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资讯 >> 正文

我在思考,也对此充满希望

——十八大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骆芃芃谈文化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1月14日11:36 来源:人民政协报 杨雪

  编者按:

  党的十六大以来,伴随着国家对文化艺术的大力投入,对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文化艺术事业进入了大繁荣大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十八大召开之际,本报特采访了十八大代表、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篆刻家骆芃芃,请她谈谈十年文化发展以及对于她个人艺术追求的影响。

  这“十年”,是我个人的艺术创作和国家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相契合的“大我”的体现,是国家文化艺术发展折射在篆刻艺术上的一个缩影。

  问:骆老师,您好!我们常说这十年是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十年。您既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艺术家,又是此次当选的十八大代表,能否从个人的艺术领域出发来谈谈对十年来文化发展及繁荣的感受?

  答:我也常常总结我这十年,我想我这十年艺术上的发展与国家文化建设总的环境是分不开的。这十年国家的文化艺术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个人的艺术道路也因此发生了重要的转折。我在2005年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开始专心进行创作、科研和教学三方面的工作,此前我在荣宝斋搞专业创作、篆刻理论研究及相关的编辑工作。中国艺术研究院是文化部所属的艺术研究单位,非常具有眼光,他们在2006年率先成立了我国唯一的一所以研究和创作篆刻艺术为核心的国家院体机构——中国篆刻艺术院,并开始招收篆刻艺术研究生,这对于我们搞篆刻艺术的人来说,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因为大家知道,中国的篆刻具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最多是作为文人雅集时的一种寄托闲情逸致的“雅玩”。而把它发展成为一个学科,用现代科学的学术视角对它进行研究从而继承和发展它的艺术,这个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我被荣幸地引进这个机构工作,从2007年开始,我作为我国第一位篆刻艺术的硕士导师开始为国家招收第一批本专业研究生。现在想来,这样的艺术学学术和管理上的突破,离开整个国家推动文化艺术发展的大环境是不可能做到的。

  所以,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下,这十年我个人的篆刻艺术在文化内涵上也越来越趋于丰富。我在国内外多次举办篆刻艺术展,随着文化视野越来越开放,办展的形式也开始有了重大突破。如2008年我在中华世纪坛做了一次寿山石篆刻艺术展,这个展览开创性设计成书斋式展厅,一改以往展品不许观众碰触的潜规则,让篆刻家与现场观众形成真正的面对面的交流。展出现场本身就是一场艺术的互动,有古琴艺术家的琴声相伴、茶艺师现场表演等等。在一个墨韵悠然的书香氛围里,请观众赏印、把玩印章,切身感受中国古老的篆刻艺术的独特魅力。这个展览在奥运会期间还被移搬到国家大剧院展出,可以说展现了篆刻艺术的“活态传承”。同样的创新还表现在2009年在文化部恭王府举办“江山多娇——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篆刻艺术精品展暨中日篆刻艺术展”上。我想,类似的创新是一种文化环境的开放、自由和包容所产生的结果。

  我常常把自己的艺术履历归纳为三个十年,往前推的两个十年,是我艺术道路一段“小我”历程,是我艺术上的积累阶段。那么,现在的第三个“十年”,是我个人的艺术创作和国家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相契合的“大我”的体现,是国家文化艺术发展折射在篆刻艺术上的一个缩影。国家对艺术文化的重视,推动我们的文化软实力逐渐上升。

  问:近年文化发展和繁荣为艺术领域带来的影响,您作为艺术学者有何切身体会?

  答:前面所谈的篆刻成为隶属于美术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就是近年国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学术方面的一个影响,我作为专业学者对此深感欣慰。当然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给整个艺术界带来的巨大变化不仅如此。

  我首先有着深刻体会的是艺术家的待遇问题。可以说,今天艺术家的地位,相对于以往其他历史时期而言是非常高的。国家不规定艺术家的润格,放开束缚,由市场来决定,体现的是艺术家自身的价值,也体现了国力的强盛和自信。另外,在十八大的代表里,我看到有不少文化领域的人士,这也是国家对文化的一种重视、培植和推进。国家对艺术文化的重视,推动了文化软实力的逐渐上升,这仍可以从我所从事的篆刻艺术来谈。2008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和西泠印社共同推动篆刻艺术申报非遗(我是负责人之一),2009年篆刻艺术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又一项中国古老的艺术形式走入国际视野。这既是世界范围内对中国文化认同度上升的体现,同时也是我们的本土文化自省、回归和复兴的体现。

  篆刻艺术十年来产生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转变是国家文化艺术繁荣的缩影,我个人在继续思考也对此充满希望。

  问:您作为十八大代表对中国的文化艺术事业有何种展望?您认为还应有哪些需要继续推进的设想?

  答:我想主要谈两方面:一是如何在国外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二是在国内怎样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

  首先在对外文化推广交流方面,现在我们的个体艺术家也好,国家也好,常常到国外做展览。但我有这样一个理念,就是到国外的展览不是做一次就大功告成了,而是要持续不断地做下去。推广民族的文化艺术,“一次”远远是不够的;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认同你的文化,喜欢你的民族艺术,需要长期不断交流。

  其次我希望每一种传统艺术,都要去寻找自身得以历久弥新的不二法门。以篆刻艺术为例,它在过去只是笔、墨、纸、砚、石头等所构筑的一个微小的空间,如何实现篆刻艺术在新的历史时期的转型?我想,一方面要不断发展篆刻艺术的纯艺术性;另一方面,也要拓展篆刻艺术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艺术的生命是植根于现实生活的,现实生活也必将是它“生生不息”的源泉。我近年来做的一件事是,努力把印章作为主体刻在茶壶身上(从前都是刻在壶底作为落款)、香炉上、瓷器上、邮票上、茶饼上以及广告标识上,从而达到篆刻艺术的实用性与艺术性并存的目的,我想这也是使艺术得以历久弥新的一个“不二法门”。而在更多的领域里变换出一种新的方式,恐怕是今天我们传承传统艺术的重要途径。

  篆刻艺术只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个小门类,然而“方寸之间,大千世界”。篆刻艺术十年来产生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转变是国家文化艺术繁荣的一个缩影,我个人在继续思考,也对此充满希望。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