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令我“震惊”的“知己”
来源:中篇小说选刊(微信公众号) | 李俊虎  2021年12月03日09:42
关键词:李骏虎

选刊,是个披沙拣金的活儿,要把海量的原发刊物作品里相对优秀之作及时推介给读者。对于作家来说,好作品被选刊转载是一种肯定,有欣慰更有感激,但这不是我最想说的。我想说的是:作家都不愿意重复自己的创作,于是为了自我超越,就会出现不同的创作阶段或者说方向,每一个阶段都会有阶段性的代表作品——当一个作家每个阶段性的代表作品都被同一家刊物准确地关注到并转载,而且只转载过他的阶段性代表作品,就只能用“震惊”和“知己”来表达这种情感了。

我就遇到了这样的“奇迹”,遇到了这样的选刊——《中篇小说选刊》。“奇迹”是这样发生的:在“70后”一代作家里,我“出道”较早,1995年开始小说写作,2000年开始在当时国内名刊发表作品,青春年少的缘故,题材多为都市情感,以心理描写见长,可以算作第一个自发的创作阶段。但仅仅三四年时间,就因为生活经验的匮乏而遇到了瓶颈,于是开始自觉地转向,把目光从都市转回乡村,书写我熟悉的故乡的人和事,那里是我的富矿。从都市题材转向乡土题材后的第一部真正成熟的中篇小说《前面就是麦季》,写于在鲁院第七届高研班学习期间,发表在《芳草》“年度精锐”专栏的第一篇,随即被《中篇小说选刊》2008年第三期转载,两年后,这篇小说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这也是《中篇小说选刊》第一次转载我的作品。

我写小说的终极理想是,能够像巴尔扎克和陀斯妥耶夫斯基一样书写自己的时代,但技术革命和文化交流带来的时代变化太快了,虽然我坚持自己在体制内的公职人员身份,两度挂职去做政府工作,比大多数专业作家要了解经济社会的运行情况,还是不能作出自己的清楚判断。因为把握不了时代脉搏,而无法下笔,于是我决定先后撤一步,写一个阶段的历史小说,锻炼锻炼自己的历史眼光,再用历史审视当下,然后开始现实题材的写作。我选择了自己熟悉的山西的抗战史,第一个中篇《弃城》发表在2012年第一期的《当代》杂志,随即被《中篇小说选刊》增刊2012年第一期转载,这是我第三个创作阶段的开山作品,同样具有阶段性意义。

大约从2017年初,我终于开始了自己对身处时代的书写,第一部中篇小说《忌口》发表于《作品》,《中篇小说选刊》2017年第五期转载,配发创作谈《没有贺涵,也没有尹先生》。从这部小说开始,我找到了表现这个时代的人们的“三观”的切口。这是《中篇小说选刊》转载我的第三部小说,也是截至目前最后一篇,似乎她只转载我的阶段性代表作,在我没新动向之前,她是不动声色的。我把这看成一种“奇缘”和考验,倍加珍惜。

借《中篇小说选刊》创刊四十周年之际,向她表达感激和祝福。感谢我“鲁28”的同学、著名作家林那北老师和资深编辑刘晓闽大姐的鼓励和支持,我知道她们杂志社很早就转企了,硬是在东南省份靠着独到的眼光、辛苦的编选和高远的情怀把文学出版事业做得风生水起,成为当代中国文学重要的风向标。如果要送给她们一句祝福的话,我想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