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争鸣 >> 正文

文学批评: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语言?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1月15日16:41 来源:文学报

第三届“今日批评家”论坛在广西举行,引发思考——

  文学批评: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语言?

  当下文学批评,何以多成了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的批评?换言之,作为文学批评的基本前提,批评的感受力和判断力,何以在当下成了亟需直面的重要问题?这个问题本身,已经在某种意义上指出了当下文学批评的症结所在。

  在11月3日广西师范大学举行的题为“批评的感受力与判断力”的第三届“今日批评家”论坛上,《南方文坛》主编、评论家张燕玲开宗明义表示,当下很多年轻作者的文章浮于表面,未能深入作品也难以切入作品。“这说明批评家的感受力是有问题的。同时,你会看到一些作者能把文章写得美轮美奂,其批评的作品却很烂。这也说明,批评家的判断力出现了很大的偏差。”

  然而,当下文学批评究竟如何缺失了感受力与判断力?缺失了这样一个基本前提的批评又何以成其为批评?当我们这样提问的时候,确实也说明当下批评在总体上出了问题。而我们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很大程度上基于当下批评普遍缺乏独特的情感和个性。据记者的经验,很多批评文章,如果隐去作者的名字,即使是内行的人都无法判断是谁人所写。而即使是看起来有个性的文字,也很可能只是缺乏实质的文字游戏,其语言狂欢的背后,其实隐含着创造力的匮乏。以此看,如果说基于自己真实的感受力与判断力做出来的批评,该是充满情感和个性的批评。那么,当下文学批评实际上面临一个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语言的问题。

  当然这并不仅仅事关语言的表达。在评论家邵燕君看来,感受力的背后不仅仅是感受力,它的背后有我们生命的经验、体验,有我们的情感结构,有我们的知识谱系。“它还包含了你的生活、你的审美体系。所以,阅读文学作品,其实是一个把自己的情感结构、审美结构、判断力在这个作品中重新拓展、冲撞的过程。”以此看,文学应该是有肉身的,没有肉身就抓不住本质的联系。“唯有建立在感性和肉身的文学的基础上的判断,才是属于个人的真实的判断,才会跟生命本质发生联系。”

  某种意义上,当下的文学批评,正如评论家郜元宝所言,普遍处于“言/行分离”的境地。各式各样的批评文章只知道追求“意”,追求各种应时应景的学说、真理、话语,却丧失了称心如意的“言”。“相比而言,鲁迅那个时代的一些作家、批评家,却总是可以把语言还原为生活的细节。他们也擅于把思想变成自己的东西,让思想本身的那些概念词句几乎无影无踪。同时,也可以让自己的思想和文学转到语言层面而获得确定的了解。”

  如此需要追问的是,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言/行分离”的批评现状?在青年评论家张立群看来,学术体制压制及由此带来的思维乃至语言表达的僵化,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通常我们是被迫地进行阅读,比如接到了一个任务,或是推不开邀请,因此进入被动的阅读。这无疑会造成感受力和判断力在一次次的挤压当中磨损。而学术体制的训练,也让我们习惯于把批评的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打量,力求达到客观性。我们会想当然以为没有理论支持,批评就丧失了水准。而为了追求深度,又容易变得理论化、模式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你感受到了,判断到了,也没法找到合适的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理解。”

  也是在这个意义上,青年批评家李丹梦质问,我们的一切都被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填得满满的,又怎么能发出自己真实的感受?由此,进入文学阅读的时候,有必要暂时搁置自己的情感结构、价值结构。“好的批评家是一个智者和艺术家的结合。他用创造的心灵去运用死的知识,让自己全身的毛孔都张开来去感受作品。当你无所挂碍地进入作品,你的脑子里自然会出现方法,出现感受,出现结构,你的评论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构,评论一个作家的时候就会有不同的标准。这并不是说我们的立场有所变化,恰恰是忠于自我和自我世界的表现。”

  话虽如此,在阅读中发现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已经对阅读和研究者提出了挑战。从另一方面看,如何忠实于这种独特感受,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它如实地呈现出来,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邵燕君对此有深切体会。“我在读文学史的时候,有一个特别深的感触。我们的批评家怎么可以这么不忠实于自己的感受力呢?我们的判断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但我们能不能保证自己说出来的话至少是靠谱的,我们能不能都忠实于自己的判断?”

  毋庸置疑的是,当下从事文学批评的人,大多数都是从学院出来的。他们首先接受的是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的课程教育。这种文学教育本身,已经预设了某些既有判断的天然正当性。我们做文学批评,很大程度上依托的都是西方理论,我们也相信把它用之于当下批评,也有其不言而喻的正当性。也因为此,青年评论家郭冰茹质问道,即使西方理论赋有这种正当性,我们使用它来解读当下作品的时候,难道就不需要考虑到语境转换的问题?“进而言之,在使用理论的时候,我们还是应该把它当做一个合适的工具使用,而不是用文本去验证这个理论。”

  在郭冰茹看来,对理论的过度沉溺,使我们的批评渐渐遗忘了身边的现实。“以我看,不管是文学创作还是文学批评,都是对现实说话。一直坐在书斋里面,的确是可以提高我们的艺术感受力,却退化了我们对于周围事物的敏锐的感受力。”正是基于此,张燕玲特别强调感性在认识论里面的地位和价值。而事实上,唯有与生活、与人生直接相遇的文学批评,才能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温度,才能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语言。吴义勤、李洱、张莉、刘大先、刘志荣、曾一果、黄平、金理、张丽军、傅强、刘涛、何同彬、刘颋等作家、评论家也在会上做了发言。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