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出版人访谈 >> 正文

图书之要,在世道人心

——访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1月27日09:19 来源:人民日报 张 健 高钰婕
《主流》:商务印书馆出版。《主流》:商务印书馆出版。

  图书是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对社会文化发展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图书出版的价值,我们不仅要看“码洋”的多少,更应有世道人心的考量。近日,记者采访了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请他畅谈中国当代图书出版的价值观及其对社会文化发展的观察和思考。

  记者:商务印书馆出了不少好书,如《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今年又新推出《国际文化版图研究文库》。请问出版这些图书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文化考虑?

  于殿利:每一本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图书,必然都反映了一个时代的需求。一百年来,我们曾热切地向西方学习现代化的先进思想,于是有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现在,我们步入了一个新时代,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飞速发展的背后,一定有其深厚的思想、文化根源,这个根源必然存在于我们的民族文化之中,需要我们认真整理、充分认识与合理利用,所以有了《中华现代学术名著》的应运而生。中央提出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这就要求我们重视本民族优秀文化,并以我们的优秀文化积极地去影响世界。不能一说起中国,永远只是功夫、瓷器与茶叶。

  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因此我们决心出版一套书,提升人们对文化战略价值的认识。《国际文化版图研究文库》的主题就是要全面介绍近百年来,世界主要大国都是怎样发展文化的,它们在各个阶段分别实施了什么文化政策与措施,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比如说《主流》,该系列的第一本书,就勾勒了当今世界的整体文化竞争格局。另一本《作为武器的图书》,明确地告诉我们,二战时期图书是作为精神武器参战的。这本书充分揭示了文化和图书的本质特征,揭示了价值观的巨大潜在作用。我希望这套书能为国家文化政策的制定、文化产业的发展乃至普通公众对文化的认识带来裨益。

  记者:这些书确有价值,但也许在市场上很难畅销。 

  于殿利:这个无妨。畅销书不带来生命,常销书才是根本。商务印书馆在历史上就不以做畅销书见长。从出版企业的发展规律来看,也不可能靠一两本畅销书就能维持一个企业的生存。畅销书反映的是一个出版企业的活跃值,如果很长时间都没有一本畅销书,说明这个企业可能创造性乏力,跟时代趣味有些脱节——但作为支柱存在的,始终还是常销书。畅销书可遇不可求,如果不主抓常销书,天天去追畅销书,那是一件危险的事儿。

  记者:这几年社会上读书之风渐趋浓厚,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很重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媒体也在呼唤建设一个“书香中国”。作为出版人,请谈谈你的思考。

  于殿利:从个人层面来讲,人的知识和经验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直接经验,一个是间接经验。直接经验非常有限,因为人的时间与精力都极其有限,所以我们更多依赖于间接经验。间接经验最大的来源就是读书。读书可以说是一个人获取知识与经验最重要的手段。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发展,都应该让热爱读书的观念深入人心。

  从社会层面来讲,文化已经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发展文化是一件非常迫切的事情,而读书是提升全民文化水平的基本途径,因此更需要倡导爱读书的社会氛围。经济发展得再好,文化如果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成果就很难得到保障。这对我们文化工作者与出版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首先要把握好自己的出版物,保证它们对国民的精神成长有益,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建设价值。

  记者:无论出版图书,还是培养读书之风,里面其实都有一种导向意识,关涉到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

  于殿利:对。不光是图书出版,社会文化的其他方面也不可忽略导向问题。举例来说,人不仅有物质需求,还有精神需求,而且精神需求是更高层面的需求。马斯洛在他的著作中讲,人的最高需求是社会的正面评价,简言之就是别人对你的尊重。这个尊重来自于你的付出和你的所得做减法,你的付出减去你的所得,余下越多,赢得的尊重就越多。所以我们应该有这样一种精神导向:不能一切都用钱衡量,奉献精神不能丢。否则,每个人都将难以赢得别人的尊重,整个社会也很难取得持久发展。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