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刊+”模式:为期刊插上腾飞翅膀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张雪娇   2021年07月27日16:1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期刊社积极拥抱变化,加快数字化转型,出版形式不断创新,但随着读者阅读方式发生巨变,期刊如何精准服务读者,从而取得长足发展,仍然是业界热议的话题。

龙源数字传媒集团执行总裁、龙源期刊网负责人汤杨在日前由龙源组织的专题会上向来宾介绍了“刊+”及“会员制”模式以及和《读者》合作的“读者超级会员”小程序案例,探讨期刊会员制的新思路。

《人民论坛》《读书》《中国经济周刊》《意林》《电脑爱好者》《英语世界》《羽毛球》《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等期刊社代表,受邀围绕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模式进行了探讨。

专属内容智能定制

“不管传播介质怎么变化,技术怎么发展,期刊的核心还是有价值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找准用户仍然是期刊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在龙源期刊网负责人汤杨看来,要想留住用户,还要让用户拥有称心如意的体验。

针对期刊社当前存在的内容体量不够和传播渠道相对单一的问题,龙源期刊网提出了“刊+”及“会员制”的解决方案。

据汤杨介绍,“刊+”主要是为了解决杂志社内容较单一的问题。当前,主流期刊社具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作为纸张时代的“大咖”和“网红”,他们针对特定读者群制作的内容无论是质量还是格调都非常优秀,但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月刊、周刊已经无法满足当下读者的阅读需求。

龙源作为中国数字出版的内容中台,聚集了海量的版权内容。“刊+”就是通过龙源期刊向期刊社提供期刊、图书、视频/课程、知识库等多种授权的内容,为合作的期刊单位实现“扩容”。

与此同时,汤杨还表示:“期刊社经过多年的经营,积累了数量众多而忠诚的用户,‘刊+’模式可以重新激活和扩大会员规模。”他认为,“会员制”特别适合传统期刊社的市场推广模式,也符合当下“会员经济”的特点。

“期刊社要在变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根据期刊的定位和用户特点,在自己期刊的纸刊、新媒体之上,再把用户喜欢的其他期刊和内容整合在一起,既彰显期刊品牌,又延展了内容宽度,必定会受到欢迎。”《中国经济周刊》新媒体主任黄健对龙源期刊的“刊+”表示赞同。

提高用户黏性是关键

“期刊社都有积累的宝贵用户,订阅用户的体量甚至大于当下很大的知识付费平台,这些订户的付费意愿是很强的。”汤杨认为,如何把这些用户资产、品牌资产以及内容核心资产做连接和整合,是龙源一直希望赋能给期刊社的服务。

汤杨介绍了“刊+”及“会员制”模式,包括内容的合作,排版优化、文章智能推送、AI语音识别和小程序入驻上线等方面,通过龙源多重渠道推广和深度运营。“我们上线小程序的目的,就是帮助期刊社把现在的订阅用户逐渐变成自己的会员。”汤杨说。

对此,《读书》市场总监张惟表示,当下纸刊邮发有漏寄或者丢失的问题,而电子刊会员可以满足精准送到读者手上的特点。《读书》杂志的读者忠诚度高、特点鲜明,很适合会员制。

《意林》新媒体总监姜雪则希望通过合作可以实现真正的纸刊和电子刊的融合出版,带动和拓展用户群体。

《电脑爱好者》总监周英殊表示:“当下杂志在各个平台都有自己的账号,比较分散,希望通过小程序完成内容的整合。”

《人民论坛》编辑陈楠认为,党刊的发行渠道比较固定和单一,如何打破现有模式并增加订阅数量,为杂志内容赋能,增加内容厚度是现阶段需要思考的问题。

此外,与会人员还达成了共识,期刊社的力量是内容、品牌、用户以及在行业的影响力。期刊社应利用内容优势、公信力优势,打造具有差异性的、不可复制的内容,创造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同时利用先进技术与时俱进,改变自己的经营平台,增强用户黏性,利用好自身的影响力,谋求更大的发展。

“如果能充分利用数字化不断创新,融合发展、合作共赢,作为中国主流媒体生力军的期刊就一定能走出一条‘化蛹为蝶’的大路。”汤杨最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