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留存一段石库门的红色记忆
来源:解放日报 | 彭驻一  2021年06月28日08:15

20多名记者,3年时间,轮流驻扎中共一大会址,采访近千名人物,留存了一段上海石库门里的红色记忆。

89岁的李建民老人曾是周恩来警卫员,他在参观时数度落泪;35名残疾人拄着拐杖、视力模糊也要集体前来参观;也有很多孩子,他们对党、对红色文化的了解从这里起航;还有站岗一年多已是半个讲解员的保安、一丝不苟确保环境卫生的保洁员……越来越多人来到这里,翻开风云激荡的红色篇章,从历史中汲取力量。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澎湃新闻网、上海辞书出版社联合推出《我心澎湃——中共一大会址采访日记》一书,从澎湃新闻驻一大会址报道组成员的作品中,精选百余篇佳作约32万字集纳出版。其中不乏高屋建瓴的观点输出,也有反映朴素情怀的群像特写;既记录重大节日的时代光彩,也呈现疫情特殊时期的默默坚守。以下摘录书中部分篇目章节——

68位村民专程重温入党誓词

2017年11月12日,星期日,多云

重温入党誓词,如今成为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每天的特殊景观。据纪念馆工作人员估算,11月以来,每天至少有二三十个团客宣读誓词,个人宣读者的数目就更多了,“宣誓热情非常高”。

在今日宣誓的众多参观者中,由68名村民党员组成的团体尤为突出。他们来自上海市奉贤区龙潭村,戴着统一的红色帽子,由村支书陆贵君带队,一早就到了。陆贵君说,此行参观、宣誓活动是龙潭村长期党建的一部分,新的时代对每一位党员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结束参观后,龙潭村的68位村民党员在兴业路76号旁边的一块空地上拉起党旗,列队站齐,开始庄严地宣读入党誓词。村民当中,许多党员已两鬓斑白。68岁的退休工人邢永开挺直了身子,摸了摸左胸的党徽,然后郑重地举起右拳,表情肃穆地宣读誓词。邢永开1973年入党,在一家企业兢兢业业工作了数十年。他说,当年入党时他还是年轻小伙子,现在已经是老头子了,再次宣读入党誓词,“感觉真的不一样,这次就像对自己做一个交代”。

高中生熟背五千多字讲解稿

2018年1月6日,星期六,晴

下了几日冬雨之后,阳光出现在上海街头。人群中,陈浦伟一边踱步,一边小声背着讲解词。他是来面试志愿讲解员的。他手中的讲解稿已经布满折痕,部分词句已模糊不清,开始泛白。他笑着说,这并不影响练习,因为自己已能将五千多字的讲解稿熟练背出。

陈浦伟来自向明中学,今年刚读高一,在班级里担任班长。进入高中后,得知学校志愿者活动可以对接博物馆和社区,他选了最感兴趣的讲解员岗位。在众多红色纪念馆里,他选择了中共一大会址,“一大会址讲解难度最大,想要挑战自己。”

海选过程就让陈浦伟感受到了竞争激烈。报名一大会址的学生以小组形式比赛,50多人剩下了24人。紧接着24名参赛者再一次比拼,淘汰12人。他谦虚地说,自己很幸运,通过了这两轮比赛,进入最后的面试。

高中的学习节奏紧张快速,陈浦伟通常抽业余时间练习讲解。讲解稿里有很多具体的历史时间,不容半点差错,背诵的时候,他会用笔着重标出来。“我大约花了半个月,利用上学路上和放学后,但有同学只花了一周就背好了,我还需要更加努力。”

这天下午,陈浦伟顺利通过了纪念馆志愿讲解员的考核。按照排班时间,他会在2月开始自己的第一次讲解。他说,很期待那一天。

落泪老人曾是周恩来警卫员

2018年2月8日,星期四,晴

春节临近,上海的大街小巷一派迎新年气氛。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内,一群老人相约而至,他们是上海市公安局警卫局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的老党员,年龄在60岁到90岁不等,他们以这样的活动迎接新春。

其中一位老人在参观时回忆过往,激动得数度落泪。他名为李建民,生于1929年,1945年参加革命,老人曾是周恩来的警卫员,胸前佩戴着周恩来头像徽章。“我跟着周总理,做了他15年的警卫员。”李建民一提到周恩来,就老泪纵横,拿出手绢擦起眼泪。他说,自己经常在家拿出相片怀念周总理,但周公馆不经常去,“不能去,去了见了,就难过”。

李建民步履蹒跚,但观看展品极为仔细。他直言,现在的好生活来之不易,每天都像过年一样开心。1949年5月25日清晨,上海市民走上街头,惊讶地发现,街道两旁的屋檐下,一排排解放军战士正在酣睡。5月27日,上海解放。李建民见证了上海的解放,他也曾是睡在南京路的战士之一。“那时候,我们睡在南京路马路上,天当被、地当床,不给老百姓任何负担,战友都在一块儿。解放上海时,不能用重武器打,要用轻武器打,为的是要保护上海。”

她用“仿制”办法保护革命文物

2018年3月3日,星期六,阴

你在展馆里看到的展品一定都是原件吗?答案是否定的。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基本陈列里,80%的文物都是纸制品。中国共产党的这些早期珍贵文献,大多是用机器制造的纸张记载的,纸张中的酸性物质含量较高。若不加以特殊保护,纸张本身的寿命也就在一百年左右,有的甚至只有几十年。

什么是特殊保护?比如展馆里的文物展出,一定要用灯光照明。可是对于这些文物展品来说,无论是冷光还是暖光,都有伤害,时间长了都会影响展品的寿命。据介绍,目前最好的保护办法,就是放进库房,在没有光照、恒温恒湿的环境中存放。所以,在展馆里,如果有多个原件,常常各原件轮流替换展出。如果是孤本,最常见的办法,则是原件和仿、复制件轮流展出,这是业内通用的做法。

2014年,从复旦文博系研究生毕业入职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时,赵嫣一接到的主要任务,就是文物保护及修复。一年后,赵嫣一接到新任务:仿制文物,用于替换展出,要求“精益求精,以假乱真”。每次都是挑战,因为每件文物仿制遇到的问题不同,可能需要用到的工艺就不同。好在读大学的时候,赵嫣一跟着导师学过一些专业要求外的技巧。“但真正接触革命文物修复时,感觉还是不够用。”现在,即便在家,赵嫣一也会找来各种材料,自己选材、染色、造型、焊接各种装饰品,算是自娱自乐。

据介绍,2016年,赵嫣一共仿制文物32件,2017年共仿制文物55件。而她所在的保管部对仿制工作有严格的规定和流程。比如,做仿制工作的,不能保管文物;仿制内容完全按规定进行而且登记在册;每一件用于替代展出的仿制品,同样都有编号;除需要展出的仿制版本外,其余全部销毁。

20年纪念馆“守夜人”临近退休

2019年6月26日,星期三,小雨

进入梅雨季,上海雨水不断。参观者们撑着伞,排队等候进入纪念馆。58岁的陈光民在馆内外来来回回地走,遇到游客提问就停下来解答,看到团队游客宣誓拍照,便帮忙引导,有时又走到安检处看看。

陈光民负责纪念馆安保工作,从1999年一直干到现在,整整20年。现场人流量的管控、秩序的维护、排队时的疏导或引导、给游客发放简介、让游客提前了解进馆事项等,这些大大小小的事都属于安保工作。

而每天纪念馆闭馆后,雷打不动的安全检查,更是安保工作的重中之重。陈光民介绍,纪念馆每天16时停止入场,但通常参观者要接近17时才会陆续离场结束。等到最后一位参观者离开,纪念馆便开始进行安全检查,确保第二天正常开放。文物安全、电器设施设备是否完好、器材性能等,尤其要仔细检查,参与安全检查的除了安保部,还包括监控、物业、保安当班队员及队长,一场检查需要多方共同合作完成。

安全检查的时间偶尔也会因为参观者推后。“有时候参观者到馆晚,需要多看一会儿;有的人很认真,按照解说牌一个字一个字看;还有一些老同志眼睛不好,我们保安就陪着他,读给他听。”这样的情况,在陈光民记忆里多多少少会碰到。

陈光民说,还有一年多自己就要退休了,安保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必须守护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参观者全年留言超过3万条

2020年1月15日,星期三,阴

上午,纪念馆内,参观者一批接着一批,由于寒假来临,学生团队尤其多,不少参观者都在纪念馆电子留言簿上写下参观感受。

电子留言簿上,目前可以查阅的留言有一百余条,这些留言写于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还可以看到一百余名留言者的照片。比如,2020年元旦当天,一位戴帽子的老先生留言道:“五十年前来过一次,今日重游感慨万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张志伟。”2019年12月28日,一位戴眼镜的女士抱着小女孩留言:“宝宝从小热爱共产党,一岁就来了。”2019年12月24日,一位戴眼镜的男士在此写道:“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一个会议室,但开辟最伟大的天地。”

陈佳琦是纪念馆宣教部的工作人员,负责参观者留言整理工作。她表示,纪念馆从2012年1月开始用电子留言簿取代过去传统的纸质留言簿。“我们每天中午都有专人查看和整理前一天下午和当天上午的参观者留言,将其初步归类,然后每个月都会以参观者留言统计表的形式,汇总出本月的留言总数、参观者建议、表扬批评、励志留言精选等。”陈佳琦说,2019年全年的参观者留言已经统计出来,总共收到30523条留言;7月最多,有4040条;其次是8月,有401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