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本周之星 | 产安江:荞麦(外七首)(2021年总第25期)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21年07月15日16:04

本周之星:产安江

产安江,男,汉族,安徽怀宁人。诗作见《诗刊》《作家天地》《π°诗刊》等纸媒和网络平台。多首作品入选中国诗歌网“中国好诗”栏目。

 

作品欣赏:

荞麦(外七首)

荞麦

在北方苦寒之地,我一眼就认出了你

而在你的身后,秋天的尽头——

 

先是缓缓走过一列送亲的队伍

接着又走过一列送葬的队伍

 

一只垂死的大鸟从天空飞过

掉下的羽毛,被秋风撕碎

 

顺着风向,你不停地向我倾斜

中间隔着一条无法越过的沟堑

 

我们就这样彼此默默地交换着信息

又一波寒潮,从西伯利亚赶来

 

青草

 

被白居易吟诵过的青草

一路逐水而生。水是河水

雨水和露水。每滋润一次

爱,就被唤醒一次

穿过食草动物的利齿

铡刀和野火的围猎

在阳光中接受春风的抚摸

那么柔韧,那么温顺

像一群默默不语的乡村女子

 

对峙

在太阳底下,在斧头和锯子的反光中

一棵树的神性,被充分激活

施暴者对此毫无觉察

忍辱菩萨立于绝地

阳光雨,下得更猛烈了

 

底层生活

机器的轰鸣声里,埋伏着上万头野兽

被淹没的,不只是我们的交谈

 

我们在空气中龇牙咧嘴,使眼色

像猿猴那样夸张地打着手势

仿佛回到茹毛饮血的年代

 

但果实和猎物越来越少

我们紧张工作睡觉,活得很真实

我们见面行礼问候,活得很虚假

 

我们的内心刚刚冒出一头河马

又被某种力量狠狠按了回去

 

日昳

午后三点。太阳高举白旗,向西山投降

那些来不及丢盔弃甲的事物

陷在自身的泥淖中

只有一只身披铠甲的彩臂金龟

在岩石上不紧不慢地爬行

它怀揣的目的,没有人知道

也许它在等一场雨水

前来清理天地之间这庞大的战场

它缓慢地爬着,作为一条命

一个劫后余生的稀有物种

每移动一步,阴翳便加深一步

 

非虚构性幻觉

 

起风了,“拔大根三千里”

唯有伏草,如冲冠怒发

紧贴着黄昏的大地

写下苍茫

 

眼前仿佛史前

一只独角兽从水中爬出来

移动的巨石在风沙中渐行渐远

恒星之光,恍若隔世

 

女巫

 

无数个不眠之夜,你在篝火上舞蹈

在农业的刀尖上祈求风调雨顺

 

后来,人们离开土地

田园空旷,黑夜漫长

 

一粒星光带着凄惶

风一样穿过故乡的屋顶

 

雨中的长城

 

雨水顺着城墙一直流到墙根

每一道沟壑都清晰可见

被揭开的历史的创口

在一张泪流满面的脸上

显现火山熔岩

 

不可说不可说

面对杵在你面前的我

你剜心的泪水

扑不灭岩层深处呼呼的火苗

 

本期点评1:符力

从特有的视角观察世界,说出异于他人的见识和理解,并且能动用有效的语言艺术表达,这就足以显示作家诗人超群的文艺创作水平,这也是较少数人努力追求的方向。相对于小说和散文,诗歌篇幅短小,“比较容易写”。这是一个很普遍的误解。事实上,诗歌这种文体真不是轻轻松松地来几下分行、断句就能写好的。精确的断句和分节,在最终意义上,是对诗意的完美传达提供得当帮助的,其中,就有对诗歌中的“歌”这部分特质(节奏、韵律等等),发挥积极作用。平白一点地说来,诗歌中的断句和分节确实是个好东西,然而,诗人只有看得出来这是个好东西,并且能够真正用上这好东西,才有可能把诗写好。从《荞麦(外七首)》来看,作者产安江对诗歌的分节和断句处理得相当熟练,或者说很准确,使得诗歌语感很好,诵读起来,气息和感觉都很舒服。这样的语感,能让人想到这三个词:自然、和谐、美。例如,在断句处理上,请听这样的汉语之声:“在北方苦寒之地,我一眼就认出了你/而在你的身后,秋天的尽头——”“机器的轰鸣声里,埋伏着上万头野兽/被淹没的,不只是我们的交谈”“后来,人们离开土地/田园空旷,黑夜漫长”;在分节上,以《荞麦》为例,全诗分五节,每节两行,层次分明,结构完整,语言简约、利索,几乎挤不出任何水分,这体现了诗人的诗歌语言修炼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换句话说,如果诗人习诗不久,却又能把诗歌语言处理得这么纯熟,那便是诗人的诗歌悟性和语言天赋在发挥了良好作用。此外,从这组诗整体上看来,作者所写的景物都是辅助,诗意的核心都放在人文观照上,这样的作品才可能有足够丰深的内涵和外延供人品读。或者说,作者对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有一定的理解,他清楚:诗歌写景物,最终要落实到人文关怀之上。而需要一提的是,作者笔下的景物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想象”得来,而不是“如在眼前”的观察与发现之后的描述、刻画,这就显露了这里的写作有“书斋生产”之嫌,有必要向李白、杜甫、苏轼等诸多先贤学习,老老实实地写下现实场景的观察、发现、感受和思想等等。这样,诗歌才能更加深入人心,更加容易引起共鸣。

 

本期点评2:余良虎

《荞麦》这组诗,是一组哲理诗。乍读起来有点“费劲”,但读着读着就会有一种“带入感”。渐渐地进入诗歌的意境之中,你可以展开想象的空间,去领悟去感受,会从中获取教益或启发。这也许就是哲理诗独有的魅力吧。

“在北方苦寒之地,我一眼就认出了你\而在你的身后,秋天的尽头——”……“我们就这样彼此默默地交换着信息\又一波寒潮,从西伯利亚赶来”。诗里只字未提“荞麦”,却让读者想象到北方秋后成熟的荞麦,还有那热烈与萧杀的场景,从多个角度折射出诗人复杂茅盾的内心世界。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其实,荞麦本身就是一种生命力极其顽强的农作物,它在贫瘠的土地上不施肥都能够茁壮成长。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的。

在《青草》这首诗里,作者通过对青草的描写,揭示了青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自然规律。情景交融,寓意深长。作者巧妙地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读来给人美的享受。

纵观作者在中国作家网发表的10多组诗歌,多以哲理诗见长,并且彰显个性化特点,自成一体。无论是《鹰是天空的暗器》,还是《明灭》《青花瓷》等等,都是比较优美的诗篇。

可以说,哲理诗是一股清流。在泛娱乐化成灾的时下,需要更多的富有哲理的诗,去激浊扬清,荡涤心灵。

在作者简介里,他是这样介绍自己:主张富有人文情怀的文学书写,认为写作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作家应该用心体察感悟本民族的生存境遇,关心关注人类的命运,能够从自身的创作中体现出强烈的主体他性、民族性、人类性。

从简介里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有担当有情怀的“书写者”。但是,这里提醒一点,哲理诗不可过于隐晦,这样会引起“误读”。在追求艺术之美的同时,还要关照大众读者。希望多写出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哲理诗,让我们的生活充满诗意。

 

了解产安江更多作品,请关注其个人空间:产安江作品集

 

往期佳作:

张水华:瓮城记(2021年总第24期)

杨秀廷|夏至:时间的拐角(2021年总第23期)

何晶:英语(2021年总第22期)

了解更多中国作家网原创好作品,请关注“本周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