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与雷锋同行”征文 >> 正文

这一方水土(王巨才)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1月28日09:30 来源:人民日报 王巨才

  这是一方富饶的土地。不只物产充裕,也包括精神财富的丰赡。几十年来,孟泰、马恒昌、王崇伦、赵桂兰、尉凤英、雷锋、郭明义……群星闪耀,英模辈出。

  踏上这片土地,很想拜访一个人,余新元。当地的同志告诉我,在辽宁的英模谱系里,也许找不到他的名字,但正是这位可敬的老红军,慧眼识才,先后把雷锋和郭明义送到部队。

  1959年冬季征兵,雷锋身高体重不合格,档案又不全,接连受阻。情急之下,他从弓长岭跑到辽阳,找到兵役局政委余新元,软磨硬泡,跟进跟出,苦苦“纠缠”。余政委当过长工,参军前母亲投井自尽,两个妹妹饿死。对雷锋的反复请求,他先是耐心做工作,解释征兵规定,说服他放弃;继而被他孤苦的身世、出色的工作表现和强烈的报国志向所打动,觉得这孩子根红苗正,积极上进,送到部队会是一块好料。他把雷锋的情况和个人意见向市委书记作了汇报,得到支持,又先后二十八次与鞍钢焦化厂、部队接兵人员及兵役局其他同志沟通,最终获得批准。

  元旦后,新兵起程。雷锋没亲属,送行的人却来了一卡车,其中就有余新元和妻子田儒文。一个多月的接触、相处,老田早把这个勤快懂事的年轻人看作自己的孩子,她为他带去鸡蛋和路上的零用品,叮嘱他一定要注意身体,好好锻炼,争取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战士。临别,雷锋向余政委敬一个军礼,说感谢余叔叔,政委摆摆手,说你应当感谢辽阳市委、辽宁人民、征兵部队,要牢记大家的期望,为他们争气,争光。

  十七年后,也是在他的支持下,郭明义顺利加入人民军队的行列。郭明义的父亲也是英模人物,受到过毛主席、周总理接见,与余新元熟识,当年为郭明义参军曾上门代子请缨。余后来调任军分区副政委,今年已九十一岁,在鞍山休养。

  在雷锋纪念馆,我们见到余老的彩照,方面剑眉,庄重和蔼,让人顿生亲近之感。辽阳当地同志介绍说,在辽阳,在辽宁,无论领导还是群众,举贤荐能,珍爱人才,崇尚美德,从善如流,可以说是一种普遍的风气,是长期形成的一个传统。雷锋去世后,举行公祭大会,七十万人口的抚顺市,前来送行的就有十多万人,所用的棺木,是当时的市委书记原本给自己母亲准备的。

  同雷锋一样,郭明义的事迹已家喻户晓。他从部队转业回到鞍钢,任矿山采场公路管理员十五年,每天提前两小时上班,相当多干五年的工作量;坚持二十年无偿献血,累计六万多毫升,相当自身血量的十倍;为希望工程捐款十多万元,资助一百八十多名贫困孩子上学;他组织的爱心团队,已有六千多人签订合同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一千二百人志愿捐献遗体器官。就是这样一位爱岗敬业的时代先锋、助人为乐的道德楷模,你想不到,他会是那样地朴实、憨厚、木讷、执拗。

  “郭明义的各种荣誉证书摞起来怕比他人还要高,但他记性不好。”辽宁作家周建新告诉我。他撰写过关于郭明义的报告文学,二十六万字,已经出版。但采访很困难。因为究竟献过多少次血,捐了多少钱,郭明义自己全说不清。“我们亲自到他家去数了献血证书,才知道有五十五本,捐款数字也是到希望工程办公室统计来的。他去北京参加汇报会,我们给准备了讲稿,他一字不用,非按自己的意思讲不可。问他为什么总想帮助别人,他说不为什么!就是心软,别人有难处,总不能袖手旁观,做点好事,还需要理由?这人就是这样,什么都舍得给人,他家住四十平方米,家徒四壁,空空如也,自行车、电视机什么的,谁困难给谁。”

  “他爱人能没意见?”我们问。“哪会呢!”周建新说,“郭明义的爱人在医院工作,我们也同样问过她,回答是,老郭不喝酒、不抽烟、不打牌,就是爱做点好事,我能有什么说头?家里支持,工友们也服气,否则他的爱心团队哪来那么大的号召力?采写中想私下摸摸周围人的真实看法,有位饭馆老板没等我们说完,就抢白一通:怎么啦,这么好的人你们也想背后嚼舌头?”

  “做好事,不需要理由”。这使我想起和辽阳当地同志随便聊起的一件事。

  辽阳中心医院有位科室主任,常给患者垫付医疗费,少则三五百,多则数千,从不立字据,不要借条,十多年来究竟垫了多少钱,自己根本记不清。记者采访,他不愿谈,说都是稀松平常的事,有什么好写的。一再启发,回答总是说看到病人掏不出钱,耽误治疗,不帮一把,总觉得过意不去,谁没个难处啊。问,家里人知道吗,答说,这压根就不算什么事,说了,能有啥意见。又问,经常垫钱,不还咋办,他实话实说:我是垫钱,又不是捐钱。但只要你诚心待人,好心总能换来好心,我垫了十多年,没遇到一个赖账不还的!

  类似的事,抚顺也有。市医院两名护士去云南旅游,火车上遇到一位孕妇难产,她们赶去,见孕妇血流不止,情况危急。问题是,她俩都是医院供应室的,面对眼前情景,也一时束手无策。好在急中生智,她们立刻用手机拨通医院电话,经过妇产科医生远程指导,顺利接生出一对双胞胎婴儿。产妇两口子都是农民工,回到抚顺,她们还放心不下,通过昆明铁路局联系到产妇入住的医院,知道母子平安,就又寄去两千块钱,叮嘱让好好保养。

  “用勇气承担责任,用爱心创造奇迹”的事在网上传开,市里的记者赶去采访,两位护士觉得奇怪:这也叫新闻啊!问想没想过万一出事要负的责任,回答说,人命关天,哪顾得上那些……

  这一路,从沈阳到抚顺、辽阳、鞍山,接触的就是这样一些普普通通的人,平平常常的事,却使我思绪纷然,感慨不已。说点也许矫情的话,我是从这些被他们自己称作“稀松平常”的凡人小事、爱心善举中看到国家乃至人类文明进步的希望,也从这种由民族传统美德与共产党人价值观念和谐统一所营造的社会氛围中,理解了这方土地春风化雨、英模辈出的原因,解开了此行的一大心结。

  一首《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固然不乏诙谐的调侃,但写作中,歌名一直在我脑海里不时闪现。

  是的,这是一方地力丰沃的平原,一座民族精神资源的富矿,一块足可仰视的高地。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