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小说 >> 今日作家 >> 正文

陈忠实:文学生涯的每一步都和晚报息息相关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1月13日14:57 来源:西安晚报
陈忠实 记者 尚洪涛 摄陈忠实 记者 尚洪涛 摄

  2012年9月,电影《白鹿原》上映,影片充溢着浓浓的关中风情,史诗般的情怀呈现了小说的风貌。而该片的上映让很多观众重读永恒的经典——小说《白鹿原》。在不熟悉陈忠实的人眼里,陈忠实是小说《白鹿原》的作者,是大作家,是文坛巨匠;而熟悉陈忠实的人知道,他是个和蔼可亲可敬的长者;而对所有“西安晚报人”来说,陈忠实更有一份别样的亲切,因为这位撼动中国文坛的作家曾不止一次说过,他的文学生涯开始于《西安晚报》。

  人生中的前三篇作品

  都发表在晚报上

  很多年后,当微博盛行时,有热心的博友晒出1958年11月4日,陈忠实发表在《西安日报》上的一首小诗,名叫《钢、粮颂》。虽然后来陈忠实写了很多作品,但这短短的四句20个字却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变成铅字的作品,当时他是一名中学生。陈忠实说:“我从没有把这首小诗当做我的处女作,这只是一次学生习作,一次误打误撞而已。”虽然陈忠实并不认为这是他的处女作,却是他和《西安晚报》结缘的开始。

  俗语说“前三脚最难踢”。对一个作家来说,前三脚能否踢开也许将会影响他今后的文学道路。陈忠实告诉记者,他人生中的前三篇作品都发表在《西安晚报》上。在发表了那首小诗后,陈忠实还没有走上作家这条道路,而是在公社当上老师。1964年冬,为了迎接新年,公社要搞文艺汇演,要求每个老师都要带领自己班里的孩子出个节目,陈忠实有些无奈,因为唱歌跳舞显然都不是他的强项。于是,他访问了一位老贫农后写了一段快板书。恰逢当时《西安晚报》在搞春节文艺演出征文,他以这段快板书参加了征文。没想到很快被全文刊发。“我记得当时还给了我二十多元的稿费呢,要知道,在那个年代,我一个月的工资才30元。这次给的稿费几乎相当于我一个月的工资,这绝对算是一笔‘巨款’。”

  “有了这两次成功的投稿经历后,我开始刻意为《西安晚报》投稿。我认为,人生的处女作是我1965年初发表在《西安晚报》上的散文《夜走流沙河》,因为从这篇散文开始,我开始用文学性的语言写作了。从这篇散文开始,一年多时间里,我先后在《西安晚报》上发表了六七篇散文。”陈忠实说。

  敬业的编辑

  唤起他的文学激情

  1972年《西安晚报》恢复出版,同时恢复了副刊。恰好当时有位晚报记者到陈忠实所在的公社采访农村合作医疗,他负责接待。“当时这位记者听说我叫‘陈忠实’后,连呼太巧了,他说报社有位副刊的编辑正好委托他下乡采访时打听一下哪个公社有个叫陈忠实的人,因为这位副刊编辑想找我约稿。”陈忠实回忆说,后来他才知道这位副刊编辑是张月赓,陕西文坛很多作家的处女作都是通过张月赓之手发表在《西安晚报》上。

  记者的话带给了陈忠实很大震撼,因为从1966年到1972年,他的文学创作已经中断了六年。他说,自己的头脑中好像已经没有什么文学词汇了,还能写吗?他在踌躇。不过想到了编辑特意委托记者来找他约稿,他那颗对文学“蠢蠢欲动”的小火苗还是被点燃了,以解放军帮助赤脚医生的真实经历写了篇小文章《闪亮的红星》,投递给《西安晚报》后很快得到了刊发。他说,从此他又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并再也没有中断过。“可以说,晚报也是我再度起步的平台。”

  他感慨:“晚报对初学写作者一视同仁,以稿件的质量作为发表唯一标准。习作稍微有成色都能被编辑发现,编辑论稿不论人,这种精神姿态很可贵。这么多年,《西安晚报》始终保持着这种传统作风,给喜欢文学的作者一个平台,所以许多从工厂、农村出来的基层作者才能得益于这个平台,并真正走出来。”

  “《西安晚报》很有文化品位”

  陈忠实说这些年以来,每天阅读《西安晚报》已经是他的生活习惯了,从早期的单位订阅到后来的自己订阅,到现在晚报社给他赠阅报纸,可以说天天都离不开晚报。

  “《西安晚报》很有文化品位,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站在作家的角度,陈忠实说,晚报对他每一次重要文学活动都有报道,从小说《白鹿原》出版问世,摘获茅盾文学奖,到后来电影《白鹿原》的立项、开拍、上映,晚报始终给予了大篇幅报道。而站在中国作协副主席的角度来说,他对晚报多年来不断提升文化品位给予了充分肯定。“多年来,《西安晚报》关注着中国文坛特别是陕西文坛的重大事件和活动,在茅盾文学奖揭晓、中国作家代表大会召开等重大历史活动中,都有着晚报记者的身影,有着晚报的声音。”陈忠实说:“《西安晚报》关注着陕西文学的发展,注重文学现象的报道,对陕西文学有激励,有鞭策,也有深度的思考。多年来,不仅是我,陕西很多作家都成了晚报的好朋友,也是我们发稿的最重要的平台。”

  和陈忠实、省作协打交道的编辑记者已经换了几拨,没换的却是他和晚报的情谊:“我觉得这些编辑记者有个共通点,就是非常敬业,素质都很高,对文学、对作家非常敬重。他们中的老一辈成了我相交几十年的朋友,新一辈也都成为我的忘年交。对于晚报,我充满了感恩,也充满了亲切。” 记者 张静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