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资讯 >> 正文

“为生活中平凡的大多数立传”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1月22日07:22 来源:人民日报 任姗姗

  主旋律影片如何创新,如何与当下观众的审美与情感对接——

  “为生活中平凡的大多数立传”

  本期嘉宾:尹力(《雨中的树》导演) 刘恒(《雨中的树》编剧)

导演尹力导演尹力
编剧刘恒编剧刘恒

  为庆祝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26部题材丰富的献礼影片陆续与观众见面。从思想力量、人文内涵到艺术品质,献礼影片体现出当代电影人对主旋律影片创作的多维探索,为此类影片如何在艺术地表达主流价值的同时赢得观众,提供了宝贵经验。

  以此次重点献礼影片之一《雨中的树》为样本,本期“谈艺录”邀请该片导演尹力、编剧刘恒,结合他们此前创作主旋律影片的经验,与大家共同分享此类影片艺术创作的思考。

  命题作文关键在“作文”

  是创作不是完成任务

  记者:电影《雨中的树》根据去年因公殉职的四川省万源市委组织部长李林森的事迹改编。你们如何挖掘李林森作为基层干部的特殊性,使之不流于扁平化的英模叙事?

  尹力:这是一篇典型的命题作文。今年1月,我们的手里还仅有一些先进英模式的材料。电影从何入手?全部材料能否构成一部故事片?如何融合又超脱人们对李林森的回忆?创作难度由此开始。2月初,我和刘恒等主创人员7人奔向四川达州。5天时间里,我们采访了近80位与李林森有过交往的亲友同事,希望从不同的角度中,找到最贴近本人真实的李林森。

  刘恒:命题作文关键不在命题,而在作文本身。对于虔诚的写作者来说,哪怕写一封信写一篇日记,都不能马马虎虎,都应注入自己的艺术感觉。写作《雨中的树》是一次艺术探索,不是完成任务,坦率地说,当坐在写字台前的时候,我是在做自己的事。

  明星阵容并非“万能”

  人物立得住是根本

  记者:吸纳明星成为近年主旋律影片赢得观众的经验,不过明星化制作却会冲淡电影叙事和内涵表达。如何让明星的参与不沦为“走过场”,如何让影片的配角也能熠熠生辉?

  尹力:评价一部影片的人物塑造是否成功,首先在于人物要“立得住”、鲜活生动,让观众听得到人物的呼吸。再者,要让观众相信这是生活中真实的人物,而不是一个假大空、距离普通人遥远的“雕塑”。在此,首先要感谢刘恒,他挖掘选取了李林森最具代表性的语言、细节和情节。同时,也要感谢这部电影的演员们。曾有演员问我对于表演的要求,我说,最简单的就是三句话:会说话、说人话、说人物的话。对主角王志飞,我的要求是“人物的灵魂要附着于演员的身体”,这样才能让观众相信王志飞就是生活中的李林森。现在,很多演员游走于各电视剧剧组之间,很难有时间仔细揣摩人物、细抠表演。而在这部戏里,不论是年轻演员还是老演员,都非常投入,因此才会有好的表现,获得观众认可。

  刘恒:创作无不源于现实。通过倾听介绍和一系列采访,我捕捉到了作品的“种子”,最终抓到了最核心的东西。我曾经拿到了李林森的几十本笔记,因为不允许带走,我第二天又要返京,只能通宵翻阅;我在李林森儿子的卧室无意中发现孩子的作文本,带回去把每一篇都读了,里面有对父亲的描述,对死亡的恐惧,孩子的灵魂展现在我面前。矿藏就是这样被开掘的,然后想方设法让这一切融化到艺术的描述当中去。

  从生活真实走向艺术真实

  艺术的触角最终指向人

  记者:从《张思德》、《云水谣》到《铁人》、《雨中的树》,二位合作的主旋律影片都呈现出一种“多义性”,歌颂的是英模,但英模身上同样有普通人的影子;表达的是崇高、信仰、牺牲等大命题,但同时投射出时代、社会的普遍困惑。这是否是对主旋律电影的拓展?这种对于人物多元性格的关注,是否会削弱影片的主题深度?

  尹力:以这次的创作为例,影片表达了我们共同的理念:即便在这个转型的时代,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大多数的普通人依然追求美好和卓越。就像李林森,并非身居高位,但他心里装着老百姓,不以做官为阶,这样的情怀值得敬重,为这样的人拍电影,就是为我们生活中平凡的大多数立传,也就是为我们自己立传。正是基于此,电影才能与大多数观众的内心相通。 

  刘恒:这些作品都是艺术品,至少我不愿意它们被随意地贴上标签。主旋律这个词汇,被某些人狭隘地使用,也被一些人狭隘地理解,在某些作品中成了一个概念的空壳,丧失了生动性和丰富性。我们的艺术触角,面对的是人,不管他是英雄还是非英雄,也不管他崇高还是平凡。在艺术世界里,不存在被削弱的主题,却存在被削弱的艺术维度。我们是在某种局限性中飞翔,如果飞得难堪,用不着怨天尤人,自我反省就是了。

  记者:说到影片的艺术性,从《云水谣》、《铁人》到《雨中的树》,都采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改变了传统的线性叙述结构,实现了超时空的对话与衔接——为何偏爱这一手法?

  刘恒:这是出于叙事的便利,也是一种艺术策略。使用儿子的视角,是对潜在的青年观众的牵引,是希望打消他们对题材的戒备和疏远。至于效果如何,就不好说了。但是将心比心,心怀善意的人会感受到我们的善意。所谓超时空等元素,是影像叙事的惯常手法,关键看怎么用和用在什么地方。我觉得我们干得不错。

  记者:你们如何看待创作初衷、艺术表达和票房认证三者的关系?

  尹力:我认为电影有三个基本属性:艺术属性、工业属性、商品属性。近年某些影片的界定与宣传模式,某种程度上屏蔽掉了大部分年轻观众。我想好的影片最终要回到尊重电影、尊重艺术规律的本源——让电影回归电影,而不是报告会、宣传材料。这几次的合作,我们调动了很多特技镜头,吸纳了一些明星演员,运用了很多长镜头、超视觉经验的手法,努力超越观众的观影经验,以真情打动人,我对于实现“好口碑、好评价、好票房”充满信心。

  刘恒:我可能没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虽然大众的选择不能说明一切,但是我不得不说,他们的选择是一块试金石。任何崇高与表达都得接受老百姓世俗观念的检验。再好的初衷,再好的艺术表达,如果不被人家接受,指责人家又有什么用呢?虚伪的初衷、拙劣的表达,就更不用说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