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推荐榜 >> 相关评论 >> 正文

我看《我是城管》的“笔记体”创作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1月12日15:04 来源:中国作家网 陈奕纯

  凭我广阔的阅读经验而言,“笔记体”式的写作尝试和创新,在中国的小说作者倒是有几个,第一个所记起的,是清人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比如《画皮》、《促织》、《狐女》、《画壁》、《聂小倩》、《崂山道士》这样的经典之作,蒲公摒弃了古代小说章回体的文本表述形式,经营于小说的短、奇、险,一章一个小故事,一事洞见人生诸多哲理,一如笔记般快速写作,且读者能快速阅读,单篇可以独立,连起来也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是对中国古代章回小说的文本创新和彻底颠覆。而“笔记体”散文却鲜有人在,一是如何像蒲松龄一样保持单篇的艺术独立性和高水准,二是如何处理单篇和多篇系列作品的语境统一,三是所写的散文背景必须只有一个,不能游离或多个背景,这三点,也是“笔记体”散文创作的难点。

  周亚鹰的长篇散文《我是城管》,就是比较标准的“笔记体”散文,20万字的文字容量,80章的密集节奏,却能让我一口气读完。不得不说,这是散文的魅力迷住了我。

  城管,是中国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和城镇化建设的新兴行业,是当代城市建设和未来发展的管理者、宣传员、规划师。在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今天,城市建设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市民的文明行为规范、市容的合理规划、不良陋习的纠正、城市配套设施的完善和运营等等,都是摆在中国城管行业的种种难题。更加可怕的,是我们对于城管行业的陌生感,对于自我犯错后的一无所知,甚至是一个城市领导人的不重视、不作为,这些都是挡在城管前面的一只只“拦路虎”。相反,我从很多报章上、电视里、网络上所了解到的,基本上都是关于城管行业的负面新闻,负面的评价,给人们留下“城管只会掀摊子、撵小商贩”、“一声令下打砸抢”的坏印象,说实话,我和很多人一样,对城管是万般排斥的,对后来到了城管局长的文友周亚鹰也有“生怕他变坏”之类的担心。

  好在,我的担心是多余的——长篇散文《我是城管》的发表和连载,证明了周亚鹰不仅没有变坏,而且携来了古代文人范仲淹、文天祥式的一身正气。我喜欢这股子正气,正气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缺失的一种钙,是治疗当下的国民精神颓废的一味药,如果社会缺少了正气、正义,就意味着丢掉了中华文化最后一道底线。显然,周亚鹰力图通过《我是城管》的鸿篇铺陈,把一个城管人的委屈、痛苦、欢乐、责任、忧患、愤怒、呐喊一吐为快,回应了友人、县领导、市民,甚至中学生对他的种种误解,一次次解释什么叫“城管”,坚持为老百姓办事,真正地掏心窝子,为一个叫“广丰”的小城而行城管,不畏权贵,不怕得罪人,这种勇气是大胆的、可敬的!

  我和周亚鹰的结识,缘起于散文创作,故,经常就某些散文交流不同的阅读心得。《我是城管》的前身,本是作者周亚鹰工作日记的一部分,删改之后,突出了可读性,明显比之前的文字整齐、简洁。通读《我是城管》一文,我发现作者虽然采用了“笔记体”,大段地描写了他所亲历的那些人、事,偏重纪实,但从某种意义上分析,由于纪实类的语言更加接近新闻语言,就弱化了《我是城管》的文学性。如果创作伊始,不是作者来源于日记的“精华版”,如果是作者首次创作,他的《我是城管》很有可能更加出色。即便如此,这篇很“正气”的散文,依然让我读得好一番惊心动魄。

  一篇散文佳作,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多元化的散文姿态,但归根结底要有一种情怀。和古代的文人一样,周亚鹰也有一种强烈的文人情怀,这就像我散文里的书画情怀,和梁晓声、王宗仁、李存葆散文里的军人情怀类似,时刻怀着对国家、对整个民族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有大担当,更有大气象!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