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资讯 >> 正文

王朝柱:坚持史诗品格 开掘深层人性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1月08日09:00 来源:深圳特区报 杨媚 齐洁爽

“红色传记作家”王朝柱来深畅谈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心得——

坚持史诗品格 开掘深层人性

  ◎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媚/文 齐洁爽/图

  今年73岁的王朝柱,被誉为“红色传记作家”,从《辛亥革命》到《解放》,王朝柱这几年间用18部影视作品把1911年到1949年38年间的中国革命史实现了“无缝链接”,先后8次斩获“金鹰奖”、“飞天奖”等国家级影视大奖的最佳编剧奖。他几乎成了红色经典的一个符号和代言,以至于被业内称为“王朝柱现象”。

  昨日,远道而来与深圳宣传文化部门共商影视合作的王朝柱接受了记者专访,和记者分享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种种心得。如今,央视即将重播他编剧的电视剧《长征》,刚在中美电影节斩获三项大奖的《走过雪山草地》也即将全国公映。

  与深圳共商两部影视作品

  深圳特区报记者:作为一名擅长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作家,能介绍一下这次和深圳的合作意向吗?为什么选择了深圳?

  王朝柱:这次我想和深圳市委宣传部谈两个合作。一部是电影《黎明序曲》,剧本已经于今年10月发表在《中国作家》上了,现在剧本正在送审阶段。还有一部30集电视剧《满目青山夕照明》,正在酝酿创作阶段。剧名取自叶剑英元帅《八十抒怀》诗中的最后一句。两部作品写的都是1976年前后中国粉碎“四人帮”的那段历史。我们知道,中国走向改革开放、真正实现腾飞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粉碎了“四人帮”。在此之前,还没有人专门在影视荧屏再现这段历史。

  为什么想和深圳合作?因为深圳本身是一个奇迹,敢于挑战传统,许多内地省市相对而言没有深圳这样的气魄。我希望这部电影和酝酿中的电视剧能够为深圳人民作一点贡献,告诉全国人民,深圳不仅创造了经济奇迹,也能创造文化奇迹。

  深圳特区报记者:你既是作曲家、也是著名编剧,恰好音乐和影视都是深圳文艺精品很突出的两个爆发点。如今深圳有一批歌曲唱响全国,也有一大批影视作品在荧屏热播,你对深圳建设文化强市有什么样的建议?

  王朝柱:我始终认为,能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是长篇小说,能代表一个时代的影视作品是大型电影和电视剧。深圳现在做的努力有目共睹,上升的空间很大。希望以后深圳多出能真正代表一个时代的作品,尤其在长篇小说和影视剧创作上。

  坚持大事不虚、坚持史诗品格

  深圳特区报记者:在影视界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不太好写,过于“实”,干巴巴无生气;过于有激情,有失实之嫌。但从《长征》、《解放》到《辛亥革命》的口碑和收视来看,“主旋律”创作对你来说似乎并非难事。能分享一下创作心得吗?

  王朝柱: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艺术家得强迫自己突破创作瓶颈,这有四个前提。第一,既然是历史,就切忌胡编乱造,坚持大事不虚。现在的孩子们基本不读史书了,他们了解历史的渠道就是看电视。因此重大的革命历史事件、时代的历史氛围和重要的历史人物都不能虚构。

  第二,要采用艺术的手段来再现历史,坚持史诗品格的追求。否则就会陷入简单化、脸谱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作品的史诗品格是属于美学范畴的命题,我认为艺术作品中史的品位是采用诗化的艺术手段再现的,而诗的艺术品位又能折射文明史的博大和纵深,创作中追求的是史中有诗、诗中有史的史诗境界。

  第三,要在创作过程中吸收国内外的同类题材作品的营养。

  第四,要以新的历史观重新审视历史。

  开掘深层次人性,“主旋律”才能走向世界

  深圳特区报记者:你不久前刚凭红军长征为背景的电影《走过雪山草地》获得中美电影节的最佳编剧奖,该片也获得最佳影片金天使奖、最佳剪辑奖。剧中没有领袖伟人的形象,只有那些千千万万为新中国崛起而奉献出生命的个体,被认为是中国主旋律影视作品对外输出的一次成功尝试。在你看来,中国的重大历史题材作品要走向世界,需要做哪些努力?

  王朝柱:为什么我们喜欢外国的《音乐之声》,喜欢《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其实这些都是爱国主义题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主旋律”。其实好的作品关键是回到艺术本身。像《音乐之声》说的二战时期的爱国主义,全剧没有打过一场仗,却能把人的情感深入到一个层次。

  《走过雪山草地》就是做了一个成功的尝试,这部小成本的影片花费不到500万元,我选取了中华民族在那段历史时期体现出来的最珍贵的一个东西:坚韧不拔、互帮互扶,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可能交给自己,这就是超越了种族和国家的最高“人性”。这种人性的开掘是进入了更深层次的,我觉得这就是中国影视作品需要解决的。

  什么是深层次的人性?你不能说写床戏就是人性,刘胡兰倒在铡刀下就不是人性。但有些人认为,给历史人物加上爱情、床戏就是人性,我觉得这是很庸俗的看法。现在我们要追求圣洁的、没有乱七八糟,这才是更高层次的人性描写。怎么处理,我和同行们都在围绕这个大的课题进行不懈的努力。

  创作需要“一息尚存须努力”

  深圳特区报记者:你是学作曲出身的,中年弃乐从文以后,你的剧本创作基本都集中在1911-1949年38年间的中国革命史这一段,为什么对这段历史情有独钟?

  王朝柱:从作曲到作家不过一字之差,但我写作确实是最大的“不务正业”。我自幼喜读历史,并无师承。中年以后,专写与历史有关的文学与影视作品,也只能算是史林中的“绿林好汉”。由于我读史、写史传文学的重点是中国近代史,因此我对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历史确实是情有独钟。

  深圳特区报记者:你今年已经73岁了,但一直笔耕不辍,像明年初要上荧屏的《寻路》就聚焦1927年“4·12大屠杀”至1932年10月宁都会议的5年时间里革命所经历的挫折与艰难。这种旺盛的创作状态是怎么保持的?

  王朝柱:我坚持“一息尚存、仍须努力”。写长篇小说和诗歌散文的创作不一样,严格意义上是个“工人”。现在我的生活极其规律,创作状态还是比较好的。不为成功而自喜,不为失败难受,成败对作家来说都是家常便饭。

   王朝柱,河北吴桥人。1966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历任总政歌舞团作曲、总政话剧团编剧,全军艺术指导委员会委员。1988年加入中国作协,上世纪80年代初弃乐从文,长于重大和革命历史题材创作。1990年创作电视剧《巨人的握手》后,相继创作了《长征》、《辛亥革命》、《走过雪山草地》等影视作品。绝大多数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金鹰奖等。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