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资讯 >> 正文

舞台剧电影《弗兰肯斯坦的灵与肉》在沪热映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2月09日16:12 来源:东方网

  由拿督黄纪达基金会上海大剧院艺术课堂联合推出的英国伦敦国家剧院NT Live舞台剧巨制《弗兰肯斯坦的灵与肉(Frankenstein)》高清影院版于12月2日在上海大剧院连映三场。基金会表示,希望进一步加强与沪上文化机构的合作,将全球顶级、前沿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创新项目介绍给上海及周边地区观众,并计划通过一系列文化和艺术教育项目,激发中国青年艺术人才的创作灵感,帮助他们走向世界舞台。

  《弗兰肯斯坦的灵与肉》是英国伦敦国家剧院2011年最重要的戏剧巨制之一,上演后好评如潮。该剧由英国著名编剧尼可·迪尔(Nick Dear)改编自玛丽·雪莱(Mary Shelley)1818年创作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又名《科学怪人》),奥斯卡金像奖导演丹尼·博伊尔(Danny Boyle)执导;他因执导电影《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和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而为广大中国观众所熟知。本剧最大看点不仅仅是两位明星级主演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Benedict Cumberbatch)与米勒(Jonny Lee Miller)的加盟;莫过于他们演出期间互换角色——在不同的场次轮流饰演“怪物”(The Creature)和弗兰肯斯坦(The Creator),其挑战性和带出的别样意义,令观众激动不已。两位主演亦因此荣获劳伦斯·奥利佛奖——英国戏剧的“奥斯卡”大奖。

  拿督黄纪达基金会创始人兼主席,黄铃玳爵士夫人(Lady Linda Wong Davies)表示:“基金会非常荣幸能把这部英国伦敦国家剧院舞台巨制的高清影院版引进中国。该剧作无论是从普世价值、故事结构还是视觉效果,都是非常难得的佳作。这一创新的艺术形式扩大了戏剧舞台表演的观众群,拓展了观演关系,希望能为中国的艺术家和戏剧界人士提供借鉴,进一步繁荣上海表演艺术以及创意产业。”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正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其软实力。“一个正在复兴的民族需要丰富和高品质的文化生活滋养心灵。作为一个民间的文化交流基金会,在向中国观众呈献世界水平的音乐和视觉艺术作品的同时,我们更希望通过大胆的创新和探索实践,让西方主流社会欣赏中国文化的内涵和魅力,了解当代中国,加深彼此的理解和融通。”黄铃玳爵士夫人指出,“这座城市正日益成为世界级的经济、金融和时尚中心。然而,在全球化和当代化的城市发展中,上海需要提炼出其独特的城市精神和文化。”

  自2009年起,基金会即开始与著名的当代艺术家张洹(现居上海)、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黄英(出生在上海)等多位艺术家合作,推出了亨德尔巴洛克歌剧《塞魅丽》,成功地将经典中国文化元素自然融入一台标志着欧洲传统文化的歌剧,通过中国艺术家的锐意创新和演绎,让西方文艺界和观众耳目一新,叹为观止。

  基金会最新的制作、英国著名音乐家本杰明·布里顿的独幕儿童歌剧《诺亚的洪水》在英国伦敦2012文化节和奥林匹亚文化节以及北京音乐节公演之后亦是好评如潮。“《塞魅丽》和《诺亚的洪水》在欧洲和北京的演出非常成功,我衷心希望能与上海的文化机构合作,将这样一些融合古典传统和创新实验性质的剧目呈献给上海观众。与此同时,借由参与演出和制作,上海的年青艺术人才能够获得更多国际演出经验,夯实走向世界舞台的基础。”黄铃玳爵士夫人补充道。

  2011年8月,基金会与上海夏季音乐节合作,为上海观众呈献了当代最伟大的指挥家和钢琴家之一丹尼尔·巴伦博伊姆大师(Maestro Daniel Barenboim)执棒的西东合集管弦乐团(West-Eastern Divan Orchestra)演奏的贝多芬交响乐,并最终成就了英国广播公司(BBC)的纪录片《巴伦博伊姆诠释贝多芬:九大交响乐改变世界》。

  基金会自2007年成立以来,致力于通过创新的文化交流方式,构筑中西方文化沟通平台,增进西方世界对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基金会策划和制作的经典项目包括亨德尔的巴洛克歌剧巨制《塞魅丽》、英国切尔西花卉展金奖作品《失觅园》、中欧文化峰会、《巴伦博伊姆和西东合集2011中国巡演》、《文化名人对话系列》、儿童歌剧《诺亚的洪水》和英国广播公司纪录片《破斧沉舟:钢琴家郎朗的故事》等。

  关于《弗兰肯斯坦的灵与肉》

  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是一部科幻的史诗,曾多次被翻映为电影。英国著名编剧尼可·迪尔历时19年,潜心磨砺,与丹尼·博伊尔合作,将之搬上了英国伦敦国家剧院的舞台。通过6个设置在剧院内不同位置的高清摄像机,以电影的方式全景呈现给全球的观众。

  《弗兰肯斯坦》的故事用忧郁抹杀了恐惧,百年后仍具有现代性。造人,是科学发展的最终界标,不可触犯?抑或人生没有选择,命运不济,只有顺应?于是,我们像理解“科学怪人”一样理解每一个人,人们也许可以在顺利中保持良善,但遭遇严酷的践踏和遗弃时,不由得偏离、堕落甚至杀戮。

  维克多·弗兰肯斯坦生活在一个优渥的家庭,他大概原以为生活的宠幸和平静是本然的秩序。直到青年时,母亲突然去世,为他留下惊诧和沉沉悲痛。他开始狂热的实验,他不要去妥协那个创造大神,他初始的愿望多么宁静和美好,想通过造人,让亡人复活,他不要再与所爱的人生死永隔,他要消除人类的缺陷、得臻完美的先见之明,发掘自然最核心的秘密。

  用亡者的器官作为模具、剪切、缝合,模拟的羊水,电的激活,造人成功。但弗兰肯斯坦却被这个丑陋陌生的“怪物”吓得掉头就跑,绝决地期望他死去。这个“怪物”有着本具自足的善良,渴望友情、认同和关爱,却最终在欺侮的浸泡中变得暴戾。他杀害了弗兰肯斯坦的弟弟和爱人伊丽莎白。

  与小说中“怪物”和弗兰肯斯坦在北极同归于尽的结尾不同,戏剧采用了开放式的结尾:虚弱的弗兰肯斯坦在茫茫风雪中跟随着怪物:“走吧。我们继续走。你必须被毁灭”。可是他们走向哪里?话剧给了两种可能性:走向虚无、绝望、仇恨和共同毁灭,或者,继续挑战神的职能:他们继续走,继续走,直到北极尽头!去寻找磁力之源,探索旷世未有的奥秘!

  充满迷幻光泽的舞台,音乐的流动和构筑,弗兰肯斯坦狂热与凝视的眼神,丑陋的“怪物”蕴生温情的细节,一切都浑然而生,一切都直指人生幕布下的那个内核:关于原罪。如剧中收容怪物的德拉赛所说:也许,人生来就是不完美的,必须藉由更高的权威——神,来弥补出生的罪恶。还有另外一种——“人之初性本善”,襁褓中的婴孩纯美善良。邪恶是社会外力推进的产物;无论人变好还是变坏,都和上帝没有关系。

  原著的惊世骇俗,不只在于故事的跌宕诡谲,更在于文本中蕴含的无穷意蕴与隐喻,它充满前瞻的眼光与预见性,也使其一直被当代人不断地解构与反刍。小说对于科学与伦理的悖逆,工业社会中人的异化,理性追求对于社会秩序与传统价值的破坏都有指涉,也反映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及对生命终极问题的追问。

  两位主演从肢体动作到语言道白、从眼神表达到内心呈现,近乎完美的演绎,呈现出后现代版的上帝、亚当与堕落天使之间的纠葛,导演以简洁洗练的声光色影打造出一个工业时代的《失乐园》故事。尼可?迪尔不仅是对经典著作的致敬,亦从当代的视觉出发,让观众可以从中找到无限可能的解读和共鸣。

  关于英国伦敦国家剧院“现场”(National Theatre Live)

  英国伦敦国家剧院现场于2009年6月正式推出,这一激动人心的项目旨在将英国戏剧界最杰出的舞台剧现场转播到世界各地的电影院。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