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资讯 >> 正文

《钢的琴》:不穿马褂跳爵士 探索本土音乐剧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1月30日16:09 来源:凤凰网娱乐
剧照剧照
三宝三宝

  从《金沙》、《蝶》到《三毛流浪记》以及马上上演的《钢的琴》,音乐人三宝做音乐剧做上了瘾。不过,相比原先的早期剧目,三宝说原先做的大多是命题作文,从《三毛》开始到即将登陆北京保利剧院的《钢的琴》,他终于可以和自己的老搭档、词作家关山一起“旧瓶装新酒”,只做自己想做的戏。

  热捧“二”的气质和“直给”的音乐剧

  三宝和关山想做的戏,不是以前在中国舞台上见过的诸如《剧院幽灵》、《猫》这类远离生活的大戏,而是带有一些批判现实主义的小人物的题材,从音乐风格上也更接地气、没那么多废话,“咱这回多来点‘直给的’!”。

  对于“二”和“直给”的理解,在眼下巡演城市已经抢先看过《钢的琴》的观众们,在微博上纷纷展开热议,在他们看来,是删去了电影中之前陈桂林借钱给女儿买琴,和兄弟们一起去学校偷琴等种种尝试,而是上来就进入造琴的环节;是陈桂林在得知女儿并非亲生的时候,依然选择为女儿、为自己,把琴造完;是一群本无关系的工友,在失业之后还保持的生龙活虎的精气神儿,要从造一架钢琴,用双手完成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中获得自身的意义,重温昔日敢想敢干的精神和荣光。

  正因如此,三宝带有一定颠覆色彩的音乐元素,更是大家盛赞的鲜明亮点。特别是“淫词小调”真实地再现了“草根阶层”的生存状态和成人情感;大量重金属音乐的出现,显示出对工人们顽强、执着、鲁猛与力量的歌颂。再加上剧终一个high过《妈妈咪呀》的谢幕环节,用闹腾、自嘲而非恶搞,化解掉了生活中的种种不如人意,让观众一致高呼:为什么不向“二”致敬?我们也为失败者高歌!

剧照剧照  剧照剧照
剧照剧照

  探索本土音乐剧的道路

  误区一:音乐剧里一定有一两首力推单曲

  尽管身为内地流行音乐的顶级人物,作曲家三宝在创作音乐剧的时候,却表示并不考虑一部戏里一定要有一两首能拿得出来的单曲,而是一切从戏剧本身的需要出发。“唱段是一定要戏剧化的。但现在很多音乐剧其实都是,先说事,说完事表达心情了,来一段唱,再表达心情了再来一段唱,戏剧感缺少了很多,有种两张皮的感觉。”

  《钢的琴》则将这个问题处理的比较好,例如第一幕里《我的女儿》一段,就是陈桂林和妻子的争吵,开始是争到底谁跟女儿更亲,随着声调的转高,显示出两人的吵闹,一切都通过重唱形式体现,并承担了叙事的功能。剧中类似的段落非常多,三宝将此归功于编剧关山,“因为他也是个诗人吧,在写剧本叙事的时候就兼顾了这种抒情性,而不是把剧本写完,觉得哪个地方需要加唱就写首词”。

  误区二:只有华丽的舞台、服饰与咏叹调才造就高雅的音乐剧

  在三宝、关山看来,中国本土的音乐剧一定是与百老汇音乐剧有不同的。汉语写作有自己的特点,如何去配合音乐,需要学习摸索的地方很多。这几年的音乐剧实践让关山发现,汉语写作音乐剧的确存在天然的障碍:汉语有四个声调,英语、意大利、西班牙语则就一个调。又得照顾剧情,又要押韵,契合旋律,真的需要下功夫琢磨,在中文的发声特点和语言结构上摸索出更为科学的中国音乐剧语言结构和创作方法,是他一直努力的方向。

  而从音乐上来讲,三宝则表示个人最不喜欢的就是“穿着马褂跳爵士舞、踢踏舞”,“虽然说音乐剧是舶来品,但是爵士乐是美国人自己的民族文化,我们要做自己的东西,当然要用自己文化的音乐素材”,因此,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钢的琴》,就包含了大量的、丰富的、熟悉的表达,从二人转、民间小调,到重金属、抒情小调,体现了“草根文化”内在的多样性,这也正是《钢的琴》作为一部原汁原味的本土音乐剧之成功所在。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