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纪实 >> 正文

内在的从容自由(孙思)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1月23日15:00 来源:文艺报 孙 思

  有一位诗人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评价张同吾的诗,“张同吾以自己的才华为底蕴,潜心着意地孵化出自己的清丽、飘逸、明快、含蓄和刚健”,并且还说他的为人和为文真切地让我们认识了“一个真诚的血肉丰满的诗人”。那时候我就想着有机会应该认识一下他。可是我平时除了教书,就是埋头写作,很少接触外界,所以与张同吾先生一直无缘相见相识。

  直至2008年9月,在河南荥阳举办的中国诗歌节开幕式上,才认识了他。那天,在观看演出时,雨越下越大,虽然主办方给我们每人一件雨披,我还是冷得瑟瑟发抖。坐在我身后的张同吾先生轻轻地对我说:“你是上海诗人孙思吧,你先去屋里暖和暖和吧,这样要生病的。”我说:“没关系,我能坚持。谢谢张老师!”就这样,我们算相互认识了。

  开幕式第二天是诗歌论坛,主题是“改革开放30年中国诗歌的发展态势”。当时发言的都是诗坛前辈,没有一个女诗人、女编辑,我就举手要求发言。我来到台上,尽管心里在打鼓,脸上还是一副沉着的表情。8分钟的发言,台下传来3次笑声、两次掌声。刚回台下,张同吾先生就说:“你以精湛的语言征服了在场的所有诗人。”我知道这是他的鼓励,但也确实让我感到温暖。从此我感觉像早与他相识,毫无陌生感。

  2010年2月,中国诗歌学会组织40位诗人走进国家电网进行采风创作活动,时任中国诗歌学会秘书长的张同吾先生带领北京的11位诗人来到上海。在参观筹建中的世博园时,因为我对涂料过敏,就退出大厅在门外休息,巧遇张同吾先生出来吸烟,于是我们搬了两个凳子坐下聊天。

  时值冬日,风很大,虽有阳光,还是很冷。张同吾先生把凳子往我的东面移了一下,我知道他是给我遮挡风。这个看似很随意的不着痕迹的动作,令我不由得想起了父亲。小时候,父亲也总是这样。然而他早已离我而去了,我只留下8岁前的记忆。我向张同吾先生叙述父母双亡后童年生活的困境。他静静地听着,眼神显得深邃而忧伤,这比千万句安慰我的话语都让人产生精神力量。

  不久之后,我也了解了他的一点身世。我读到了他的《哈尔滨,遥望的思念》《故乡的童年》《定居北京》和《父亲传奇》等纪实散文。他出生于哈尔滨,那是一座音乐的城、浪漫的城,一座富有欧式风情的城。他曾这样写:“松花江畔的轻歌曼舞,索菲亚教堂悠扬的钟声,大雪纷飞中奔驰的马车,花圃后面一座座俄式洋房,当然还有许多的血色黄昏和璀灿黎明。”

  张同吾的童年是在河北省乐亭县度过的。这里自古便是培育文人墨客、达官富贾的沃土,号称“渤海明珠,伟人故里”,这些自然对他有着潜移默化的熏染。更重要的是,他有一个宽松而和谐的家庭环境。他父亲曾是哈尔滨天丰东粮栈副总经理,这是整个东三省最大的粮商。他是独子,父亲却从不“望子成龙”,希望他长大成人不要去当官从政,更不要经商发财。父亲曾对他说,官场、商场都太复杂,自由潇洒地生活才是最重要的,并引用苏轼的诗说:“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张同吾读小学三四年级时,每到春天父亲就带他到颐和园去赏玉兰花。他当时很为难,向老师请假去看花实在难以启齿,何况又耽搁学业。父亲说:“花期不等人,耽搁学业事小,耽搁赏花事大。”有一次,张同吾给青年作家们讲课,谈到精神宽松对于人的成长多么重要,他重提了父亲的这句“名言”,全场笑成一片。

  “父亲从来没问过我的学习成绩,只要快乐就好,只要健康就好。”张同吾说:“我考上北京四中,一般家长应该会欣喜若狂,而我爸爸只是笑笑,说不错。1958年考大学,因资产阶级家庭出身而只能进北京师范学院,我心灰意冷,觉得作家之梦从此破灭。父亲却很高兴,说以后可以在市内教书离家又近安安稳稳多好!他劝慰我说,‘北京师范学校也出过老舍,而小学教师叶圣陶也能成为大作家。’他反对急功近利,而相信吉人天相、水到渠成。”

  正是在这样的氛围里长大,张同吾的文字才如此从容自由,而且随方就圆、千变万化。在他写的很多诗作和文章中,都准确生动地展现了他的文学思考。其实,张同吾的才能是多方面的。我听说他还是个书法家,每年春节他都印制贺卡亲书贺辞,馈赠一些朋友。2010年春节,我有幸获得一帧:“春天是美丽的书简,/在天空和大地写满了预言。/我用阳光和鲜花为你祝福,/每条江河都是诗的琴弦。”

  张同吾以诗歌评论享誉诗坛。他那泱泱百万字的诗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诗的本质和内涵。他的文字变化多端,给人带来动态的感觉,在一评一论中,或惊耸于前,或强震于后,给人以一种审美的快感。张同吾本质上是个诗人,所以他的每一篇诗评里都有“情”的渗入。正是因为这种“深情”,使得他的诗歌评论具有强大的魅力。

  3年前,我作为《上海诗人》的编辑,曾向他约稿,他爽快地答应了,我开始接触他的诗。他的诗歌具有一种浪漫主义的风格,但也有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印记,同时又继承了中国传统诗歌的美学特点,即讲究气韵,讲究情景交融。他在诗歌中表达了诗人的责任,注入了深厚的情感,因而他的诗作充满了积极意义和冲击的力量。

  我觉得,组诗《耶路撒冷之梦》是他最好的作品之一。在这首诗中,诗人站在自己已知世界的边缘去窥探未知世界的奥秘,充满了浓郁的宗教意味和思辨精神。组诗中有一首叫做《西墙》,其中有这么几句:“许多人抚摸着西墙祈祷/像抚摸着上帝宽厚的手掌/虔诚里升起悠悠的音乐/虔诚里幻化出美丽的天堂/虔诚的话是说不完的/每次花开都很艳丽/每次日落都很苍凉/每次幽会都很缠绵/每次分别都很忧伤/说不尽的日月轮回/说不尽的地久天长”。

  《永远的囚徒和最后的恋歌》是悼念诗人昌耀的长诗,结尾是这样写的:“没有春雪飘飘没有唢呐萧萧/更没有淑女泣血的结郁/在岁月里在情炼中烧焦的化石/该怎样面对今宵无光的冷月/一部庄严而又不无戏谑的历史/只有开端没有终结//永远的囚徒伴着永远的爱神/在求索的路上踽踽而行/仍在想着海上升明月/仍在梦着诗意铸图腾/他撕下了生命之树上所有的叶子/在星光下用篝火焚烧/祭奠自己和他人为爱而死的亡灵……”诗句中充满了让人摄魄的哲理和绵长不尽的情思。

  2011年10月,又是秋雨潇潇的季节,在杭州举行的林裕华诗歌创作研讨会上,我与张同吾先生再度相见。会议厅建在西湖水面上,天上也飘着蒙蒙细雨,就如我第一次在荥阳诗会上见到他时的情景一样……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