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外国文艺 >> 新闻 >> 正文

重回伦敦:扎迪·史密斯的新作《N.W.》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1月16日09:58 来源:文艺报 杨 靖

  N.W。是North West的缩写。故事发生在伦敦西北角的一个小镇维尔斯登。这里有一处属于市政委员会的房产,名为考德威尔,是上世纪70年代的建筑。考德威尔田庄分成五个结构大体相同的单元,分别用哲学家的名字命名为:霍布斯、斯密、边沁、洛克和罗素。小说中的四位主人公:莱亚、娜塔莉、菲力克斯和内森全都生于斯、长于斯,然而在他们成年之后,却不约而同选择了离开——尽管在精神上,他们对考德威尔的依恋似乎一刻也没有停止。

  扎迪·史密斯2012年的新作就讲述了这四个人的故事。莱亚是家中次女,通过个人努力上了大学,毕业后在市区一家慈善机构当管理员。她的丈夫米切尔是法国籍,有尼日利亚血统,职业是发型师。二人婚后在城里租了一套房,生活并不宽裕。后来,又因为孩子的问题,加剧了双方的矛盾:米切尔渴望儿女成群,莱亚却一直偷偷服用避孕药。没完没了的解释,无休无止的争吵,莱亚既觉得自己孤独无助,又觉得生活枯燥乏味——直到4月的一个午后,一位陌生女子闯入她的院门,大声求救。

  这位名叫夏尔的女人挣扎在社会底层:丈夫离家出走,母亲无钱治病,她也无力供养儿女上学。通过交谈,莱亚得知她们居然来自同一个社区,上的同一所小学!出于同情,莱亚试图尽自己所能捐钱帮她解脱困境,不料却遭拒绝。后者决意要去找寻丈夫——和她自己的独立生活。但捐钱这件事本身,却加剧了莱亚和米切尔的矛盾:他觉得社会上到处都是骗子,怎么能如此天真,如此轻率,将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送给素不相识的人?

  后来在小说第二部分,莱亚才发现夏尔找寻的菲力克斯原来正是她幼年的玩伴。这是一位时运不济的天才,自幼热衷于机械装置,酷爱摄影,胶片冲洗技术一流,长大后当了汽车修理工,业余从事地下二手车交易。他也曾满怀理想,却不幸堕落为瘾君子。他在城市中游走,辗转于地铁公交,看不到前途,却又不愿重回考德威尔的贫困生活。年迈的父亲整日与酒相伴,喝多了就开始骂娘,菲力克斯宁愿在伦敦街头鬼混,也不愿回去,因为他知道在那里除了进监狱,他没有其他选择。

  小说第三部分是莱亚的闺蜜娜塔莉的故事。她原名盖莎,自幼聪颖过人,一路上到法学院,毕业后数年打拼成了律师。成年的娜塔莉改变的不仅是她的名字,更是她的个性:自信、刚强,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她在校时,最初和同乡罗德利恋爱,已到谈婚论嫁的程度。但一次舞会与“哲学王子”法兰克的邂逅却改变了她的命运。法兰克有意大利血统,家境富裕,毕业后当了银行家。工作之余,娜塔莉最大的喜好是上网聊天,还有就是和莱亚聚会——因为在这个陌生的城市,她们都没有太多朋友——只能以此来相互慰藉。

  娜塔莉时常怀念从前的生活——很多时候,怀旧也可以成为人的精神慰藉。可是当她鼓足勇气重回考德威尔时,迎接她的却是狐疑、冷漠的眼光,甚至不乏敌意。她的姐姐希瑞尔生了一堆孩子,目前仍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尽管生活窘迫,却不愿接受她的施舍与同情,也不欢迎她回去。因为在她们眼里,她是外部世界的成功人士,是闯入她们家园的陌生人。

  小说结尾,一次与盛气凌人的法兰克争吵之后,娜塔莉愤而离家,却偶遇儿时伙伴、也是她当年心仪的对象内森。他的公开职业是向路人兜售旅行卡,私下却是与黑社会有染的皮条客。在漆黑的夜里,他带领娜塔莉重回老宅,共同回忆当年的美好时光,然后匆匆道别。

  第二天,在和莱亚一家聚会闲谈时,娜塔莉听说昨晚临近街区发生的凶杀案,凭着律师的直觉,她立刻拿起电话向警方报案。她一贯的信念是绝不能让任何一个罪犯逃脱法律的制裁,哪怕他来自社会的底层,哪怕他是她的朋友。

  扎迪·史密斯1975年10月出生于英国伦敦郊区的汉普斯特德,父亲是英国人,母亲是牙买加人。她在伦敦郊区多元文化的大熔炉威尔斯顿长大,14岁时给自己改名(此前一直是萨迪)。1994年,扎迪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并于1998年获得英国文学学士学位。在校期间,她定期给学生文学刊物《五月文集》投稿,其中一篇引起了文学经纪人的注意。在收到出版商预支的25万英镑稿费之后,扎迪将原先的一篇短篇故事拓展为一部长篇小说,这就是后来被《纽约时报书评》列为“2000年十大好书”之一的《白牙》。

  《白牙》是一部具有浓郁的多元文化色彩的文学作品。它广泛涉及民族、宗教、种族、阶级、性,以及传统和文化等主题,并以优美的文笔和高超的叙事技巧展现了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英国不同阶层的生活画面。扎迪在谈到这部小说时说,她的目的是“试图写一部爆发了种族问题的小小的英国喜剧性家庭史诗”。其中主人公萨马德教育孩子时说的话“传统就是文化,文化就是我们的根,能够拯救我们的灵魂”,可能也代表了她本人在面对英国多元文化语境中各民族及文化之间的冲突时所秉持的立场。用批评家多米尼克·海德的话说,小说以其诙谐幽默的文风、错综复杂的故事、漫长的历史跨度和对移民生活的全方位描述,堪称“当代英国多元文化的代言书”。

  《签名收藏家》是扎迪的第二部长篇。讲的是一半华人血统一半犹太血统的阿列克斯·李,从向各类名人索要签名的普通粉丝发展到靠收藏名人签名然后转卖为生的故事。由于他的执著,他实现了众多签名收藏者梦寐以求的愿望——不仅见到了他长期以来一直追捧的昔日明星,得到偶像的亲笔签名,还和当下走红的名人成了朋友,并以此大赚了一笔。这一部关于“追星族”的故事,就其思想性而言,与《白牙》可谓一脉相承,比如小说家对犹太教、佛教、禅宗等各种宗教所持的怀疑和戏谑的态度,甚至显得有几分滑稽;同时就其艺术性而言,篇幅更为短小精悍,叙述语言更加简洁,大有雷蒙德·卡佛的韵味。此外,小说中时常出现的速记符号以及每章标题下方的关键词索引和趣味盎然的小插图,也颇具实验色彩。小说并没有赢得评论界的一致赞誉,却出人意料地收获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像女作家塑造的主人公阿列克斯一样,他成功地吸纳了影像消费时代的惠赠,并将它发挥到极致。

  完成第二部小说之后,扎迪获得出访美国的机会,在哈佛进修一年。这一段经历不仅提升了她的学术素养,也为下一部小说的美国背景埋下了伏笔。小说《论美》当年一经推出便进入布克奖决选名单,2006年更为她赢得奥兰治小说奖。这是一部自称文坛新人的小说家向前辈文学大师致敬的作品:不仅情节安排和小说结构刻意模仿《霍华德庄园》,连叙述风格也带有作者福斯特的痕迹,另外作家也坦承从伊莱恩·斯卡瑞的《论美和秉公》中获取了灵感。《论美》延续了前两部小说的成功模式,只是将小说的主要发生地由伦敦北区搬到了纽约东岸,以喜剧性的语言,喧闹的故事情节,围绕两个家庭的纠纷,诠释了爱与美的真谛。小说中扎迪对福斯特的戏仿几乎无所不在,甚至连若干细节也不例外。福斯特的主人公霍华德受到音乐的感染和洗礼——音乐将他带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伦敦的荣耀!在此济慈散步,贾曼做爱,奥威尔振作衰弱的心肺,康斯坦丁总能捕捉到神圣的画面。”扎迪可能也借此表达了她本人对伦敦的思念与热爱。

  小说《N.W。》场景由此又回到了女作家眷念的故乡伦敦——据说没有人比扎迪更熟悉当下伦敦中下层人民的生活,也没有人比她更富有表现力。一个真实的伦敦西北角小镇的生活场景:富人穷人(阶级),男人女人(性别),英国人少数裔(种族),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感情纠葛交织在一起,但作者的叙述冷静而客观,没有夸张和渲染。从表面看,小说颇难归类:社会?伦理?情爱?悬疑?似乎多种元素并存。另外,小说的主题似乎也难以概括:个体在现代社会的孤立无援?少数族裔的文化身份与自我认同?人与人之间是否需要相互信任?当然,贯穿始终的主线还在于:四个出身环境相似的人为何日后发展道路迥异?除了个人方面的原因,政府、社会和家庭是否还需要更多的担当?著名评论家詹姆斯·伍德曾将包括扎迪·史密斯、唐·德里罗、托马斯·品钦、大卫·福斯特·华莱士、萨曼·拉什迪、乔纳森·弗兰岑等在内的一系列小说家的风格,归纳为“歇斯底里现实主义”,他们的作品都体现了平淡叙述之下蕴含的那种难以遏制的愤怒和无奈。

  此外,《N.W。》的篇章结构也独具匠心,首尾呼应,连细节也环环相扣。作为学院派代表,扎迪的笔法老练,不温不火,各种俚俗语运用自如,而且多有隽语,时常能在庸常的生活表象之下体现出英国人独有的冷峻幽默,如“他们的友谊出了意外,变成了婚姻”以及“两个好友,互以对方的生活衡量自己的幸福”等等。种族、宗教问题在许多作家那里,往往是沉重的话题,但在扎迪·史密斯笔下,却显得轻松、另类,甚至饶有趣味,这种举重若轻是否也预示着她的小说创作渐入佳境,开始迈向她所仰慕的福斯特、拉什迪、麦凯恩等文学大师的行列?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