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资讯 >> 正文

朱幼棣携新书《怅望山河》对谈王军 关注生态环保问题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1月28日11:36 来源:新华读书

 

 

 

 

 

 

    新华网北京11月28日电(史靖)汶川、玉树地震,鄱阳湖水域大幅缩减,北京严重缺水,后三峡时期长江中下游生态的无情变化,这些似乎都警示着我们生态环境面临的巨大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作何思考,如何应对?11月25日下午,前新华社著名记者、国务院研究司司长朱幼棣携新书《怅望山河》做客字里行间书店,探讨“山河不能承受之重”,与新华社著名记者王军一起关注当代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问题。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该书主要关注多年来出现的大地震、江河断流、湖泊缩减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反思我国江河水利工程建设与环境相适应、协调时存在的弊病。发布会上,朱幼棣介绍了自己创作这本书的初衷和感受,并就大家关心的问题和现场读者作了深入的交流。

    五年伏案,终成正果

    朱幼棣的著作《后望书》在2011年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读者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此后有读者建议朱幼棣对长江三峡等问题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而他本人也认为在前一本书中自己的很多观点并没有能够完全表达,于是产生了创作《怅望山河》的想法。朱幼棣一直密切关注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在担任新华社记者期间先后采访过淮河、海河、辽河以及太湖、白洋淀、滇池等重要河流湖泊的污染治理,取得较多的第一手的资料,也有很多最直接真切的感受。一边思考,一边记录,整个创作历时五年终于完成。朱幼棣希望自己的文字能促进大家对工程规划、建设合理性的反思,并为大众的科学觉醒提供一些参考。“‘十八大’时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把生态文明列入总体规划。我们需要科学觉醒,就跟我们民族觉醒政治觉醒一样重要。

    “功”在当代,利未必在千秋

    谈及目前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朱幼棣和王军都表达了忧虑。朱幼棣颇为尖锐的指出很多地区把兴修水利变成了一个政治化行动,没有全流域统筹综合的考虑,造成了水力和物力的大量浪费,严重影响了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不能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牺牲长远的利益”“这样做‘功’在当代,利未必在千秋,”王军说。朱幼棣认为“应当综合地科学地对重大工程进行一些思考和规划,不能够简单地只看利弊,不能为了政绩而干工程。”    

    互动环节,问题尖锐

    对谈结束后,在现场互动环节读者抛出了五花八门的问题。被问到“作家与学者说真话与自身求生存谋发展是不是非常矛盾”时,朱幼棣坦言写作需要良心,也需要社会责任感,有些事情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补白,“自己不同意的可以不讲。”

    还有读者提出疑问,“制度的掣肘是不是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有没有可能改变现状”。朱幼棣略微思考后回答道:“机制这东西时间长了就形成了一把锁,甚至是上了锈的锁。但一个偶发事件就可能打开一把锁。只要我们不断试图打开,总有一天会开启一扇新的门。”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