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资讯 >> 正文
阅读提示
中国电影面临“眼热心冷”的美学困境,即视听奇观越来越多,内心感动越来越少。
无论是国际合作,还是自主创新,电影界都迫切需要积累一套有针对性的、具体的技术解决方案。
我们老说中国电影不会编故事,其实不是不会编故事,而是不会进行文化价值的再造和设定。
随着好莱坞分账大片在国内更大规模上映、大批中外合拍电影扎堆儿上马,中国电影产业与市场遭遇的巨大变动给电影界乃至文化业界带来错综复杂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在这个危机与机遇并存、未知伴随焦虑的特殊时段,学界与业界的相互探讨激发显得尤为必要。近日,由中国电影博物馆和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联合主办的“电影:文化力和影响力——2012中国(北京)电影学术年会”,就中国电影品质提升与产业突围,以及如何增进中国电影文化力和影响力的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小马拉大车
夯实中国电影“阳关道”
今年上半年全国电影票房总额达到80.72亿元,同比增长了41.7%,但《中国电影报》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挤进本年度内地票房前10位的国产电影就只有一部《画皮2》,扩大到前15位,《听风者》勉强入围。其余诸席皆为好莱坞进口片占据。
“喜忧参半”同样适用于描述2002年《英雄》开启“大片时代”以来的10年中国电影:中国电影的“盘子”仅从票房绝对数而言,从2002年的6亿元到2011年的131亿元,已经增长了二十几倍,观看电影已经越来越成为中国老百姓日常消费的重要选项,然而,“中国造”的国内国际影响力,却并没有给人带来惊喜。
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不过10余年,相较于美国电影一个多世纪的持续积累,工业基础和行业经验都存在巨大差距,用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赵宁宇的话说,这匹“小马”居然能够拉下中国电影这驾“大车”,已经是一个奇迹了。
但事实上,一旦二者狭路相逢,强者丝毫不会因为“同情之了解”而让你半分,这就是全球市场的逻辑。强者之所以强,还在于它会将弱者笼罩在自己强大的阴影之下。在好莱坞式“大片”思路的席卷下,虽然国产片中产生了《集结号》、《让子弹飞》等少数口碑票房双丰收的佳作,但很多大制作还是砸了艺术家的招牌,甚至落得个票房惨败。
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看来,这10年,可以用“三大”、“两缺”来概括:大片时代的来临,大景观的创造,大量观众的回归;缺少价值品质,缺少优秀电影人才。尤其需要正视的是许多中国电影正面临“眼热心冷”的美学困境,即视听奇观越来越多,内心感动越来越少。
在好莱坞大片施加的“影响的焦虑”下,虽然有些中国电影人做出了脱离实际的艺术和商业判断。但是,通过在丰腴的想象和骨感的现实中不断“试错”,中国电影也还是摸索到了宝贵的教训和经验。那些在残酷市场和创作困境中杀出一条血路的冯小刚作品、《钢的琴》、《失恋33天》、《赛德克·巴莱》等,在不断积累着中国电影的产业和美学经验,为中国电影积攒了不少人气和信心。
国家广电总局电影管理局副局长喇培康则认为,随着同类型、同量级国产影片的不断增多,基于文化差异和视听奇观的好莱坞进口片带来的审美疲劳将愈加明显。同时,随着中国电影不断探索电影创作规律、丰富电影类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国产电影,赢得观众喜爱。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文化上的自我认同和技艺上的突破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