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胶东散文十二家》总序:愿君多采撷
来源:中国作家网 | 焦红军  2021年04月27日16:36
关键词:散文 胶东散文

小时候,在农村,每临年终岁尾,大队小队的场屋里,噼里啪啦的算盘声响成一片。那里承载着丰收的喜悦和一年劳动的收获。在年少的我看来,那是一曲最动听的音乐。幡然三十年已过,断然致仕,于退休之余,建平台,办微刊,发散文,出年选,做些读书、写书、编书的活计,埋头时春风不寒,抬眼望细雨绵绵。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正如《论语·先进》中所载:“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心若止水,飘如浮萍,白云出岫,东游西荡,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与书为友,与大自然对话,心境澄明,而不知老之将至。

蓦然回首,伴随着胶东半岛经济一体化的铿锵足音,胶东散文也走过了她五年多的自发创办历程。从《风自胶东来》《一山放过一山拦》再到《跃动的半岛》,从《胶东散文年选(2018)》的发端再到《胶东作家亲情散文选》的横空出世,五年,五部《胶东散文年选》,五部散文经典,已然说明了一切。今天荟萃胶东六百多位作者的精华选萃《胶东散文十二家》,带着她五年前出发的不变的本心,和泥土般质朴之风,又一次将文字拣拾,接受岁月的检阅。这是胶东散文的又一次推举,更是胶东散文作家作品经典化的一场思想的盛宴。

散文贴近人性,记录人生。中国散文从先秦诸子散文一路走来,穿越唐宋明清,植根中华大地,独树一帜,开枝散叶。五四以降,“人的文学”让散文从古代散文“文以载道”的路途和贵族视角的写作,回归到了个性解放和人的境地。这是散文的大道,也是散文的进步,其中也包含着“五四”精神和周作人先生的首倡之功。同时,散文作为纪实性很强的一种文体,这是它同小说、诗歌、戏剧相区别的本质。因为有了散文的存在,我们人类才能更好地记录过去和未来,这也让大众写作成为一种可能。我们所谓的活着除了医学意义上的脉搏的感知跳动,和QQ、微信、磁场等虚拟空间的存在,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唯一能够留下的也就是文化信息,它会向我们的后人证明我们来过和曾经来过,散文写作就充当了这种功能,它让人类相信,我们在活着,或许这就是活着的真意。

散文言近旨远,微言大义。作为言志的一种文体,散文言志,可以抒发心之所向、情之所追、意之所归,其历史来自于“诗言志”。这种传统在文辞浩荡、激辩滔滔的先秦散文中,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庄子》《论语》《战国策》等散文名篇不胜枚举,且先不去看那排山倒海的句式,也不用去分析层层递进的写作技巧,打动我们的是文中展示出的作者勃发的情感和恢弘的志向。有先秦散文以来,这种以言传其情、以志传其声的散文写作传统,既可以文以载道,汇则兴邦,又可以阐释对国家、民族以及个人与众不同的思考,流传至今,仍是我们许多现代散文写作者追求的指向和表达的旨归。现实生活中,我们许多地域散文写作者,他们在工作之余、劳作之余之所以读散文、写散文、爱好散文,概因他们在生活中经历了某种人生从未有过的体验、品尝了酸辣苦甜咸某种人生滋味,内心情感的推动,生而为人的尊严和思考,让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拿起笔来,或抒情、或叙述、或议论,也无论是状物、写景,还是游记、言志和思辨,这种源自生命本有的勃发和宣泄,言近旨远、微言大义的散文写作,都让我们这些现代的基层散文写作者不得不能,不得不发。

散文丰赡包罗,花香满地。散文包罗万象,无拘无束,是最自由、最灵活的一种文体,被誉为文坛的“轻骑兵”。回溯百年,散文的发展一直是与现代社会文明制度的发展理念共存共生,这是散文在诸多文体中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所在。从周作人把散文作为“美文”理念的提出,到当代文学史上散文的第二次复兴,从肖云儒的散文“形散神不散”到新时期对“形散神不散”理论的反思和质疑,一直到近些年“新散文”“散文可以跨边界”“跨文体”创作理念的提出,无疑都反向证明了散文这种文体的可包容性、丰富性、先进性和发展性。“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这也正是当代散文能够点燃民间写作激情,成为写作的风向标,遍布山野村巷,走入城市,花香满地,硕果满枝,占据当今网络、主流媒体大小版面的主要成因。

从《小众散文》到《胶东散文》,从《胶东散文》到《胶东散文年选》,从《胶东散文年选》连续五届作品颁奖活动的成功举办到《胶东散文十二家》的系列推出,在胶东散文经典化的道路上,一切虽然道阻且长,但胶东散文以自身不懈的探索和丰富的实践成果,向众多的基层民间散文写作者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最远的路也是最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