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美文 >> 正文

日子留下的不只是绵长(韩小蕙)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1月14日10:00 来源:人民日报 韩小蕙

  春种。秋收。婚丧。嫁娶。

  生儿。育女。风花。雪夜。

  五千年的日子就这么一天天地过,细密绵长,我们就过到了今天。喜欢婉约的弹出了梧桐细雨,追求豪放的唱的是大江东去,而我们这代理想主义者呢,则还是爱把“铸造历史”挂在嘴头上。

  这也许就是忙忙碌碌的武汉地税人,为什么会在高速流转的“税月”中,突然转身停顿下来,建造了一座武汉税收博物馆的原因。

  博物馆,人类文明的最凝炼的记忆。

  日子留下的不只是绵长。

  英国经济学家哥尔柏曾经说:“税收这种技术,就是拔最多的鹅毛,听最少的鹅叫”。最初,我看到这个如此幽默的说法,不禁莞尔,很佩服这种奇异的想象力。之后,踏着尚未完工的税收博物馆地面上的尘土,细细地走了一遍,边听着陈丽芳馆长的介绍,边陷入了沉思:

  税收人,或者准确地说“国家税务工作者”,因其是从人家的口袋里往外掏钱,这就注定了他们“不受欢迎”的宿命,有一句顺口溜“防火防盗防税务”,形象地说明了他们在公众视界中所站脚的层级。不过,从另一方面说,没有他们的呕心沥血,那么国家投入建设、民生和公共福利事业的钱就没有,老百姓也就没有了保障生命的血源。所以,税务人又是国家命脉的千斤顶。在西方,如同花香草绿,如同爱护动物,如同尊重妇女、保护儿童、善待各种肤色,“纳税是公民基本义务”的思想,就像“自由、平等、博爱”一样深入人心,偷税是最不齿于人类的行径;而在我们中国,则基本还没有形成自觉纳税、光荣纳税、高尚纳税的意识——窃以为,这不仅跟国民的文化素质有关,也跟缺乏普及性的纳税教育相关联。

  比如就说我吧,早在30年前就完成了大学教育,又一直在文化单位工作,号称是高级专业人才了,可是我在税收博物馆浩瀚的知识海洋面前,这也不知,那也不懂,愚钝如同一个未开蒙的小学生。

  你看: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赋税制度的国家之一,赋税的历史可以上溯至4000年前;早在夏朝,中国就出现了原始、简陋的赋税制度,《史记》中记载了“自虞夏时, 贡赋备矣”;现代意义上的税收制度正式产生于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的“初税亩”;最早的工商税制产生于西周的“关市之征”和“山泽之征”;汉代起出现了具有交易税、营业税性质的“市租”;东晋开征了“估税”,课于立有文据的买卖,是后世契税的源头;明中后期,新增了“塌房税”(“堆栈税”)、“门摊税”等;清朝新开征了“牙税”、“当税”、“契税”、“落地税”等一系列新税种;民国建立起全国统一的近代税收体系,使中国的税制向国际通行的现代税制迈出了关键的一步。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农业税;新中国的税……

  我看到,每一个朝代都是一个个“烹羊宰牛且为乐”的活生生的场景。每一项税收都与“将进酒,杯莫停”的人间烟火相关联。你甚至闻到了牛羊肉的香味儿。你甚至看见了酒的颜色是白的还是黄的。你就像加入到民间花车大巡游的队列中,跟在老祖宗们喜怒哀乐的故事后面,优哉游哉地唱啊跳……

  等等,且慢唱且慢跳,静下心来,这就该进入思想的层面了:

  ——关于赋税的职能、作用和征收原则等问题,一直是历代思想家探讨和争议的最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之一。中国古代所产生的赋税思想纷纭杂陈,主要的有如下几种:

  1.轻徭薄赋思想,反对横征暴敛,代表人物有孔子、管子、李悝。2.无夺农时思想,主张徭役征发要顾农时,代表人物有臧僖伯、王符、王安石等。3.平均税负思想,明确提出“均齐天下之政(征)”,代表人物有墨子、孟子、张居正等。4.开源节流思想,发展生产以开辟财源,同时限制国家统治集团的奢侈浪费,代表人物有皮日休、王安石、张居正、魏源等。5.非税思想,主张通过官商活动为国家谋取赢利,使“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代表人物有老子、许行、鲍敬言、刘晏、邓牧等。

  还有外国赋税思想家的介绍:法国批判重商主义财政论的代表人物孟德斯鸠。被誉为政治经济学之父、资产阶级财政学创始人的亚当·斯密。英国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大卫·李嘉图。主张必须按公平原则课税的19世纪英国经济学家约翰·穆勒。重点研究税收在实现充分就业、防止经济和社会危机中之功能的西方现代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凯恩斯。以及把税收理论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政治决策论等融为一体,大大拓宽了税收经济学研究领域的当代著名经济学家马斯格雷夫……

  我看得津津有味!在进入这个博物馆之前,我几乎是只知税务局是交钱的地方,税务员是穿着制服坐在柜台后面收钱的人。哪里知道,这系统里面,竟然还有着如此深广的大地,如此辽远的天空,如此巍峨连绵的群山!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确凿。税务员哪里只是穿着制服坐在柜台后面收钱的人呢?起码中国的税务员不是。起码武汉的地税人不是。

  热泪盈眶,我听说了这样一个故事: 上世纪60年代,税务员代和书为了收回3元钱的屠宰税,前后9次下乡,跋山涉水,竟然走了600里弯弯曲曲的山路,历尽了千辛万苦……

  心窝发热,我看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的收税场景:在武昌区一条充满汉味风情的小巷户部巷,一位税务人手提老式而破旧的提包,推着一辆自行车,穿过老旧逼仄、杂乱不堪、凸凹不平的小巷,挨家挨户向个体户征税。由于改革开放释放出市场活力,那个时代,武汉的个体经济空前活跃,个体户税源广布,税收任务十分繁重。不论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大街小巷都有税收人员奔波的身影,有时,他们还要装满一肚子的冷嘲、热讽甚至詈骂……

  分外感动,我还听到这样一件不可思议的新鲜事:2011年,武汉地税人在全国大城市中率先改革房产评估制度,为纳税人节省了6000万元——税收,税收,地税局从来不就是收钱的吗,怎么还能帮助纳税人省钱呢?

  “这是政府让利于民、藏富于民的创新举措,是我们武汉地税人积极落实,努力推进的结果。”武汉地税局罗涛局长如是说,“大力推行‘地税人员素质是第二税源、学习是有效提升人员素质重要途径’,‘文化育人、文学养人’的理念。随着文化素养的提升,武汉地税人正在实践着‘情之所系,有情执法’、‘绿色税收’等新的税收观念。”

  罗涛局长介绍说:“武汉地税博物馆建馆,我们投入了1500万资金。占据了整整一层楼,声、光、电、大屏幕、多媒体查询机,还有各种珍贵实物……是新博物馆,就要有新博物馆的样子,就要配备上最新最好的展览设施和手段。”

  写到这里,意犹未尽:武汉地税博物馆坐落在武汉城市中心区,就在武汉地税局办公大楼的楼上。一进门,即可见到一幅气势恢弘,有54平方米那么巨大的紫桐浮雕《楚风汉韵》。在那既大江东去又梧桐细雨的精彩画卷里,浓缩了九省通衢大武汉的风骨韵律,概括了江城自古至今的人文景观、历史印迹,荟萃了武汉数百年的社会发展进程。古琴台、黄鹤楼、户部巷、江汉关、长江大桥、电视塔……新老建筑,新旧面孔,林林总总,洋洋大观,见证着繁华武汉的前世今生。自明、清朝代,至新中国到改革开放至今的多幅税收场景,刻画了武汉乃至中华税收文明不断前行的足迹……

  馆内整个展览,还有很多很多可看的珍宝,可以学到很多很多闻所未闻的专业知识。庆幸中国又多了一家展示历史和积累文化的博物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