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卖青菜
来源:北京晚报 | 何大齐  2021年07月22日08:18

我上小学时,每年春天,学校会组织全校师生春游,一般都是到西直门外的万牲园(现在的北京动物园)去看动物。那时没有车,都是排着队徒步走。一出西直门,就是农村了,田地连成片,以菜地居多。

农民从地里摘下来的菜和瓜果,就在地边卖给来动物园的游客,那时北京城的地界儿也就在四九城,范围也就是现在的二环以内,出去就是农村了。

老北京城里生活中离不开的青菜,主要就是靠城外农民菜田里生产的。什么菜成熟了,有菜农自己挑担进城卖,更多的是专门有小贩到地里趸菜,把刚从地里割下来的时令蔬菜,推车或挑担到城内菜市卖,或走街串巷进胡同吆喝。

春夏秋三季都有应时的菜,什么季节吃什么。种菜的菜农都是用农家肥,用沤熟的大粪水浇地,只要你闻到臭味,附近一定有菜地。那时候没有化学肥料,也没有农药杀虫剂。菜里吃出虫子是常有的事儿,大家也不在意,择出来扔了就是了。但菜的味道确实比用化肥浸泡催熟的好吃。现在管用农家肥种的菜叫“绿色食品”,价格也贵得多了。

卖菜的小贩,不管是推车还是挑担,进城肯定要先路过护城河,他们就把菜放到河中浸泡一会儿,再收拾起来进城叫卖。他们管这番操作叫“上水”,目的是让菜看上去鲜灵,不打蔫,还可以加重分量,多卖点儿钱。但是打蔫的菜确实不招人待见,少有人买了。

卖菜的讲究吆喝,侯宝林的相声里就有学菜贩吆喝的段子:“香菜辣青椒哇,沟葱嫩芹菜来,扁豆茄子黄瓜,架冬瓜买大海茄。买萝卜,红萝卜、卞萝卜、嫩芽的香椿啊,蒜来好韭菜啊……”他纯正的京腔,韵味十足的音调,真让人百听不厌。其实,他唱的是蔬菜的大荟萃。真正卖菜的,只吆喝他挑子上当季的几样菜。比如“碗豆角来,黄瓜来哟!”“蒜苗来,嫩扁豆来哟!”尤其是每天上午,胡同中吆喝声不绝于耳。

我小时住西黄城根儿,门外就是菜巿场,这条街店铺一家挨一家,席棚、地摊鳞次栉比,货物应有尽有。站在我家庭院,可以听到各种吆喝声。我叔叔是医生,家里放着听诊器,我常戴上听诊器,手拿头部,对准来声的方向听,声音特别清晰,好像近在咫尺。卖菜的吆喝:“这堆茄子一千块来!”(那时的一千块就是现在一毛钱),尤其喜欢听一个山东口音小贩喊:“百里、百里!一钱拜几!”我总纳闷他喊的是什么,后来明白,原来是“白梨、白梨!一千半斤!”

那时没有反季节菜,更没有南方菜,因为交通运输的能力和今天没法儿比。北京现在市场供应的菜大都是山东寿光生产的,甚至海南岛种的菜北京都能买到,蔬菜也不分季节了。现在郊区的农田也很少了,所以本地产的菜在市场上逐渐消失了。

北京已经是有两千多万人口的超大城市了,蔬菜供应是市政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靠郊区农民种菜吃自然是杯水车薪了。从买菜吃菜这个角度来看,也感受到我们国家这几十年飞跃发展的速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