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科幻 >> 重点推荐 >> 正文

浅论中国少儿科幻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1月29日09:22 来源:董仁威

  “成人科幻”与“少儿科幻”

  “成人科幻”、“少儿科幻”,这两个并未成为正式科幻理论学术术语的词组,在现实的科幻创作中却客观存在着。当前,在“成人科幻”广受关注的同时,中国的一批“少儿科幻”作家群和少儿科幻作品却被相对地忽略了。

  新中国的科幻创作,是从少儿科幻开始的。1954年,新中国的科幻文学之父,当时中国科协科普局《科学大众》杂志编辑郑文光,为少儿写了一篇科幻小说《从地球到火星》,在《中国少年报》上发表,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反响。北京城里掀起了火星热。那时候,北京天文馆还没右成立。编辑部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在建国门上的古观象台里,架起子一座天文望远镜。孩子们吃了晚饭后,就到古现象台排队看火星。孩子们排起的长龙,直至深夜也不见减少。

  郑文光为孩子们对科幻小说的热情所感动,全心全意为孩子们写起科幻小说来。两年间,他在各种儿童、青年期刊上,先后发表了一系列少儿科幻小说:《第二个月亮》《太阳探险记》《征服月亮的人们》,并于1955年由上海少儿出版社辑成《太阳探险记》一书出版。《太阳探险记》受到了意料之外的欢迎。郑文光的科幻小说作品,也引起了世界的重视。

  以后,不少作家投入了为少儿写作科幻文学作品的热潮中,出现了叶至善《到人造太阳去》、迟叔昌和于止的《割掉鼻子的大象》、肖建亨《布克的奇遇》、童恩正《五万年以前的客人》、刘兴诗《北方的云》、尤异的《琼岛仙踪》、金涛《小黑人的梦》、叶永烈《小灵通漫游未来》等等少儿科幻佳作。

  后来,科幻理论界和科幻作家本人,把“少儿科幻”当成“幼稚期”的作品,追求文学性,转向写“成人科幻”,“少儿科幻”被逐渐冷落下来。

  于是,不少人认为,“少儿科幻”作家和作品属于“小儿科”,作家和作品都是二、三流的,甚至不入流的。其实,在我这个科幻评论界的门外汉看来,由于“少儿科幻”与“成人科幻”的读者对象不同,其写作方法、写作技巧与“成人科幻”迥异,用“成人科幻”的标准来衡量“少儿科幻”的水平,既是不公正的,也是不科学的。

  须知,“少儿科幻”有很大的读者群,能对“民族素质”的提升产生很大的影响力,其市场前景亦不可限量。

  自然,除一部分专业从事“少儿科幻”的作家群体外,如杨鹏、宗介华、简梅梅、柯梦兰、郑重等外,还有一些著名的科幻作家同时从事“成人科幻”、“少儿科幻”创作,如郑文光、童恩正、叶永烈、刘兴诗、肖建亨、刘慈欣、黄海、王晋康、韩松等,他们的“少儿科幻”作品与成人科幻作品一样棒!

  小灵通漫游未来-少儿科幻经典

  《小灵通漫游未来》是著名科幻作家叶永烈创作的一部少儿科幻文学经典之作。

  叶永烈创作的初期,大部分是为少年儿童写作的。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在那一阶段中国处于封闭状态,对外部世界科幻小说的发展知之甚少。他初期的科幻小说较注重科学性,—般总是先有了科学幻想构思,然后再进行小说创作。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影响力最大的长篇少儿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用今天对科幻小说的要求来评价,也许很难说清它的文学价值,但它是一部高水平的科普读物却是无疑的。这部科幻小说适应了那个时代少年儿童渴求科学知识的要求,起到了那些“成人科幻小说”未能起到的作用,发行总量达到300万册,据此改编的科幻连环画1980年5月第一版印数即达75万册。20年前,一本两角三分钱的连环漫画《小灵通漫游未来》在青少年读者中激起的科幻“风暴”,今天的小朋友也许难以想象。《小灵通漫游未来》成为“文化大革命”后出版的第一部科幻小说,不光是少年儿童出版社大量印制,许多省的少年儿童出版社纷纷租型印刷,使这本书一下子印了150万册,成了当时的畅销书。这本书还被改编成三种版本的《小灵通漫游未来》连环画,连环画的总印数也达到150万册。所以,《小灵通漫游未来》的总印数,达到了300万册。这本书出版以后,叶永烈收到几百封读者来信。叶永烈以饱蘸幻想的笔墨,通过小灵通漫游未来市,绘声绘色地展示了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幸福生活的诱人前景,激起人们对未来的向往,燃起读者用智慧和劳动去创造美好未来的火一样的热情。叶永烈以报社记者小灵通漫游未来市为线索,生动形象地、循序渐进地介绍了气垫船、电视电话机、电视手表、微型直升飞机、飘行汽车、机器人、人造大米、人造蛋白质、无土庄稼、彩色棉花、环幕立体电影、小太阳灯,以及未来市学校、农厂、图书馆、火箭飞行站等20多种新的科学技术。这些虽是目前尚未实现的,但叶永烈把它写得符合科学原理,因而能给人以真实感。叶永烈在介绍这些科学知识时,既注意了各门科学发展的新成就,同时又注意了普及基础知识。比如《坐上了火箭》一节,主要介绍用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的无人驾驶火箭,其中还告诉读者不少有关星际航行须知的物理、化学、生物、天文等基础知识。这本书较好地处理了科学性和文学性这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用浅显易懂、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来介绍某些尖端的科学知识,在新鲜有趣的故事情节中,巧妙地、合情合理地阐述某种科学道理。叶永烈根据儿童的心理爱好和认识事物的特点,采用天真活泼的儿童语言,讲述故事、介绍知识,并适应儿童富于幻想的特点进行艺术构思,因而以其特有的艺术力量抓住小读者。通俗、浅显、有趣,是儿童科学读物应该达到的起码要求。在这方面,《小灵通漫游未来》一书,做了可贵的探索与尝试。

  《小灵通漫游未来》是一部凡尔纳式的硬科幻小说。有人以为,凡尔纳式的科幻小说不能算科幻小说,威尔斯式的科幻小说才是科幻小说。这是不对的。凡尔纳式的硬科幻小说对人类进步和科技发展的影响,至今也没有一种科幻小说创作形式能够完全取代。至今中国大陆还没有一部科幻小说,包括叶永烈自己后来写的众多的靠近主流文学的科幻小说,能超过《小灵通漫游未来》的影响力,便是证明。当今,人们把科幻小说分为“硬科幻”或“软科幻”。其实,凡尔纳式的科幻小说并非当今提倡的“硬科幻”,而是一种“科普式”的科幻小说。这种科幻小说在历史上对推动科技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灵通漫游未来》也是如此。

  《小灵通漫游未来》,除了丰富的科学幻想外,也具有儿童小说的情趣,其中大人和儿童的形象纯朴可爱,易于为儿童理解和接受,情节也比较生动有趣,使儿童像听有趣的故事似地被牢牢吸引住。如今,“科普式”的少儿科幻小说已被中国大多数年轻一代的科幻作家抛弃,连叶永烈在后来的写作中也不断向主流文学靠近,抛弃了这种给自己带来最大声誉和影响力的“科普式”的少儿科幻小说写作形式。其实,笔者认为,科幻小说的创作形式应该百花齐放,不能用一种代替另一种。“科普式”的少儿科幻小说有它的市场,是少年儿童喜爱的形式,也是对较近的科技展望感兴趣的部分成年读者喜爱的一种形式。科幻小说界不应抛弃和排斥这种对科技发展进行近距离展望的“科普式”少儿科幻小说。笔者相信,科幻作家不只是可以在描绘几千年、几万年、几百亿年后的社会生活上做文章,也可以在以百年以内“可望亦可及”的科技展望上做文章,写“科普式”的少儿科幻小说。这样的科幻小说,也是有相当大的市场和影响力的。

  当然,“科普式”的少儿科幻小说也有它的局限性和弱点。比如,容易过时、幻想性不够丰富、想象力不够强等。《小灵通漫游未来》便受到这种局限。由于《小灵通漫游未来》写于1961年,科学幻想构思在今天显得不够新鲜,对人物着墨也较少,叶永烈自己也觉得“当年的一些科学幻想,有的现在已变为现实,所以读来总觉得幻想味还不够浓烈”。比如,小灵通前往“未来世界”,乘的是“原子能气垫船”。如今,气垫船已经很普通,从上海至宁波、从深圳到珠海,每天都有飞翔船往返。所谓飞翔船,也就是气垫船。当然,小灵通乘的以原子能为动力的大型气垫船,虽然还没有出现在世界上,但是,已经不很遥远了。小灵通手腕上戴的“电视手表”,便已经变成现实。

  小灵通在未来世界乘坐的“飘行车”,不仅能在地面行驶,而且能够在空中“飘行”。这种“飘行车”,在美国电影《第五元素》中,已经在银幕上“飘”来“飘”去。当然,电影中是用三维电脑动画拍摄出“飘行车”特技镜头,叶永烈20多年前的科学幻想,起码已经被美国电影导演在银幕上变为现实。小灵通见到小虎子的“老爷爷”(曾祖父)下棋不戴眼镜,很吃惊。一问小虎子,这才明白:“他的眼睛不花,那是因为他眼睛里装了老花眼镜。镜片是嵌在眼睛里的,所以你看不出来他戴眼镜。我的爸爸的眼睛里也嵌着镜片,不过,他嵌的是近视镜片。”这种“嵌在眼睛里的眼镜”,如今比比皆是——隐形眼镜。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