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君子者,当止于借鉴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徐华君  2021年05月31日20:05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人们喜爱在“借鉴”和“抄袭”间顾左右而言他,甚至利用它们为自己的不耻行为开脱。且不论是何居心,但它们两者的区别却明明白白地摆在人们面前,并不会随着某些人的心怀叵测而有一丝一毫的改变。

从事文字工作许久,内心愈发怜惜每一位认真对待文字的工作者。他们每一天在电脑前敲打键盘的时间,折算成心血的话,并不是以一点一滴计的。所有的文艺作品,都是作家自身的辛劳付出,当然不能被剽窃。近年来,媒体曝光了太多的抄袭事件,有影视剧本相似的,也有小说甚至毕业论文高度雷同的。抄袭,这等和“文人”不堪匹配的作为,和小偷小摸,有什么不同?

记得读小学刚开始接触看图写话时,隔三差五的,语文老师都会布置积累好词佳句的作业。学校周边有好些小卖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里面不仅有各种小零食,还有各种工具书。放学后,母亲自恃文化程度不高,辅导我作业时常感到吃力。所以她给我买了一本厚厚的书,四四方方的,像加厚版的方糖。我翻开来一看,密密麻麻写满了各式各样的好词佳句。我欢呼雀跃,写这个作业终于不用发愁了。小学三年级开始要写400字的小作文,当自己绞尽脑汁时,就会去翻翻这本书,找找灵感(当然这种说法,有洗白自己小时候无意“抄袭”的嫌疑)。

印象深刻的是,似乎从小学一直到高中,每回考试或者作文课,老师都会拿出一两篇范文来,让我们抄写在本子上,回家要把它背诵出来。学校门口的街道两旁,每年到了木棉花开的季节,火红火红的景象,惹人陶醉。一直到小学毕业,围绕木棉花来作文的次数或许不下十次。除了第一次写的木棉花是真正发自我内心的真情实感外,后来提交上去的文章,不管语言还是结构,几乎就在默写范文,全班同学几乎千篇一律地这样写,“火红火红的木棉花是英雄花……”。

大学期间,如愿读了自己喜爱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我渐渐明白,文学作品和“作文”似乎是两码事。尤其是应试作文,为了得个好分数,那些年我也背过不少所谓“凤头豹尾”的“开头”和“结尾”。那么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学生时代的自己也抄袭过他人的文章无疑了。当我看到文学社团的其他同学写的短篇小说时,我这个从山城里出来的娃娃彻底颠覆了对文章的定义。从那以后,我庆幸自己还没有被“范文”禁锢得厉害,我迫切想改变这种写不出真实的窘境,课余时间常常跑去图书馆,阅读大量的中外经典文学作品,读那些原汁原味的文字,四年读下来,自己也尝试着在校刊上发表豆腐块文章,不管是散文还是文艺评论,我似乎能写属于自己的东西了。

回首十几年的写作之路,我感恩大学遇到了好的老师,他们是我走进文学殿堂的引路人,是他们开阔了我的视野;大学图书馆,更是一座闪着文学之光的城堡,那里有取之不尽的文学养分。奇怪的是,我在图书馆看书时,也喜欢带着本子去摘抄,但是在写文章时却不再像小时候那样,这里翻翻,那里抄抄。我喜欢有事没事时,翻翻这个摘抄本,体味他们的语言,仅此而已。

现代社会发展得愈加多元了,快餐式阅读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刷手机就能看网络小说,不少人都喜爱这种消遣的阅读方式。可是,近年来爆出了无数的抄袭事件,网络写手们更是鱼龙混杂。这是对“第一作家”的亵渎,也是对中国语言文学的亵渎。

君子者,当止于借鉴。

有人会问,如何“借鉴”。借鉴,不仅是模仿那么简单,模仿容易越界为“抄袭”。小孩五六岁时,有一段时间特别爱画画,我给她报了一期的画画课。每次课后我都会问她,今天画的是什么,她拿着她画好的画给我看,我问是不是自己画的,她摇了摇头又点了点头。我不明所以,她继续说,这是我照着老师的画来画的。我明白了,比如今天的主题是画小鱼。绘画老师只是给了一副图给小朋友模仿着画,小朋友们几乎都是照着一笔一划临摹了下来。我想,这哪是画画课?

写文字跟其他艺术创作都是一样的,临摹终归不是自己的作品。借鉴当然是可以的,作为初学者,学习他人的好作品,积累经验也无妨。但不能一直依赖这种“借鉴”,该断奶时必须断奶。有人会说,自己真是无从下笔。其实只要写出自己想说的话,便是一篇实诚的文章。

我手写我心。这是规避抄袭最好的办法之一。你的所思所想,不管语句多么粗糙,你要先把自己看到的写下来,加以融合自己的思想,我想就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写文章的人,切忌急躁和浮夸,那些妄想靠着文字挣钱的人,又不想自己努力的人,我觉得根本不适合在这里浪费时间做文章。这不是君子的所为,这种不把他人的辛勤付出视为珍宝,乱用一气,甚至拿来东拼西凑的做法,怕是比小人还遭人唾弃。

汉字,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文字,字和字、词与词的搭配便能魔法般变出各种各样的美文、诗歌。古往今来,我们从诗词歌赋和历史故事里学习礼仪,教会我们要先做一个正直的人,其次才谈得上做一个文学工作者。当然了,我更乐意做一个笔耕不辍的书写者,书写生活中的感动,和发自内心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