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美术 >> 人物 >> 正文

自在并坚守着——刘勃舒、何韵兰夫妇的艺术人生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1月30日10:44 来源:中国作家网

  刘勃舒和何韵兰夫妇是中国美术界的熟面孔,人们对他们的人生传奇、爱情、绘画作品、艺术观念和为中国美术事业所作的功业非常熟悉。即使在近几年里,夫妇俩除了一些社会工作外,深居简出,很少出头露面。许多年来,他们没有在国内认真举办过画展,也没有出版过较为完整的画册,似乎大隐隐于市,又似乎是对时下美术现状无言的评说。在朋友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刘勃舒夫妇也自觉却之不恭,便承其好意,出近作以飨观者。但提出了几点要求,不张扬,不奢华,不剪彩,不印大画册,只当一次老友团聚,谈艺述旧。于是,才成全了一次以台北、北京、珠江、南充等地巡展的美事。

  逸笔写真骨

  评价刘勃舒的艺术,当从他在新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秉性人格和艺术成就3个方面来说,才能构成他艺术人生的立体图景。

  新中国美术史是无法绕开刘勃舒的。可以说,刘勃舒个人艺术生涯的展开就是一部鲜活的新中国美术史。而且,由于长期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画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的领导职务,刘勃舒不仅亲身参与、经历了60多年来美术史上发生的重要事件,还是很多重大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

  首先,作为徐悲鸿的关门弟子,刘勃舒与徐悲鸿有着情同父子的师生关系。众所周知,徐悲鸿是新中国美术框架的建构者,对中国美术的教学体系、美术观念、创作方向等方面有重大的影响。从12岁起,刘勃舒便与徐悲鸿有书信往来,徐悲鸿不仅给少年的刘勃舒以极大的鼓励,还告诉他以真马为师、以造化为师的艺术观念。15岁考上中央美术学院以后,刘勃舒每星期都带着自己的作业到徐悲鸿家,徐悲鸿会一一作出评点,每次还在刘勃舒的作业上亲自下笔改正结构的错误。这种严谨、科学的艺术态度、诲人不倦的品格让刘勃舒受益匪浅。

  其次,刘勃舒毕业后留校工作,成为一名教师,与吴作人、李可染、李苦禅、叶浅予、蒋兆和等近代艺术大家朝夕相处。在与这些艺术家的接触中,刘勃舒深受他们优秀人格的感染,从他们的身上汲取了很多的艺术营养。不为人所知的是,“文革”期间,刘勃舒在中央美院国画系有一定的职务,尽自己的所能保护了一些身处逆境的老画家。之后,刘勃舒也一直对这些老艺术家关心有加。

  1985年以后,刘勃舒开始配合李可染主持中国画研究院的工作。由于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成立不久的中国画研究院(1981年11月1日正式成立),工作展开面临巨大的困难。刘勃舒以其坚定的信念和不服输的性格,为新时期的美术事业做了很多的工作。尤其是经费的筹措,刘勃舒借助社会的力量、海外的支持,将“无米之炊”做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文化大餐。如“85新潮”期间分别在北京、西安举办了3次中国画研讨会,组织全国持不同艺术观念的著名画家、理论家讨论,以包容的艺术态度宣示中国画研究院的艺术立场,维护了国画艺术的地位,推动了新时期中国画的繁荣。1993年,中国画研究院与湖北有关机构合作,开始了艰苦的“三峡刻石”大型艺术工程。中国画研究院还多次召集全国的地方画院到北京举办美术展览和理论研讨会,探讨画院的工作方向,交流创作经验,将地方画院团结在一起,极大地推动了全国画院的创作热潮和合作精神。刘勃舒还积极开展与海外的艺术交流,多次与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的美术界共同举办画展和研讨会,并参与组织了中国画赴欧美展览和艺术交流的活动,促进了新中国的艺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在主持中国画研究院工作的13年期间,刘勃舒还策划组织了很多大型的美术展览,有的是为了推出新人,有的是宣示艺术主张,有的是向海外推广中国艺术,其中,1988年举办的“88北京国际水墨画大展”吸引了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参加,在当年是一次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水墨画盛会,对以中国的笔墨纸砚为基本绘画材料的水墨画的创作、传统中国画与现代绘画的交流、中国画核心价值的澄清、中国画边界的扩展都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接触过刘勃舒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看法,刘勃舒是一个随性的人。喜欢他的人认为这是一个率性的艺术家,言谈举止充满了艺术气质。不喜欢的人也是因为他的率性。其实,刘勃舒就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痛恨虚伪的人。一个本真的人,去掉了所有的浮华和装饰,剩下的只有铮铮傲骨和本色人生。在当今的社会里,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将手持大把钞票的画商拒之门外,兴到之时将自己的画作随手送人,有谁还会讨厌“空前绝后”、“艺术大师”之类的溢美之词。

  冷眼观瞧红火艺术市场的刘勃舒,对待有艺术天赋的艺术家却有一副热心肠。以不阿俗媚世著称的台湾师范大学教授、艺术评论家何怀硕用“己立立人,己达达人”来评论刘勃舒无私扶持艺术家的人格,这是何怀硕真诚的称许。自古以来,艺术都是件奢侈而艰苦的事。刘勃舒出生在江西永新一个普通的教师家庭,成为徐悲鸿的关门弟子,也是年龄最小的弟子。徐悲鸿的提携,成就了一个天赋少年的艺术梦想。刘勃舒将“伯乐”惜才之心薪火相传,把对徐悲鸿的感激付诸行动,一生中慧眼识珠、倾力提携的艺术家不计其数。如今,他帮助过的许多画家已经成长为当今中国美术界的中坚力量。

  我们看刘勃舒的绘画,早年遵循徐悲鸿的教诲,他在素描、写生下过苦功夫。从刘勃舒早期的画马作品中能够看到他从徐悲鸿那里继承的科学严谨的写实精神。正因为有严格的造型、审美训练,才有了今天刘勃舒以草书入画、“逸笔草草”的绘画面貌。

  何韵兰说刘勃舒的马越画越像他自己,认为他今年的作品更加灵动、洒脱,笔墨间流露出自在、恣意的心境。刘勃舒画马,起笔不论前后,即兴而为,但在表现马的风骨、神韵上极为讲究,脸部瘦削,马腿修长,臀部丰满,骨骼健硕,姿态桀骜,有横行万里之志。

  对于时下盛行的艺术创新,刘勃舒认为这不是一个问题,而是艺术创作、心性修为过程中的一个节点。南齐的谢赫在《古画品录》中说:“迹有巧拙,艺无古今。”技法有巧拙新旧,但古今对绘画品格的品评标准是一致的。

  经常说“中国现在的艺术存在着泡沫”的刘勃舒,对消除艺术的虚假繁荣有着独特的思考。刘勃舒认为,艺术家对审美的追求与商家对利益的追求是两种异质追求,二者的结合只有靠第三者的沟通,这个第三者就是艺术评论。打破艺术市场的泡沫,艺术评论是一个关键环节。艺术评论家在写评论文章的时候,应该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闻者缺点改之,优点勉之,言者一吐为快,旁观者也可引为警戒。这样的艺术氛围,才能形成艺术家率性创作、理论家真诚评论、收藏家真实买卖的良性循环的艺术生态链。因此,真诚是刺破艺术泡沫的良方。

  斯馨和天籁

  何韵兰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音乐使她与刘勃舒走到了一起。何韵兰的艺术风格与刘勃舒不同,人们喜欢将她的艺术与女性的慈爱和敏感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她的社会角色充满了女性的温暖和慈悲,她的作品充满了女性的敏感和细腻。走下学院的讲坛以后,何韵兰在创作的同时,还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参加推动环境保护、儿童艺术教育和女性艺术的工作。性情温雅、舒朗的何韵兰,内外保持着自然完整的人格,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这样的人格和艺术追求,也体现在她的绘画作品里,特别是今年的艺术探索中。

  用何韵兰自己的话说:“自然,不仅仅是风景。”当面临壮阔的雪山和海啸时,她的作品里透出对神灵的敬畏和虔诚。当目击沙化的土地、污染的海滨时,她的作品里透出的是对自然母亲积疴羸弱的悲悯。当看到小草葱郁、繁花似锦时,她的作品中又流露出看见自然母亲面颊红润的欣喜。经历了社会工作的磨砺,经历了广游沃看、对大自然的激情体验之后,她的创作也由唯美主义转为沉郁的人文主义思考,自然在何韵兰的心中超越了风景,超越了时空,酝酿成为精致的情愫,包孕天地的心象。她作品中浩渺的宇宙、昔日的罗布泊、绿色的生命、被沙漠挤压的水源、热带风暴、海啸等一向很难入画的题材,以及敬畏、悲悯、纠结等很难表现的情绪,让观者魂牵梦萦、惊心动魄,除了视觉审美的力量,还有触及人类心灵的爱。(徐水平)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