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资讯 >> 正文

俞峰:改革是发展的常态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1月08日07:43 来源:中国文化报 屈 菡
俞峰俞峰

  走进中央歌剧院院长俞峰的办公室,他指挥乐队演奏的巨幅照片格外引人注目,照片中的他全神贯注、挥洒自如,流露出对艺术的热爱与投入。“照片是几年前拍的,那会儿头发还多一些。”俞峰笑着说。虽是一句自嘲,却印证了他这几年来为中央歌剧院改革发展付出的努力与艰辛。

  俞峰第一次走进中央歌剧院是2004年,第二年,他受聘成为剧院音乐总监,2006年正式调入,2009年升任院长。“那时候歌剧院如果再不发展,就真是死路一条了。”俞峰回忆起当年歌剧院的状态时说。

  2006年,俞峰开始在中央歌剧院实施大刀阔斧的改革,第一步就是考核上岗。“演员必须经过考核才能上岗,不合格就回家进修,来年再考。”俞峰说,这对于当时的歌剧院而言难度非常大,但通过坚实有力的推动,大家意识到了改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如今,考核制度已经成为中央歌剧院的一个基本院策,每年都有。

  就在当年,俞峰带领剧院排演了新创歌剧《杜十娘》。“合唱团是歌剧院的核心,但秩序是最乱的。”俞峰说那是他有史以来指挥的最头疼、最吃力的一部剧。此后,俞峰就一头扎到合唱团,下决心要把这个剧院发展的最大瓶颈解决好。他先撤掉团长整顿风气,然后自己花钱买试唱教材,让演员从识谱和试唱的基本功开始练起,并请中央音乐学院的专家指导。经过这些努力,院团的业务能力前进了一大步。

  然而,仅仅50多名队员的合唱团对于一个国家院团而言是远远不够的。此前,中央歌剧院为了解决演员问题,一到演出就四处借人,这不仅保证不了演出质量,而且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队伍,还时常因为更换服装而增加了成本。俞峰担任院长后,第一个星期就解决了人才问题,在全国招聘吸收了30多名演员。如今,中央歌剧院实行了更为灵活的用人机制,不断招生,扩大剧院规模,同时通过全院考核,实现有上有下的良性循环。

  其实,就在俞峰进行队伍建设的时候,演出经营的重任也落在了他的肩上。他不得不从舞台上的著名指挥变身为经纪人,通过朋友到处拉演出。“那时经常遭到拒绝,说歌剧院演出质量不行、队伍纪律不行,有时候脸上实在挂不住了,就只好退出来。”俞峰会把这些经历在大会上讲给演员们听,以激励斗志。

  大多数时候,对方会同意演出,但条件是必须由俞峰亲自指挥。就这样,2007年他们在全国各地演出了120多场,连大大小小的堂会都不错过,演出费很低,10万元、8万元都有。俞峰每一场都会上阵指挥,和演员拿一样的钱,其实大家都明白,此前他一场指挥收入就能达到几十万元。

  “这种演出不是艺术,国家艺术院团做到这个份儿上,简直是丢国家的脸。”俞峰说。2009年,当剧院状况有所好转后,他坚决停止了这种演出方式。就在那一年,中央歌剧院推出了第一届国际歌剧季,从9月份开始筹划半年的演出,有了正规化的艺术生产,如今歌剧季已经是第四届了。

  通过几年的努力,中央歌剧院的演出有了质的飞跃。2010年,中央歌剧院凭借原创歌剧《霸王别姬》获得第十三届文华大奖,那也是剧院近18年来第一次获奖。2011年又凭借瓦格纳鸿篇巨制《汤豪塞》荣获了11个奖项,充分证明了剧院的综合实力。2012年是中央歌剧院的“创作年”,3部新创歌剧《山林之梦》、《鄞地九歌》、《辛亥风云》同时上演。

  今年是中央歌剧院建院60周年,国庆节期间,俞峰和260多名演员把《图兰朵》带到了歌剧之乡意大利。就在记者采访时,外方人员正就明年剧院赴欧洲城市巡演一事进行商议。“这些是献给党的十八大和剧院60岁生日最好的礼物。”俞峰由衷地说。

  业务进步的同时,演员们的政治觉悟也悄然发生着改变。“我刚来中央歌剧院时,让大家以党员的标准监督我,想不到演员们都笑了,因为台底下没有一名共产党员。”俞峰说,如今歌剧院已经发展到50多名党员,而且都起到了带头作用。“我是共产党培养的艺术家,从心里感谢党,我希望通过歌剧艺术为党和国家、人民服务。”俞峰说。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