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资讯 >> 正文

莫言获奖证实了中国文学固有的力量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2月12日10:31 来源:大连日报

  北京时间12月10日23时30分,2012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于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中国作家莫言着燕尾服登台,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上接过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证书及金质奖章。随后,在晚宴上莫言发表了5分钟左右的获奖感言。他用惯有的低调、朴实的语言又一次感动了世界。

  昨日上午,我们独家专访了辽宁师范大学教授与博士生导师、大连理工大学特聘教授与大连理工大学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张学昕。就莫言获奖感言的内容及莫言获奖对中国当代文学所产生的影响等问题,张学昕教授从文学评论的角度作出一番到位的解读。

  只有作家才能讲出来的“童话”

  问:莫言的获奖感言及近日于瑞典所作的几场演讲,让您感触最深的内容有哪些?

  张学昕:在莫言的获奖感言中,我捕捉到了“童话”这个词。莫言说,他是一个来自中国山东高密东北乡的农民的儿子,能够在庄严的殿堂里领取这样一个巨大的奖项,很像一个童话。我觉得,“童话”这个词用得特别好,有着深刻的寓意。诺贝尔奖是对人类物质与精神生产结果的肯定,颁奖典礼场面宏大,且由瑞典国王亲自颁奖,正是这样一场殿堂式的人类盛宴,莫言却用“童话”来形容它,再朴实不过,再温暖不过。我想,只有作家、只有充满想象力的作家才能讲出这样的话。莫言了不起,“童话”是他对诺贝尔奖最美丽的致敬。

  此外,莫言于北京时间12月8日凌晨在瑞典文学院所发表的主题为“讲故事的人”的演讲也让我印象深刻、非常感动。关于这场演讲,近日我在北京与同行们有过讨论。有人批评莫言为什么不抓住这难得的机会讲中国文学、讲中国作家,对此,我不敢苟同,也认为没有必要,因为获奖这件事情本身已经证实了中国文学固有的力量。

  这篇演讲中,莫言没有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没有高谈阔论自己的创作,而是从母亲讲起,平实地讲述发生在他母亲身上的四件小事。可是,不要以为这四件小事只是随便说说,莫言之所以谈母亲,其实这里面存在着一个伟大的隐喻。他说,为母亲迁移坟墓的时候,他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他感到,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他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可以说,莫言是在踏踏实实地为母亲创作,他作品的根就在于此,没有太多担当和诉求,只是探讨“母亲”所象征着的人性,即爱、苦难、理解与宽容。这种关于人性的探讨虽不能创造物质文明,却能够触及人类灵魂的深处。这也可以用来理解莫言获奖感言中的最后一段话,他说:“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我想,但是文学的最大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

  想象力可比马尔克斯

  问:颁奖典礼上,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提名小组主席佩尔·瓦斯特伯格在介绍莫言的授奖词中说,莫言是个诗人,粉碎了陈腔滥调,让茫茫人海中的个体得以升华,莫言的想象力超越了人类存在的全部。对这番评价,您怎么看?

  张学昕:非常准确。想象力,是莫言作品闪闪发光的标签。莫言的想象力通行世界,超越了人类存在的全部。我认为甚至比拉伯雷、马尔克斯都滑稽和犀利。莫言的想象力不仅获得了国际认证,还被人类审美的标准和经验所接受,这一点让我感到非常愉悦和开心。

  中国文学没有必要妄自菲薄

  问:颁奖典礼上,佩尔·瓦斯特伯格还说:“何时曾有如此史诗式的春潮席卷过中国与世界?在莫言的作品中,世界文学与一个声音对话,这个声音足以湮没大部分的同行者。”这事实上已经高度肯定了中国文学之于世界文学的位置。您又是如何评价莫言获奖对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关系的影响呢?

  张学昕:关于这个话题,我们去年曾经在某媒体上做过历时一年之久的《重估当代文学价值》的讨论。讨论得非常充分,也得出结论:中国当代文学已经具有相当高的水准。当然,也有不少人唱衰。比如德国汉学家顾斌,他坚持的是中国当代文学垃圾论;再比如国内的肖鹰,他说他十年不看中国当代文学。那么我就想问,既然你都不看,那有什么权利说它不好?

  莫言获奖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不仅释放了中国人的“诺奖”情结,也确认了中国当代文学并不差。实际上,我认为,不仅仅是莫言,贾平凹、余华、王安忆等,他们谁拿奖,我都不会感到奇怪。可以说,他们这批人足以代表中国当代文学的水准,他们孜孜以求地努力着,用写作来向世界传达中国的民族经验。所以说,中国当代文学没必要妄自菲薄。

  莫言的价值在于激励,而非模仿

  问:此前,在瑞典的“诺奖”新闻发布会上,莫言在谈及获奖意义时说:“我相信我的获奖会引起一些作家的创作热情,我也希望我的获奖对中国文学起到一个积极的推动作用。”您怎么看莫言获奖对中国文学创作自身的影响?接下来会出现莫言的模仿者吗?

  张学昕:莫言说得没错,这是一件具有正能量的事情。莫言拿奖,让世界对中国文学刮目相看,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想来了解中国文学。这无疑会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带来激励和生机。至于是否会出现莫言的模仿者,我认为是不会的。成熟的作家会学习莫言的写作精神、感受方式、表现力度和卓越的想象力,但绝对不会一味模仿。真正好的作家依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写作,依然会坚持自己对文学的理解。

  如果瑞典人比我们读莫言还多,那是悲哀

  问:莫言在得奖之后就说过,希望大家把对他的热情转移到对中国广大的作家身上去,从阅读他一个人的作品开始阅读更多人的作品;颁奖典礼后,他在接受专访时也说,希望能够有更多的爱国读者来读我们中国人写的书。这应该是对中国读者的寄语。那么,在莫言获奖的大背景下,您想对中国读者说些什么?

  张学昕:我想引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赵丽华在其微博里写的话:“我们对莫言作品读了多少?比瑞典人多吗?我们对作品中的时代和人物的理解有这么深刻吗?”这是一连串深刻的追问。没错,如果瑞典人比我们中国人读莫言还多,那么我只能说,那将是最大的悲哀。(彭杭)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