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杂文 >> 正文

陶渊明盼望交流与理解(顾农)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1月23日14:57 来源:文艺报 顾 农

 

 

 

  陶渊明是中古时代的绝顶高人,他人生态度在生活节奏快得快要让人吃不消的当下,自然具有新的魅力。不过他并非神仙,也毫不怪僻,仍然有着普通人的心态和要求,所以他的作品读起来很亲切,就如同我们身边一位旷达而可爱的老先生同我们谈话一样。

  归隐后的陶渊明渴望同家人和亲友交流。《归去来兮辞》有云: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息交绝游指的是断绝与官场中人的交往,而以家人(“亲”)和亲戚(“戚”)为交流感情的对象,彼此间充满亲情的谈话足以使人获得温暖和平静。

  但是“亲戚”未必是交流思想的合适对象,所以还得有知心朋友,可惜这样的朋友比较难得,所以他在《饮酒》诗其四中自比为“失群鸟”: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这首诗可以说是陶渊明对他本人决心归隐的一种解释:在“失群”亦即脱离了官僚阶层以后必须找一个“托身”之所来安身立命,这就是回老家隐居,他决心在这里坚持到底,千载而不相违。但是“失群”到底是痛苦的,“亲戚之情话”还不足以完全消除这种寂寞的痛苦。《饮酒》诗其十六写道: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弊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自从孔夫子提出“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这一对比性的结论之后,对待“穷”——政治上失意,生活上贫困的态度,一直是士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能固守其穷而不改变节操,乃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品格和素养。陶渊明是能够“君子固穷”的,他为了心灵自由宁可抛弃当官的种种好处,但他仍然面临新的不容易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在他内心深处也还有进与退这两种思想倾向的斗争,在仕与隐两种生活模式之间有过犹豫和动摇,这就是他诗中之所说的“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咏贫士》其五)。毫无内心冲突而固守其穷,那是远于人情的。

  其次,在“失群”之后深感孤独。固守其穷的人仍然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而解人颇不易得。《饮酒》其十六末了的两句“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就流露了陶渊明内心深处的这种痛苦。“孟公”指东汉人刘龚,“龚字孟公,长安人。善议论,扶风马援、班彪并器重之”(《后汉书·苏竟传》)。皇甫谧《高士传》载:“张仲蔚者,平陵人也,与同郡魏景卿俱修道德,隐身不仕。明天官博物,善属文,好诗赋。常居穷素,所处蓬蒿没人。闭门养性,不治荣名。时人莫识,唯刘龚知之。”东汉隐士张仲蔚虽然闭门养性,固守其穷,幸而他有一个知音刘龚刘孟公。而自己则没有这样的幸运,陶渊明很有些寂寞的悲哀。如果孟公在兹,诗人一定会向他诉说,希望得到其人的理解和同情。

  陶渊明在《咏贫士》其六中又曾写到张仲蔚与刘孟公:

  仲蔚爱穷居,绕宅生蒿蓬。翳然绝交游,赋诗颇能工。

  举世无知音,只有一刘龚。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而归隐之初的陶渊明缺少这样一个知己。生计困难固然是很大的问题,而无人理解、孤独寂寞则更加痛苦。物质生活的窘迫并不是问题的全部。《饮酒》其十六最深刻的悲哀在此,其动人之处也正在这里。

  由此可以解释陶渊明后来何以要搬家,他迁出偏远的乡村,搬到城市的近郊,这样就比较容易找到谈得来的邻居,可以“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其二)了。陶渊明又有一首《游斜川》,记叙他在辛丑年(隆安五年,公元401年)正月初五“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的所见所感。合得来的邻居就是陶渊明的刘龚。家人和亲戚代替不了朋友,社区生活环境非常重要。

  亲情以外,还得有友情;需要交流的除了感情以外还有思想和文化——交流与理解是一个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幸福感的重要条件。陶诗深刻地写出了这一层意思,乃是它特别耐读的原因之一。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