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美术 >> 艺苑 >> 正文

曾成钢对中国传统雕塑现代转型的贡献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1月26日12:27 来源:中国作家网

  曾成钢是我的老朋友了,他是从中国美术学院调到北京来的。我在杭州中国美院任院长时,他是雕塑系主任,我因此对他是很熟悉的。曾成钢的特点是人很率直,很坦荡,也很真诚,我很欣赏他的这种性格。曾成钢对艺术充满了热情,为推动雕塑事业发展孜孜不倦。他到北京后在中国雕塑学会工作,随后又担任学会负责人,工作非常努力,成效显著。他对于中国雕塑事业在当代的发展做了很多努力,很有贡献。

  在雕塑创作上,曾成钢的作品我很熟悉,作为多年的老朋友和朝夕相处的同事,他在中国美院学习时,基本功就非常扎实,艺术气质很好。他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业务能力在青年教师中算是出类拔萃的。他念研究生时的创作《鉴湖三杰》曾获得第七届全国美展雕塑金奖,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从留校任教开始,曾成钢的艺术创作主要致力于中国传统艺术语言、文化元素、视觉符号的现代转型,在这方面他进行了多年艰苦的努力和尝试,并取得了出色的成果。中国古代具有历史悠久、繁荣丰富的雕塑传统,而且这些传统与古希腊、古罗马有着很大的不同——东西方两大文明,在雕塑造型语言的探索和表现路径上是有很大不同的。西方雕塑语言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已经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艺术成就,再经过文艺复兴运动,出现了诸如罗丹等一代大师,直至发展到对现代抽象雕塑的探索,从而完成了西方雕塑艺术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而中国传统的雕塑艺术在两千多年来一直在传承着,在自给自足的环境中发展,直到20世纪初才开始接受西方的写实主义传统。中国雕塑艺术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成规模的探索是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的,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在国际上形成被公认的现代中国雕塑流派和风格——但已有的成绩却是很重要的,是必须要有人去完成的历史使命。曾成钢便是意识到该问题的重要性并积极致力于此的当代雕塑艺术家之一。很显然,曾成钢的形式语言探索还是以中国古代雕塑为起点的,他的创作借鉴了一些青铜器、玉雕等中国古代非常有特点的独特三维造型艺术呈现语言,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传统历史题材,把传统文化意境和视觉符号融汇、糅合到当代雕塑创作中去,最终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曾成钢在运用中国传统雕塑语言的创作实践中,在探索传统的现代转型中,大胆而充满创意:一方面,作品既有传统文脉在当代传承有序的一面;另一方面,又让人觉得其作品在大的形体结构、现代观念运用、作品的当代性等方面也完成得很充分。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上述两方面在其作品中自然的结合与交融。曾成钢的作品还表现出强有力的形体张力和精神张力,不仅明显带有中国文化传承的多方面痕迹,同时又具有鲜明的现代感,可以说是走出了一条当代雕塑理念与古代传统相结合的成功之路。从他早年的《鉴湖三杰》中,我们可以通过作品简洁、硬朗的线条和结实、饱满的形体感受到中国古代青铜器那种特有的庄严与厚重;而他在20世纪90年代的《水浒人物》系列创作,则从结构和人物个性中迸发出张扬力量,空间结构的处理十分大胆,躯干部分做成虚空间而元气饱满,意到笔不到,堪称是传统语言和现代感结合的典范。他做的几个大型公共雕塑也很好,大气、整体、粗中有细,充溢着力量感。

  中国传统雕塑语言的现代转型是一个漫长过程,不是一代人所能完成的,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在吸收传统雕塑语言的同时融合国际化的艺术观念,在全新的语境中重建中国式当代雕塑语言,这个使命不仅是这一代雕塑艺术家们所共同关注、思考的命题,更须有几代的雕塑家去共同努力。我认为,在当今中国传统雕塑现代转型这个漫长过程的起始阶段,曾成钢的创作与贡献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如今,曾成钢已年过半百,在这个时候他举办自己艺术生涯中的第一次个人展览,出版生平第一本画册,我想既是他对自己所走过的艺术道路的一次总结与回顾,也是一次反思。通过这样的反思,他一定能够在新的高度和境界上,以更加深入的思考和崭新的面貌,投入到今后新的艺术探索和实践中去。为此,我要衷心预祝曾成钢在今后的艺术生涯中更上一层楼,对中国传统雕塑的现代转型和世界性雕塑语言的多元化,作出自己更大的贡献!(潘公凯)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