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推荐榜 >> 相关评论 >>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 正文

实录:格非谈新作《春尽江南》与“三部曲”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1年09月02日14:54 来源:新浪读书
格非做客上海书展新浪直播间格非做客上海书展新浪直播间

  8月17-23日,“2011年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本届书展以“我爱读书,我爱生活,传承经典,谱写辉煌”为主题,吸引全国近500家出版机构参展,参展图书品种超过15万种,并将有近300位海内外知名人士出席现场签售、讲座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新浪读书频道全程跟踪,以视频访谈,微博大屏幕等方式,全面报道本次上海书展。

  8月20日上午9:00,作家格非做客上海书展新浪直播间,回顾了自己“三部曲”系列的创作历程。访谈中格非与大家探讨了一些关于中国文学的问题。

  以下为访谈实录

  主持人:全球的新浪网友大家好,这里是2011上海书展新浪直播间,今天是书展的第四天,这场访谈我们邀请到的嘉宾是中国当代实力派作家,清华大学教授格非。欢迎格非老师作客新浪直播间,先请格非老师给我们新浪的广大网友打个招呼。

  格非:中国文学在浮躁中封闭自己来源:新浪读书

  格非:新浪网的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格非老师,你现在是北京清华大学的教授,但你的文学起点应该是在上海的华东师范大学,对吗?

  格非:是的,因为我在上海1981年入学,在上海呆了20年。

  主持人:您对北京、上海这两个城市有什么感想?

  格非:很多人会说起这方面的不同,我个人也经常把这两个城市做比较,刚刚开始到北京觉得很不适应,因为你在上海呆的时间非常长,呆了一段时间之后,觉得北京也有非常好的地方。讲到全球化,其实各个城市都在互相模仿,最后趋同。如果说有什么区别的话,我觉得北京和上海当然有很重要的区别。上海生活方面非常规范,非常有意思,非常舒适。北京我觉得他从文化上来讲更加多元一些,而且从规模和深度来说,都要超过上海。你在北京你会碰到各种不同的人,在上海相对来说,比较的理性,比较规范,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很有序。

  主持人:具体到文学创造和出版方面呢?

  格非:两地都有很好的作家和艺术家。在上海我有很深的体会,上海人做事是比较认真的,无论是服务行业还是到出版各个方面,相对来说,做事情更加规范一些。

  主持人:这次你的新书《春尽江南》交给了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有这个原因吗?

  格非:每一次书写完都有很多的出版社来谈出版和版税。我有点烦,因为书写完我很需要休息,回到以前的工作状态,但是现在写完一本书需要很长的时间去对付出版社、媒体。后来我有一个想法,能不能相对固定一下,如果说有一个出版社可以固定下来,我写好了书一送就好了。有一次上海文艺出版社到北京来,是我的朋友,还有他们的一些领导到北京来吃饭,他们也有这样的意向,是不是有一段时间可以相对稳定一些,我们之间谈一些合作条件。我觉得这很好,我可能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和上海文艺出版社有一个合作关系。

  主持人:《春尽江南》是一本什么样的长篇小说呢?据说您写了很长时间才完成这部沉甸甸的作品,能介绍一下吗?

  格非:差不多从90年代中期之后,我写完了《欲望的旗帜》,就开始写新的作品。但是后来觉得一部无法容纳这么大的规模,所以考虑用三部曲的方式来写,从2006年写了第一部,2007年出版第二部,隔了三五年时间之后,今年把第三部写完,确实花了一些精力,也有很多的思考。一个是从十多年前延续下来的思考。但是我的主要精力是在第一第二部上,到第二部出版之后,集中思考进入工作状态有几年的时间,这个时间当然可能比较长,可能也是我自己相对来说比较认真一些。

  主持人:“三部曲”当中,您想集中为读者展示什么样的东西呢?

  格非:我想描述中国近现代100多年来的历史中的个人。我当然不是想去描述历史,这个我没有任何兴趣,而是在这样大的历史背景当中,这个个人是什么样的。我分为三个时间段,一个是写辛亥前后的,第二个是50、60年代,第三个是当今社会。这个想法是上世纪90年代的想法。这个想法有了之后,他当然也不断的变化,后来我的想法是这样的,我觉得“三部曲”之间结构上有一些联络,大家看完“三部曲”之后会发现当中有一些特殊的连续性  。比如说三部作品都写到同样的地点,比如说“花家社”。但是每部作品又是不同的,可以单独成篇的。

  主持人:这里我可以向各位网友先介绍一下“三部曲”的前两部作品,《人面桃花》写的是民国初年的知识人堆精神世界和社会理想的探索,《山河入梦》写的是五六十年代知识分子的梦想和社会实践,而这一部《春尽江南》则是对准了当下中国的精神现实。在这三部小说当中,有很多都是一脉相承下来的,有很多人物地点都会重复出现,这些人物和地点在现实当中有没有原型呢?

  格非:当然有原型,只不过没有具体的个人,而是我经验的综合。鲁迅先生也说过,不可能把一个人原封未动的放到小说当中来,我可以选择不同人,不同的片断,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手势、习惯、语言方式,这是每个人的经验,这些经验在我的记忆当中储存,在写作的过程当中会跳出来,我也不知道具体是谁,但是一定会有原型。

  主持人:上海文艺出版社最近数年出版了一些市场和社会影响都很大的作品,如余华的《兄弟》、莫言的《蛙》,你对这部《春尽江南》保有怎样的期待呢?

  格非:谈不上什么期待,写作是读者和作者的交流,在我的书写完了之后,我的交流某种程度上已经完成了,在写作的过程当中我就想如何和读者交流,其实是有一个潜在的对话,但是写完之后,他已经和我没有关系了,他成为另外的东西了。我也无法对他怎么样了,他有他的命运。当然读者可以和我交流,但是不是和我本人,而是和我的书交流。

  主持人:你希望有什么样的交流呢?

  格非:我希望有一种普遍性,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当中,有不同人生活在里面,我对危机,对生活当中突然爆发的各种各样的事件,我是怎么反应,我的人物如何反应,在这些人物之间建立起认同和交流的渠道,至于说他们怎么交流我也不清楚。

  主持人:您是一位比较有个性的作家,自己写完新书就把书交给读者和市场去衡量,相信作品本身的魅力。你个人觉得你与其他作家不同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格非:这个问题也不应该由我来谈,当然我觉得肯定是有区别的。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东西不是不同,而是相同的。写作当中,我会通过写作来寻求和自己相同见解的人,比如说读者。这些读者可能在世界各个不同地方,这是我写作的目的,我要找认同我的人,我的作品给他们看。另外我也想去找写作界的作家。这写作家当中最重要的不是我们的不同,而是我们面对同样的社会,我们要找到共同的见解。我觉得寻找认同感,对文化境遇共同的感知,这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

  主持人:德国有个搞中国文学的批评家叫顾斌,你对他批评中国文学,尤其是批评中国当代小说的那些言论,是怎么看的?

  格非:我觉得无论是作为一个国家,或者是一个团体,一个个人,都不要害怕批评,一个作家不可能被批评毁掉,一个作家只会被捧杀。批评不会,无论这个批评多么严厉。我觉得我们对批评应该有一个开放的心态,你可能真的有问题,那么批评你的话,对你是很重要的帮助。说到顾斌,他说中国的作家视野不开阔,外语不够好,在国际交流当中会遇到一些障碍。这些都是对的,哪怕是有一些过激,我们应该去反省。顾先生和我认识的时间比较长,我们以前有过交流,我也并不是他的每一个观点都同意,也有很多的分歧,但是他说话和批评是他的自由。

  主持人:他是站在对西方文学的理解上,来指引中国文学,希望中国文学有一个他认为正确的发展道路。

  格非:不仅是顾先生,任何人在指责别人的时候,必然都会带有他的情感、记忆、文化传统,他必然有他的偏见,在这个时候我们要有理性的态度,我们要知道,他说的有一些东西也是有道理的,而不仅仅是愤怒。

  主持人:你认为中国文学目前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如何?

  格非:我觉得很不错吧。但是我也有担忧,80年代后来有很多的作家,他们在从事创作,整个的气氛也很活跃,也写出了很多很重要的作品。中国文学在世界上获得认同的过程还在继续。我觉得他们取得的成就是整个现代文学的一部分,我觉得还是不错的,因为他们也参与了整个国际写作的大讨论和交流。也提供了他们的方法,他们的观念,他们的各种各样的思考。所以我觉得还是不错的,但是我还是有担忧,因为我们现在好象有一种重新把自己封闭起来的趋势,而这个趋势恰恰是通过开放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我觉得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学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没有完成。有一些中国人认为今天是我们的世纪,应该听我们说话了,这种自信会带来某些预期。当然我应该获得文化上的自信,要更加自信的去创作,但是也要有谦虚的态度,毕竟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文化的互相学习,需要做很深的了解,下很大的工夫。我觉得现在的倾向是有一点浮躁的。

  主持人:这也是您长久以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吧。

  格非:对。

  主持人:最后,请介绍几位你认为比较优秀的的中国作家和外国作家?

  格非:国外的作家太多了,可能我最喜欢的作家是托斯陀耶夫斯基,他可以带出一大批这个类型的作家。当然也有像普鲁斯特等法国的作家,还有一些美国作家,这个太多了。中国大陆作家也很多,我个人比较尊敬的比如说像莫言、张承志,他们的思考写作都很有深度,还有很多,在这里我不能一一列举。

  主持人:非常感谢格非老师作客新浪直播间,和我们谈了他的这本书,包括之前整个系列的“三部曲”,还是希望更多的读者可以来关注格非老师的这部新书,再次感谢格非老师来到新浪直播间。

  格非:谢谢各位。

  主持人:各位网友,再见。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