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资讯 >> 正文

刘震云冯小刚:温故知新1942

眼神的交汇:历史与未来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1月27日10:12 来源:新闻晚报







  我们的民族曾经经历过许多的苦难,或许触摸这些苦难太让人痛苦,所以我们常常选择绕过,甚至将他们遗忘。然而有一些人,不仅有勇气去重新挖掘和记录这样的历史,同时也用着自己的方式去唤醒整个民族对于这些苦难的回忆,冯小刚和刘震云正属此列。

  《1942》这部电影是关于苦难的,在这部电影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星星点点的人性光芒,然而在电影之外,所有的创作者所付出的巨大的诚意和努力,更让人感动,从刘震云的小说 《温故一九四二》到冯小刚的电影《一九四二》,两个人经历了19年的起起伏伏,终于将这一段历史,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为何要再次触碰苦难,众多答案中哪个才是冯小刚的真实所想?拍摄过程中他与徐帆冲突为何?刘震云与他如何还原悲剧中的一地喜剧?剧本缘何打动了影帝蒂姆·罗宾斯? 《杨澜访谈录》为你一一解答。

  几气呵成“一九四二”

  杨澜:在一个大家压力都很大的时代,很多电影只求让人开心一点,你为什么反其道而行之,拍了一部这么苦难的片子?

  冯小刚:始作俑者是震云,我看了他的小说后才知道河南原来闹过那么大的灾荒。我要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所以拍了电影。

  刘震云:咱河南人给世界留下了最后的幽默。比如,老张在饿死前想起老李三天前就断气了,觉得自己值了,至少多熬了三天呐!这样一种面对死亡的态度其实比追问更严肃,或者说更悲凉。幽默是海,融合万物。

  杨澜:描述苦难有很多表现方式。 《唐山大地震》里表现人性挣扎的时候,哭天抢地,露骨宣泄;但《1942》显然比较克制,人们平静地磨着柴火、树皮,甚至带着满足感热火朝天地准备年夜饭。你特意采用这样的镜头语言吗?

  冯小刚:剧本酝酿的时间很长,我和震云在此期间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改动随之产生,我还跟徐帆“吵”了一架呢。她演的角色为保孩子活命把自己卖了,我让她情绪克制一点、淡然一点,她说做不到,因为她是一个母亲,骨肉分离之际,怎么可能无动于衷?拍戏强调真实性,一个农村妇女眼看着就要与自己的孩子天各一方,绝对不可能冷静麻木地说句再见了事。徐帆特别反感有些知识分子暗贬煽情,她明确地“教训”我:如果你也搞那套东西,只会让我恶心、做作、矫情!

  杨澜:骂得好厉害!

  冯小刚:她认为我的看法被绑架了,不尊重一个母亲真实的情感反应,但我恰恰是为了真实才进行这样的处理。每天都有灾民饿死,大家早已见怪不怪了。生不如死的时候就连悲伤都是一种奢侈,如果把自己卖了能换来活路,那就很好。我告诉徐帆,灾民的感情一定是十分粗糙的,是破石头块里长出来的荒草,寒风吹着不倒。

  杨澜:从1993年到2012年,你们历经多次起伏,不断地准备,不断地搁浅,投入了巨大的诚意来做好这部片子。事实上,从影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可以看得出来,你们进行了深入的采访和悉心的修改。

  刘震云:《1942》不是一气呵成,而是几口气磨出来的。 19年间几起几落,世界不断变化,人心也在变化。这种双重的变化对于电影最终的产生到底是好是坏,小刚用“不堪回首”来形容。我的原著是调查体的纪实文学,没有人物、没有情节、没有故事,所有电影必备要素一概缺乏,就连论证会上的专家都说没戏唱,所以小刚最后完成的是不可能的任务,我估计国内导演里只有他才做这种傻事。

  冯小刚:用一般规律和普遍经验来看,它确实是不成的,但我坚持住了,所以成了。

  黑色幽默解读苦难

  杨澜:你是河南延津人,你的很多文学作品都是以自己的故乡为背景而创作的,《温故1942》正是一例。你曾解释道:“一九四二的精髓,一定不是悲剧,而是幽默和喜剧。所有的悲剧都经不起推敲,悲剧之中,一地喜剧。 ”用黑色幽默的方式解读苦难,对作者手艺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刘震云:我和小刚没有刻意生产幽默,我们只是把生活中的幽默搬到了大银幕上,充当了一回搬运工。

  杨澜:小刚据说“搬”到几度濒临崩溃?

  冯小刚:长达几个月的室外拍摄,灾民漫山遍野,能不让我崩溃嘛。

  杨澜:《1942》让我感觉非常压抑、悲凉,温暖超越的东西并不多。

  冯小刚:结尾处老东家捡了一个孩子,说叫一声爷爷咱俩就算认识了。我觉得这正是人性,这正是温暖,这正是希望。蒂姆·罗宾斯就是被这种闪烁的希望之光所打动的,片酬、戏份少,地方这么远,条件又艰苦,他凭什么欣然接受?因为黑暗之后有光明,《1942》跟《肖申克的救赎》异曲同工。

  杨澜:罗宾斯看到了这个民族能够继续走下去的答案。

  冯小刚:所以小说叫 《温故1942》,“温故”是饱含着感情的两个字,温故知新,是我和震云努力在做的事情。

  杨澜:你们两人已经相识20多年了,有过多次的合作,从《一地鸡毛》、《手机》再到《1942》,小刘和小冯变成了老刘和老冯,据说两位最初认识的时候是王朔介绍的?

  冯小刚:记得那还是1993年的时候,王朔推荐震云让我结识结识,他写的《一地鸡毛》真是太棒了,剧本一字不改就可以拍,特别的生动、深刻、细腻。后来有一天下午,王朔又扔了本书给我,是中篇小说《温故1942》,看完以后,我对震云的喜欢上升到了崇拜。

  杨澜:你俩的交情之根算是扎下了。

  冯小刚:我告诉震云《温故1942》的小说一直在我心里翻腾,特别想把它拍成电影,他倒是不着急,让我慢慢想想。之后咱们经常聚在一起,包包饺子,凑几个凉菜,说上一夜的醉话。2000年过年的一个晚上,我和震云喝完小酒,他郑重地把《温故1942》托付给了我,答允愿就此事与我共进退。我相信这段过程的周折也足够支撑一部小说了。

  杨澜:第一次合作或者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小刚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刘震云:他那时刚三十出头,是文艺青年小冯,整天戴一围巾,还特别爱挂一个上面写着 “北京电视台艺术中心”的牌子,走哪儿这标牌就晃哪儿,跟学生带校徽似的,估计是在“显摆”身份。他更爱把几路“来历不明”的人张罗到一块吃饭喝酒,挑起气氛,结果张罗张罗着场面就乱了。

  能够合作讲究缘分

  杨澜:你们还把梁左也给 “拉下水”了是么?

  刘震云:我们这些小字辈共同尊称梁左先生为梁老,梁老“架子”可端得不小呢。比如讲好明天大家一起聚一聚,“小冯”打电话通知梁老,他老人家开始挑刺:明天吃饭,今天才请我,这能叫请吗?这叫提溜!这时候王朔会一把抢过电话:你爱来不来!然后第二天老先生必定到得最早。

  杨澜:谁的酒量最好?是小冯吗?

  刘震云:他酒量大不大我也说不清楚,但他胆子很大,半个小时之后基本上就“嗨”起来了,这场面让我挺怀念的。

  冯小刚:我最近的访问总被问到为什么要拍这部电影,为什么喜欢他的小说,我要说的理由其实特别多,但最让我自己信服的是我和震云之间的缘分,我作为导演和电影《1942》之间的缘分。

  杨澜:我反倒觉得这个最没说服力,因为缘分这事儿恰恰是说不清的。

  冯小刚:比如说我遇到过很多演员,包括一些非常成功的大明星,会相互寒暄几句“咱俩得合作一回”之类的客气话,但结果可能是十年下来俩人碰着十回,没戏就是没戏。再说什么“要合作”就太贫了。所以我认为拍电影真的要讲究缘分。

  刘震云:我觉得除了缘分与契机之外,更重要的是目光的交汇。俩人同时看穿百年,能够深入融合在一个点上,那便胜过世间任何的利益驱动。

  杨澜:我明白了,你们眼睛里未来的长度是一样的,因此你们能够相交这么多年。从小冯到老冯,甚至有人叫冯老了,你觉得冯小刚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刘震云:越来越简单,越来越纯粹,越来越有赤子之心。虽然从年龄上来说咱们都老了,但小刚的心态却的的确确变得更年轻了,最大的标志是他特别的敏锐。一件事做还是不做,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他心里十分有数。

  冯小刚:我就《1942》这事看得远,其他的事我依旧唯利是图。

  刘震云:冯小刚做事非常干脆,决不拖泥带水。拍《1942》的时候,足足五个多月的时间全是大冬天灾民逃荒的室外戏,条件异常艰苦。演员们为了让自己瘦下去,每天就喝一小半碗菜粥,国立走个台阶都要虚脱了,直说自己头晕眼花,金星乱舞。

  冯小刚:我有一次想把明天的戏整个儿梳理一遍,就召集大家都到餐厅来开会,因为地方宽敞,方便交流。一开始创作团队吃完的餐食还没有撤下去,屋子里飘着肉香,害得演员对词对到一半急了,纷纷控诉我太残忍了。

  杨澜:看得见,吃不着,这能不难受么。

  一朝梦圆情怀难遣

  杨澜:小冯同志看着小刘同志这二十年来的变化,发现了点什么?

  冯小刚:刘震云是比较绕的一个同志,年轻的时候他和我比同龄人更显成熟,有城府。刘老有个特点:你有个作品请他看,看完了让他提点意见,第一句话一定是“好,非常好”。如果你跟刘老不熟,你会觉得刘老的评价非常高,你满意了;但你若是与刘老长期合作,摸得透他的脾气秉性,你就应该趁势多追问几句,一直问到让他感觉到你的诚意,开口谈谈他真实的想法为止。你必须具备足够的耐心,听他一路从剧本的问题说到演员的问题,最后终于绕到导演的问题身上。今后要和刘老打交道的人,请务必掌握综上所述。

  杨澜:我注意到有时候你忍不住在微博上吐槽:拍电影实在太苦,甚至让我对它的热爱也变得越来越寡淡了。有网友评论你是在撒娇,回顾自己当时的心态,你究竟是怎么想的?

  冯小刚:有一天我问工作人员:“咱们是不是彻底结束了? ”“都结束啦!除非再有大的改动。 ”然后我突然就产生了一种失落感,有一个梦,它一直是心中最大的念想,于是你孜孜不倦地冲着目标奋力前进,但有朝一日梦圆了,电影拍好了,接下来就看观众的反应了,作为一个导演,我一下觉得空空的,这个梦似乎离开我了,没了。

  杨澜:还爱电影吗?

  冯小刚:为了答谢华谊对这部电影的投入,我之后应该会拍几部注重盈利的商业电影,倘若不是出于这么一种感恩的心情,我确实觉得拍完《1942》后得好好歇歇了,或许还将暂时告别导演这个行业,干点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画画什么的。

  杨澜:我曾经看到有不少的分析和评论,试图解释刘震云和冯小刚之间长期合作的原因,比如说他们都擅长讲小人物的故事,比如说他们都用一种新的语言系统,以一种幽默的态度来诠释世界,然而我想,这合作背后的深层原因,恐怕就像刘震云所指出的那样,并不仅仅在于两个人眼神中相互欣赏,而在于无论是对于历史还是未来,他们的眼神都有交汇之处,那么是不是因此也可以说,他们的合作不会就此终止呢?但愿这样。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