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经典作家 >> 作品研究 >> 正文

论曹禺的经典意义和当下意义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08月31日00:42 来源:《艺术百家》

论曹禺的经典意义和当下意义

那么, 仅就创作方法而言, 曹禺剧作是否就是对西方传统现实主义戏剧的简单模仿呢? 情况也非如此。实际上,从《雷雨》开始,作家在写实戏剧的基本框架中不断地融入了神秘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各种西方现代派创作技巧。 20 世纪 40 年代以后,则更多地吸取了民族戏曲的浪漫主义诗化手法。因此, 曹禺剧作的现实主义并非完全照搬西方的传统模式, 而是一种吸纳、融汇了多种非现实主义因素的开放的现实主义。与传统的写实剧相比,我们不难发现曹禺的现实主义剧作有两点明显的不同:其一, 传统的现实主义非常重视人物与其所处环境的关系, 要求作家严格地遵守、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原则。曹禺剧作的人物当然是真实和典型的, 但他笔下的环境却往往比较虚,许多剧本甚至都不注明故事发生的年代和地点。他在谈到茅盾的小说《子夜》时曾说: “茅盾对时代背景写得太逼真了,连是什么牌号的汽车在那个时代最时髦都写得很真实。我很佩服,我也被认为是现实主义者,但是,我却不愿意把时代背景写得这样。真实有人说我的作品时代背景比较模糊。我是故意让它模糊一些。这一真实观无疑具有现代主义的特征,在现代主义者看来,一切外部的真实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内在真实,他们常常把人物从具体环境中抽离出来(比如著名的荒诞剧《等待戈多》),虚化背景是为了拓展主题意蕴( 比如 人生的荒诞 ) ,使之更具哲理性和普世性。为什么曹禺一再强调《原野》的主题不是复仇? 因为他不想写一部反映阶级斗争的戏, 他要表达的是 原始的生命力的强悍受挫与毁灭的悲剧, 所以完全用传统的现实主义标尺来衡量《原野》,难免会得出 这是一部失败的作品 之类的结论。但自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原野》恰恰是演出最多的,这说明人们重新认识了这部作品的人性价值和艺术魅力, 这是一般写实戏剧难以达到的。其二, 传统现实主义描写的人, 主要是社会的人外在的人, 通过真实再现人的意志与行为, 让人们认识社会 , 即使刻画人物的心理, 其关注点最终仍指向社会及其文化 而现代主义要求揭示本体意义上的人、内在的人, 因此大量表现人的内心世界, 让人们认识 人性 看到人作为个体的本质。曹禺剧作则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了。他的剧本描写的都是现实的人、现实的故事, 外部冲突也体现了一定的社会本质, 然而, 曹禺显然更关注人物的精神领域, 用主要的笔墨展现主人公的内心矛盾。人格的分裂 灵魂的痛苦, 以及深陷命运罗网之中的无奈与抗争。从物质生活上说, 繁漪是养尊处优的太太, 什么都不缺, 唯独精神上如同樊笼中的困兽, 所以几近疯狂; 陈白露的自杀也不是出于金钱的原因( 潘月亭的破产) , 她是不甘心继续灵肉分离的生活, 但梦醒之后又找不到出路; 而温柔善良的愫方在曾家没有跟谁发生过正面冲突, 外在的压迫她似乎能够忍受, 最让她感到痛苦与艰难的还是同心灵深处那个自我 的诀别。同样, 曹禺剧作中的“多余人”系列——自称 活厌了 的周萍,睡梦里还大呼 好黑啊 的焦大星,像鸽子似的无力远飞的曾文清,只会打躬作揖的 长房长孙 高觉新,一个个也都在扭曲畸形的精神生活里备受煎熬, 所不同的是, 人格的撕裂和生命力的枯萎, 使得他们不想, 也没有能力去同命运搏杀。其实, 道貌岸然却又寂寞孤独的周朴园,狠毒阴损又极度恐惧的焦母何尝不是处在精神分裂的痛苦与挣扎之中? 在这里, 曹禺主要不是以 社会 的人 阶级 的人去塑造他的人物, 而是从人性的角度, 写出了作为人的全部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艺术百家》,丁罗男)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