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指尖太阳》的人性光辉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1月16日14:47 来源:文艺报 朱小鸥

  看黄河执导的影片《指尖太阳》,在悲凉的情境中又感到一阵阵心灵的温馨。

  这是一部反映今天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的影片。奇妙的是它没有回避现实生活中的孤独艰难,却又处处透露出人性的温暖和关爱。影片的内容很单纯:在重庆边远的深山里,有一座土家族苗族居住的小村庄。由于山多可耕地少,青壮年又都出外打工,留下了一群孤独的、缺少关爱的儿童。其中一对小兄妹哥哥石小禾11岁、妹妹石小鱼8岁,都正处于从儿童到少年的成长关键期,正需要父母的呵护、引领,但父母都远在深圳打工,已经3年未归。他们和眼疾严重、几近失明的爷爷生活在一起。家里的顶梁柱就是11岁的哥哥小禾,他上要照顾爷爷的饮食起居,下要牵挂独自住校的妹妹,每天早晚翻山越岭、乘船流水地奔波于家到学校的路途中。兄妹俩最盼望的美事就是等待每年元宵节的灯会,外出的父母会回来和老人孩子团聚。

  2012年的元宵节又到了。兄妹俩和村里的孩子都聚集在河边码头等那远来的木船。可是直到日近西山,薄暮中的码头只剩下两个孤寂的身影……

  戏就从这里开始。

  按常规,导演的镜头应该沿着两个失望的孩子的身影写他们的失望、悲戚、埋怨、困难,乃至于对社会的疑惑、甚至不满。但是导演却聪明而又奇妙地在再现这些问题和困难时把它们转换为带有喜剧因素的人性关怀,用真诚的关爱,轻轻抚去孤寂的心灵,转而表现出山区村民心地之善、用情之真、人品之美。如哥哥发现妹妹因思念父母伤心落泪时,为了骗父母回来,让学习优秀、每次考试得100分的妹妹考试“作弊”,故意答错题,算准扣分数、争取最后得分59分,他自己也得59分,这样成绩寄给父母看,他们一着急,肯定回来。哪知计谋被老师识破。老师没有指责他们,而是组织拉船比赛,让得胜者选代表去深圳探望父母。于是一场欢乐的比赛冲淡了悲伤,而在选举代表的过程中又让孩子们相互了解,使竞争变为友爱的互让。这样整部影片都由类似的充满生活情趣的细节组成,处处闪耀人性的光辉。

  之所以能让一部表现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孤独的影片达到这种出人意料的效果,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创作者的胸怀。

  心存高远  紧跟时代

  导演曾多次深入大山中的土家族苗族山庄,眼见村民们的拮据和困难,但更让他感动的是村民们互助互爱共度困境的精神心态。于是,他没有将镜头停在描写孤独穷困的叙事表层,而是深入人心去探索人们内心的感受。创作者们从时代的高度来看待、解读这一从农村到城市的大迁徙现象,认识到这不是某一个家庭的特殊遭遇,而是时代的需要。

  改革开放促进了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发展,城市需要农村大批劳动力的支援,在来不及全面调整安置农村留守儿童的情况下,产生这种家庭分离的现象,也可以说,这是国家发展中不可逾越的一个痛点,“阵痛”之后会有新的成果。于是影片不是怀着怜悯写孤独,而是怀着尊重之情表现村民日常生活的常态。

  意守寻常  把握细节

  要把创作者的“大”情怀落实到“小”人物身上,最好的手法是写好生活的细节。细节是普通生活最真实、最生动的碎片,常会在不经意间反映人们心理隐秘的感情。如当小禾为照顾行动不便的爷爷而向校长撒谎要求不住校时,经验老到的校长仅以一个洞察谜底的眼神瞥了小禾一眼,小禾就立马说了真话。这一个眼神的交流既表达了师生的相互了解,也让观众在无言中体味到校长对孩子处境的包容。当爷爷的眼疾加重,只能从摆动的手掌间隙去感受太阳的光辉时,兄妹俩根据传说的偏方:用早晨阳光初照稻叶上的露珠滴眼会有利于视力恢复时,镜头转向阳光下、稻叶旁,两双小手在小心翼翼地收集明亮滚动的露珠。

  正是这些贴近现实、紧接地气、具有生活质感的细节,表现了普通村民生活的真情实感,体现了创作者直面人生的艺术精神。

  把握分寸  留白想象

  看戏看的就是“分寸”。这话有道理,尤其是不以情节取胜而以写情为主的戏。分寸不到不够味儿,很难满足观众的审美期待;分寸过了,更让人感到矫情难受。《指尖太阳》的抒情感染力,很重要的一点得力于分寸把握的克制。可以说整部影片的一条主要线索就是孩子对父母的渴望,可当最后同村留守女孩儿姗姗被选为留守儿童的代表,在老师的陪同下到深圳看到父亲时,影片只是如此简单地表达:城市,街边,一条下水道的井口。一只手举起一堆滴着污水的垃圾,扔上洞口边,一次再一次。接着一个浑身污泥的男人吃力地从洞里爬上来,靠着洞口喘了几口气,再跳下去——不远处,站着姗姗和老师。没有喊叫,没有奔跑,只有姗姗含泪的眼凝望着。这里的“留白”太妙了,它留给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丰富复杂的心理感受……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

  近年来在银幕上表现留守少年的作品不少,但以孤独写爱,表现人性温馨的影片却少见。《指尖太阳》的创作者在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中,以新的视点、独特的手法,表达了自己的意向。可以说,这也为现实主义美学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