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杂文 >> 正文

京话日报的“知己”(游宇明)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1月29日10:29 来源:北京日报 游宇明

  晚清社会有点儿怪,一方面政治糜烂、民生凋敝、时局混乱;另一方面以监督为天职的报业相当繁荣,《苏报》、《中国日报》、《京话日报》、《中外日报》、《新闻报》、《申报》、《时报》、《大公报》、《日日新闻》等,都是当时非常有影响的纸媒。

  晚清的报纸以民营为主,它们大多不是慈禧和清廷的工具,革命派报纸固然经常闹得慈禧暴跳如雷,即使是《京话日报》等维新派报纸也未必让她省心。

  《京话日报》是官宦子弟彭翼仲变卖家产、典当衣服于1904年8月创办的。办报伊始,彭翼仲就定下了两条规矩,一是让报纸的语言彻底通俗,以便文化不高的普通市民看得懂;二是替老百姓说话,为老百姓办事。

  1904年10月,《京话日报》发表文章揭露英国殖民者在南非虐待华工的罪行,还将华工的悲惨生活编成小说《猪仔记》,配上图画连载数日。小说发表后,英国公使向清国外务部提出抗议,要求《京话日报》停登此类小说。受到压力后,彭翼仲在报上发表了题为《本报忽逢知己》的长篇评论。文章说:在办不办《京话日报》这件事上他本来很犹豫,只因为早些时候亲眼看到一批华工被送出洋,其状惨不忍睹,受到刺激,才下了决心。他讽刺道:“这是我办《京话日报》的始末根由,却从没有向人说出过,现在被萨道义公使看透我的心事,岂非是一位知己吗?”彭翼仲决定面见英使,英使派人与之见面。彭翼仲说:当初清英订约,规定英人在通商口岸招聘华工,现在英人却在通商口岸之外招工,这不是不守信用吗?至于报上披露的华工被虐待,假若不是事实,请向报馆出示公函说明。如果三日不见来函,仍将继续刊登。结果英国人没有来函,不过,清国地方当局出了告示,禁止英国人违约招工。

  皇权时代,皇亲国戚是老虎、豹子,谁也惹不得,彭翼仲偏偏不信这个邪。1905年8月20日,《京话日报》在“本京新闻”里揭发了那王府的一桩丑闻:王爷下令将某小妾活埋在王府后院。记者经过一番调查,确认此事为王府管家长九所为。长九这个人善于培植势力,一向专横跋扈,王爷也常受其挟持。《京话日报》派记者采访了20多次,有记者甚至深入王府查勘现场,获得大把活生生的资料,不久,该报又接连发表《不近人情》、《王府活埋人》、《三记活埋人的事》、《四记活埋人的事》、《五记活埋人的事》等报道,并配发评论,老百姓对那王和长九的所作所为非常不满。长九怕了,提出在报上刊登否认活埋事件的付费广告,信中还夹杂了一些威胁恫吓的语句。彭翼仲将其来函全文披露,并郑重声明《京话日报》的报道完全真实。长九惊恐不已,只得畏罪潜逃。

  经历了几千年的皇权专制的中国,社会能够在民国时代形成向民主制度转型的共识,那些最先觉醒的新闻知识分子功不可没。同时,我也在想一个问题:晚清暗无天日,面对《京话日报》这种“放肆”的媒体,慈禧为何“心慈手软”?

  庚子事变后,清国有三种势力:保守派、维新派、革命派。对革命派及其报纸,慈禧是坚决打击的,杀人、抄馆无所不为。但对于维新派及其报纸,慈禧有一定的顾忌,她知道维新与革命求变之心是一致的,不同的只是一个想维护皇权、君主立宪,一个想推翻皇权、实行共和,而且维新思想在大臣中颇有市场,如果自己的做法过于激烈,后果会非常严重。换句话说,在与代表社会良知的报纸的博弈中,慈禧拥有大量的行政资源,却并不拥有民心。

  晚清报纸背景的复杂也加剧了慈禧的犹豫不决。清国的报纸有本国人办的,也有外国人办的,有办在本界的,也有办在租界的,慈禧可以管制清国人办的报纸,但管不了外国人办的;管得了在本界办的报纸,管不了在西方租界办的。《京话日报》虽办在本界,但它随时可以进租界,就算不受英德等这些国家的租界欢迎,搬进其他国家的租界一点问题也没有。

  报纸开展批评,看你怎么分析和认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