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艺术评论 >> 正文

从乡土到舞台,贵州“原生态”音乐的蜕变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1月06日14:40 来源:中国民族报 李杨
 商业演出使得民间艺人正脱离原生态演唱,形成舞台化的唱法。资料图片

  一方面,在民族民间音乐赖以生存的本土,民间歌舞正在迅速剥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由于商业演出的推动,一些民族民间音乐人才和乡土演员,开始辗转各地进行各种文艺演出。

  乡土:处处歌声的盛况不再

  外国访问学者英倩蕾博士曾花近两年的时间在贵州黎平与当地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学习侗语,学唱侗歌,了解当地音乐文化,从事侗族音乐及侗族大歌的研究。她说,尽管唱歌仍是当地人民的日常活动之一,但侗族大歌正面临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尴尬境地。

  “这种状态在2000年达到高峰。”贵州民族音乐研究会会长王立志表示,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原有生产生活方式也逐渐改变,民歌不再是各少数民族用以表达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的唯一形式。随着交通、通讯等条件的改善,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娱乐方式迅速进入民族地区,其强烈的视觉、听觉冲击力得到少数民族青年的喜爱,本土音乐也就受到了冷落。

  “80年代以来,外出打工的人不断增加,愿意学习吹芦笙、跳芦笙舞的年轻人也迅速减少,一些传统的芦笙曲目和芦笙舞蹈也随着老一辈人的去世而失传。”王立志说,“过去到村子里采集歌谣,人们都争着抢着来给我们唱。现在,到一个乡村采风,不是被告知去打工了,就是得给点‘好处费’才肯唱。”如今,麻将、扑克等现代娱乐方式已经占据了少数民族青年的业余时间,以前那种三五成群、处处歌声的盛况已不再常见了。

  “即便在流行区内,也不是人人都会唱侗族大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邓敏文说。他曾在黎平县岩洞镇岩洞村和竹坪村进行调查,发现会唱3首以上侗族大歌的中老年人占这个年龄段人数的50%,而会唱3首以上侗族大歌的青年则只占这个年龄段人数的20%。

  更令邓敏文担忧的是,这些所谓“会唱侗族大歌”的中青年人绝大多数都只会唱几首近年来极力推广的、短小的“流行大歌”,如《蝉之歌》、《知了歌》、《大山真美》等。“其实,这些都是侗族大歌的一点点皮毛,更深层次的侗族大歌经典作品已经很少有人会唱了。”邓敏文不无忧虑地说。

  在一片惋惜声中,原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家协会副会长、贵州民族音乐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张中笑镇定地说:“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不适应当今社会节奏的民俗活动消失,依附于这些活动的民族民间音乐也随之消亡,这是历史的规律,我们不必为此叹息。”同时,他表示:“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功勋的、即将消亡的音乐品种,用恰当的方式抢救和保存下来,这是我们应尽的历史责任,那些经过发展、创新,可以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音乐品种应当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

  舞台:加工的歌舞还该不该叫原生态?

  一方面,在民族民间音乐赖以生存的本土,民间歌舞正在迅速剥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由于商业演出的推动,一些民族民间音乐人才和乡土演员,开始辗转各地进行各种文艺演出。

  为了迎合观众,进行商演的民族民间音乐从内容到形式上都进行了加工改装,所形成的风格也与民族音乐的文化原貌越来越远。

  “任何艺术都必须具备实用功能,民族民间音乐也如此。商业演出以营利为目的,不是从本民族的兴趣出发,因此势必要走样。”谈到商业化对贵州民族音乐的影响时,张中笑如此表达他的看法。在他看来,“现在万人演唱侗族大歌,无非是一些人为了政绩和经济利益而搞出来的。”

  “商业化本身并没有错,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不走商业化又何谈开发与保护?关键是,在商业化过程中的运作模式和从艺人员自身的态度。”贵州大学艺术学院侗族大歌教授吴培安认为,是商业演出推动了民族歌曲的发展,但要想在过度商业化与原汁原味的民族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确实任重而道远。

  作为少数民族音乐专家,张中笑对贵州民族民间音乐的蜕化印象深刻。在第三届“多彩贵州歌唱大赛”上,作为原生态组评委的他发现,“简直没有一个节目是没经过加工的,这不是原生态的,说成是发展意义上的民族民间音乐还行。”经过商议,评委们只能根据现场演唱的舞台效果来评分。“在少数民族音乐发展过程中,原来的民族风格和韵味的丢失是最令人担忧的。”张中笑不无感慨地说。

  “一切传统音乐文化必须在继承中创新,才能赢得光明前途。”张中笑认为,许多原生态的民间音乐一经搬上舞台、走进荧幕,就必须根据新时代的需要有所发展、有所创新,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和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

  但问题在于,这些在继承中创新的东西还应不应该叫原生态?对此,张中笑持反对态度:“我认为大可不必赶这个时髦,严格意义上的原生态,必须具备原本生态(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原生形态(艺术形态)这两个因素。我们可以借鉴四大音乐集成的规范——民间歌曲集成、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等,这些集成搞的就是原生态的东西,但并未叫原生态。因此,今后各种赛事活动不必把那些离开原本生态环境,发展了原本形态特征的东西再叫什么‘原生态’,而回归到‘民族民间’的称谓中,这似乎更科学一些,朴实一些。”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