报

 

带着白血病姑娘的心愿 早报记者赴京对话余华带着白血病姑娘的心愿 早报记者赴京对话余华

  正值花样年华的21岁姑娘宋静身患白血病,著名作家余华的作品《活着》给了她活下去的信念,见见余华,成为宋静的唯一心愿(天府早报昨日报道)。昨日,此事在微博上引发广泛关注,天府早报记者也通过作家出版社责编钱英的帮助,联系上了余华,并立刻带着宋静的心愿飞赴北京。采访最后,余华提笔为宋静写下祝福:美好的生活就在前面等着你!

  对话:余华与宋静交谈20多分钟

  才从德国归来的余华还在倒时差,但他已通过微博大致了解了宋静的状况。得知宋静希望与他对话,还有些疲惫的余华一口答应了,“我觉得这是我应该做的。”从昨日下午5时起,余华就一直等待着从成都打去的电话,期间有媒体记者致电希望采访余华,他都客气地表示,“我现在在等一个很重要的电话,与宋静通话后,再接受采访。”

  傍晚6时40分左右,宋静的电话终于打来了,余华迅速接起,在长达20多分钟的交谈中,余华不断鼓励着宋静,激励她好好活下去。“我听声音,觉得宋静的状态还不错。”此前,宋静曾告诉妈妈,她看了不下三遍《活着》,很想请教余华几个关于活着的问题,但不知是不是因为紧张的缘故,这些问题昨天她都没有问出口。“电话中我听见她哭了,她是单亲家庭出身的,现在也是跟着母亲姓。然后她告诉了我她的病情。有个好消息是,她和她母亲的骨髓配型已经成功了,而且来北京治疗的医院也联系好了。”余华说,“但是她们现在面临50万的资金缺口,所以她很担心费用问题,甚至想过要放弃,但我告诉她治疗始终是最要紧的。”余华还承诺,“一定会给予她力所能及的帮助。”

  承诺:送宋静一套亲笔签名的《活着》

  余华的《活着》在1993年11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第一次出版,此后20年的时间里多次再版。《活着》的主人公福贵身上有悲惨,也有乐观,余华就曾如此评价笔下的这个人物:“他的苦难其实是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的。他对他自己的人生是非常满足的,福贵从来没有抱怨过自己的生活,他真的觉得自己一生过得很好。”余华也曾说:“我想为什么这本书到现在还那么受欢迎,可能是现在的人从这里边看到了那种乐观的精神。”如今再回过头来看,余华颇有感触,“虽然这20年大家的生活明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依然认为,活着不容易。”

  21岁的宋静从这本书中找到了活下去的力量。当天府早报记者提出希望余华能为宋静录制一段视频时,余华笑言自己连日奔波,目前的状态并不是很好,不过他随即提议为宋静写一段祝福的话:“宋静小友:美好的生活就在前面等着你。”

  宋静将于近日到北京接受治疗,而余华16日就要去美国,不过他说等他月底回国后,愿意在天府早报记者的牵线搭桥下,与宋静相约北京。到时候,余华还打算送一套亲笔签名的《活着》给宋静。

  天府早报特派记者雍铃子段祯北京报道

  紧张:

  没问的问题北京再问

  宋静用《活着》的信念重整信心,她想把这份重生的感悟亲自告诉余华。然而,电话接通的时候,宋静一下就慌了,“全是余老师在问我问题,询问关心我的病情,我准备的问题一个都没问出来。”下午5时许,宋静就知道自己可以和余老师对话了,为了和余老师对话,她还专门拟了一份草稿。

  “余华老师跟我说我还年轻,我还有我妈妈,我的人生才刚开始。”通话后,宋静哽咽着,“他说会把《活着》最初的版本送给我,他让我去北京,月底我们就能见面了。”

  宋静说,她最想问余华的问题,是为什么可以如此冷淡地描写出人的生死,最想跟他说的话,是谢谢他的《活着》,在最困难的时候给了她生命的开导。

  坚持:

  今后不会再放弃希望

  虽然通话的时间不长,但实现梦想的兴奋,几乎让宋静母女忘了病痛带来的悲伤。她们说话的声音变得爽朗,母女依偎在一个不到40平米的屋子里,虽然空落落的有些冷清,但重拾的希望足以温暖整个屋子。

  宋妈妈说,虽然生活在单亲家庭,宋静从小就很乖、很懂事,知道自己做家务。宋静有一双大大的眼睛,蓝色的口罩上是深深的双眼皮,除了说到妈妈的时候哽咽过,一直都在微笑。短短的假发很适合她的脸型,衬得皮肤很白,但却更让人心疼这个花一样的女孩的遭遇。“今后我们绝不会再放弃希望了。”宋妈妈说,“余华老师给了她那么大的鼓励,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的人在帮助我们,我们绝不会先放弃。”为了不错过最佳治疗期,宋妈妈过几日就准备带宋静去北京治病,“虽然前面的路还都很迷茫,但也要坚持走下去。”

  天府早报实习记者王玥

  早报快评

  以《活着》的方式活着

  ■肖姗姗

  余华先生一定没有想到,当年他用近乎冷漠的笔调创作的小说《活着》,居然能在20年后给一个绝症女孩带来温暖与阳光。对宋静来说,或许在某一刻,余华的文字,远比化疗更能杀死癌细胞。

  中国文坛写书的很多,但堆砌辞藻、哗众取宠、无病呻吟者也不少。在我所受到的传统中文教育看来,写作的深层本质在于寻求生命生存的依托,是一种精神的创造行为。鲁迅先生当年弃医从文,也就是想用手中的笔唤醒国人麻木、沉睡的心灵,那时他就知道,药可以医人,但无法救心。所以,文字的力量是强大的,精神崩溃的存在,那不叫活着,是偷生。

  所以,作家身上,应该肩负着一种社会责任,是传递善,还是宣扬恶?可以肯定的是,余华当年写《活着》进行了这样的思索。他曾经这么说他写作的缘起:“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

  一首歌,启发了余华,从而有了《活着》;一部《活着》,启发了宋静,从而有了求生的信念。

  身患绝症,在他人看来是无法活着的信号,但相信宋静明白,自己能够像《活着》中的福贵,他的苦难其实是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的,福贵从来没有抱怨过自己的生活,他真的觉得自己一生过得很好。

  对一个绝症患者而言,纵然活着的希望不多,但宋静将因为余华的《活着》而努力活着。

  对一个写作者而言,价值的体现有很多,余华将因为宋静的活着,而尤显温情。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