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美术 >> 展讯 >> 正文

笔墨淡彩新语境——李翔中国画展侧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1月28日09:13 来源:中国作家网

  “笔墨淡彩新语境——李翔中国画展”近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中国美术界50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军内外近5万人观看了展览。人们盛赞李翔创作手法新颖、作品形象生动、生活气息浓郁,不愧为一位优秀的军旅画家。

  展览共展出李翔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100余件,题材有山水、人物写生和主题性创作,是他近30年来创作、研究和学术思想的一次集中展示。

  行走在艺术创新的路上  多年来,李翔一改传统中“随类赋彩”的程式,发挥中国传统笔墨精神和西方绘画中色彩变化丰富微妙的双重优势,以色造形,化色为墨,把色彩的阴阳转化及冷暖对比巧妙地糅进传统的书写和写意之中,诠释出中国画创作的新语境。

  人物画展厅记录了李翔从1994年创作《红色乐章》开始,对人物画创作技法和语言不断探索的心路历程。展览现场,李翔对前来参观的学生们讲:“《红色乐章》《画兵》虽然代表了我一个时期的艺术追求,但我并不满意,因为它们有着较强的工艺制作成分。”为此,李翔一直在思索突破的良方。直到2001年走进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深造,在中西方绘画语言的碰撞中,他一下子在“色”“墨”关系中有所醒悟,在“以色造形”和“化色为墨”上进行了有益的初探,后来通过创作《原乡》《父老乡亲》《寒塬》《排长与兵》《三十里堡背柴人》《民以食为天》等作品,其“以色造形”的创作手法和语言,越来越形成独特的风格。

  山水画展厅是他的“淡彩山水”。中国山水画具有深厚的传统,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画需要新手法、新语体。李翔的“淡彩山水”就是从理念到表现手法对传统中国山水画创作全面地做了一次探讨。他说:“色彩表现是西方绘画体系的成果,传统中国画不太注重色彩,我始终想在这方面实践探索一下,形成一种新的中国画语言。然而,真要在生宣纸上显示色彩浓淡干湿,让作品表现出灵动、微妙和活泼、新鲜的意境来,很难一蹴而就。”

  这次展览的60余件山水作品就是从李翔的几百件创作中遴选出来的,《山顶的希望》《太行英姿》《伏羲崖神韵》《山高自有登山人,桃花开尽梨花香》《山村奇彩无俗路,川垄生金有余香》《写山何须待天晴,细雨蒙蒙也从容》等一系列作品,都是对景写生、现场创作完成的。这些作品既蕴涵着中国传统的笔墨精神,又把色彩的元素融进了书写、造境及塑形之中,使自身艺术创作置身新语境之中。李翔说,新语境就是他执著探索的目标,是他一生努力、奋斗的方向。

  多重视角的学界评价  展览期间,中国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专门举行了“笔墨淡彩新语境——李翔中国画展学术研讨会”。刘大为、邵大箴、郎绍君、李福顺、刘曦林、范迪安、朱青生、王镛等多位美术界专家,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李翔的艺术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

  个性突出,追求新意。刘大为说,李翔十分用功,肯动脑筋、肯钻研,基本功扎实,而且非常注重书法和文学修养。把传统的技法技巧融进色彩、色调,使他的山水画呈现崭新的面貌和鲜明的个人风格,确实有新意境。邵大箴说,李翔是当今很有艺术成就的中年画家。多年来,他坚持写生,努力从生活和现实中发现自己所感动的东西,捕捉出清新高雅的画面,颇有新意。郎绍君说,李翔用色彩显现物像的生动与微妙,以色调传达景物的空气感,同时又注意把握色调的单纯与整体性,并保持一种近于水墨画的朦胧意境。作品平朴、生涩而有新意,带着一种未曾深加工的效果,传承了宋代山水画对空间描绘与诗情诗意统一的追求。张道兴说,观看李翔的展览很轻松,他把中国文人画的那种轻松、诗兴、情感放在重要位置,并在这种感受中强化技能、色彩和造型。他不追求强烈的黑白灰关系,而是弱化甚至把黑择出去,注重用笔、结构和色彩的微调,构成了一种新的状态。李魁正说,李翔的这个画展在中国画坛和中国美术界有着独特开创性的意义。他视野开阔,理念新颖,不固守传统样式,立足创造一种新的图式和意境,值得美术界高度关注。林凡则认为,李翔画作最大的创新就是朴素,他的作品无论是人物还是山水,没有一点矫揉造作,非常清晰朴素。中国古代好多诗品、画品里面,把朴素和自然视为一种境界,朴素到了极点就是高境界。李翔用一种最平淡的手法,去创造最深刻的内涵,使人深受感动。

  生活气息浓厚,清透平实。刘曦林说,作为一个部队画家,李翔始终不忘表现人民大众和子弟兵的关系。比如说《扎西平措上尉和阿爸阿妈》,这是一种深情、一种象征、一种精神、一种组合,非常震撼人心。郑工、王镛等认为,李翔的人物画主要以劳动人民和普通士兵为对象,风格以现实主义手法为主,反映民生,关注百姓生活。但是,无论是人物画还是山水画,他不唯美,而唯真,会以一个仰视的角度去塑造,正是这种真诚赋予他的作品生命和灵魂。朱虹子却觉得,由于军旅画家的特殊身份,李翔的作品具有一种特殊的气质,一种对生命焦虑的人文关怀,不是一般的学院派画家或者是年轻画家所能体现的。他继承了徐悲鸿、蒋兆和的朴素美术形态,大胆地使用中西方不同的艺术手段创造人物形象,在山水画里面融合了多种风格的色彩处理方式。陈钰铭、王界山认为,李翔给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那种执著和虔诚,他的作品始终把战士的喜怒哀乐、农民兄弟的生存状况以及大山里一草一木的性情、精神融入笔端,无论是山水还是人物,皆可与他深刻交流,表现出阳光、健康、积极向上的元素。

  浸透心灵的展览效应  这次展出的作品80%都是李翔未曾面世的新作,画展一开幕,迅速得到社会广泛好评。展览期间,每天观众六七千人。慕名前来的观众流连在李翔人物画展厅和山水画展厅,被一幅幅画作感染、震撼。

  《祈祷》是一件巨幅头像作品,画面描绘的是一位头发苍白、满脸沧桑的藏族老妈妈,她双眼紧闭、两手合十默默而虔诚地祈祷保佑、祝福许愿……画作主人公的表情深度表现出了老人丰富的内心世界,蕴含着超越时空、人类共有的精神呼唤,触动着每位观者的心灵。很多观众伫立在画前,久久不愿离去。山水画《太行山》也让人眼睛一亮。巍峨挺拔、气势磅礴的山脉把太行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正如李存葆在展览前言中所说:引导人们从浮躁、琐屑、褊狭,趋向宁静、善良和自尊。

  此次展览引起中外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北京延庆四中闻讯后组织全校师生前来观展,石家庄师范学院也专门组织老师赴京观展,11本留言簿上写满了观众的真切留言。(郭兴华)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