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革命者》:重回历史现场 谱写英雄诗篇 ——长篇报告文学《革命者》出版研讨会在京举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刘雅  2021年04月01日09:15
关键词:《革命者》

研讨会现场

3月30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和中国报告文学学会联合主办的“长篇报告文学《革命者》出版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阎晶明,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炯,上海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王伟,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阚宁辉出席研讨会并致辞。李一鸣、胡平、梁鸿鹰、施战军、黄宾堂、贺绍俊、白烨、王必胜、李建军、潘涛、高伟、李朝全、刘大先、岳雯、毛小曼等专家与会。会议由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何向阳主持。

《革命者》书影

何建明的长篇报告文学《革命者》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献给革命先烈的正气歌,也是一部高扬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精神,为民族和国家构筑前进灵魂、注入精神动力的党史教育学习读本。全书紧扣“革命者”主题,回望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年代凝聚和铸造的革命初心,礼赞中国共产党人敢于直面风险挑战的使命担当,书写新时代奋进开拓的新征程。全书十二章,以饱含激情的笔触,从第一位牺牲在上海街头的年轻党员一直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牺牲的烈士,再现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斗争历史,塑造了血肉丰满、英勇伟大的革命者群像,以鲜活的事例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一命题,彰显了共产党人信仰至上、慨然担当、舍身为民、矢志兴邦的伟大精神,诠释了党史的深刻内涵。《革命者》出版以来,登上各大图书销售榜单、媒体文学排行榜,入选中宣部全国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中宣部“优秀现实题材文学出版工程”、“中国好书”月榜图书。

阎晶明致辞

阎晶明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这部作品的现实主义价值,认为《革命者》以磅礴的气势和抒情的文笔带读者重回历史现场,呈现了昂扬向上、感人肺腑的文学力量。他说,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召开《革命者》的研讨会有着特殊意义。当前全党正在进行党史学习教育,《革命者》是一本非常好的参考读物。全书始终贯穿着中国共产党革命事业这一红色主线,紧紧抓住了共产党人革命者这个共同的形象来塑造,以精炼、热情、生动的笔触,叙述了每一位革命者光辉壮烈的事迹,字里行间饱含作者的创作激情。

同时,阎晶明表示,作者近几年深扎上海,写就了一批体现上海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以及新时代各个时期的作品,通过深度开拓上海这一方文学的富矿,为今天的报告文学创作迈向新的高峰提供了更多有益的启示。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炯

上海市作协党组书记王伟

王伟表示,《革命者》为红色历史的文学书写提供了一个可供学习借鉴的样本。作者饱含着激情将叙事和抒情结合起来,史论结合的创作手法给人以启发。

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阚宁辉

阚宁辉回忆了《革命者》的创作契机。2017年他偶然听到何建明讲到革命烈士丁香的故事,当时在场的人都被打动了,而以这个故事为素材的短篇报告文学《丁香》曾发表在《光明日报》。他当即提出,邀请何建明创作一部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诞生发展,尤其是革命烈士与上海的重量级作品。

研讨会现场

与会专家学者从各自角度对《革命者》的文学价值进行了深入研讨,认为《革命者》堪称一部史实与抒情相结合、历史回叙和现场感并重的现实题材佳作。

诗与史的融合,崇高理想的呈现

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胡平表示,崇高本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范畴,但在今天的日常环境下,在当代文学中,崇高感似乎很难表现,“现在何建明通过报告文学把它表现出来了。我们读这个作品感到新鲜,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很长时间没有在文学作品中体验到这种悲剧的崇高感,而一个完整的文学形态不能缺少这样的作品。”

《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认为,《革命者》是党史教育的生动教材,堪称抒情性和叙事性的完美结合,“叙事性建立在对史实充分掌握的基础上,作者通过对上海华龙烈士陵园、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的探访,掌握了大量的素材,对史料进行了细致钩沉。”而抒情性则体现在作者把对革命者的崇敬之情放到了具体的历史情境当中,对人物的心理、情感进行分析,有非常强的可读性。

《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说,何建明是中国报告文学的领军者,他像一面旗帜一样引领着报告文学领域的创作方向。《革命者》有一种“克制的抒情”,“这种抒情基于充分的理解、融化、贴近,正是采用这样一种抒情方式,所以作品更生动,虽然写的是烈士,是英雄,其实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李建军也认为,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赋予了书写对象具体的、饱满的血肉感,并时常进行抒情议论,令人耳目一新。

“开篇的序言,一下把人抓住,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时空交错的生死现场”,在作家出版社原总编辑黄宾堂看来,书写历史的难点之一是如何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处理文学的传神性,而作者在这点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巧妙地将诗与史融合,建构作品结构。

挥毫“青春之书”,歌颂人间大爱

“这本书我特别欣赏的一点,是浓抹重彩地书写了革命者的爱情和亲情,让我们重新认识‘革命者’这三个字的意义”,令评论家贺绍俊印象颇深的是其中一个片段,“一位革命者被敌人杀害的时候才18岁,在牺牲前的晚上,他对狱友说,自己不畏牺牲,只有两件事感到遗憾,一是再也不能革命了,二是还没有恋爱过”,这说明了实际上革命是和青春、爱情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革命者是在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表达对青春和爱情的向往。评论家白烨也认为,“这个作品的成功之处是把人都写活了,写真了”,令读者有一种“在场感”,“比如王一飞最后几封给他女朋友的信,是最好的情书,作者将革命的激情、两性的柔情融合得非常好。”

评论家王必胜表示,本书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在描写人物情感时有“诗化和诗意的举措,举重若轻”,尤其是其中关于几位文学家的书写,给读者很多新鲜感,增加了作品的丰富性和可读性。

岳雯认为,《革命者》的独到之处是写出了英雄的侠骨与柔情,“如果说“十七年”乃至“文革”的时候,我们写英雄一般会写“超我”的一面:显得崇高、神圣、非人,到了上世纪80年代,作家们会写英雄凸显人性的一面。恰恰是到了今天再写英雄,我们可以既写英雄对于民族国家的感情,也写英雄的人间至爱”。

评论家刘大先认为《革命者》是一本“青春之书”,“书中所涉及的所有的革命者,都是年轻人,充满着内在的激情与热情”,他谈到,我们这个时代大众传媒上的大部分青年形象,似乎更多是“佛系青年”,像早期革命者这样意气风发的青年特别少。所以当下出版这本书显得特别提气,具有滋养时代的文化价值。

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

“用文学表现手法让党史站起来、立起来、活起来,是我们要承担的责任”,《革命者》的作者、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在研讨会上回顾了创作的心路历程。他表示,当代中国人,有责任和使命认真学习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认真领会他们当年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建立新中国的革命理想的追求。用文学作品表现、反映历史和时代的进步是报告文学作家的责任,自己将以充沛的创作情感和生动的文学作品为讲好中国故事贡献力量。

目前,《革命者》俄罗斯语版已出版,英语、法语、阿拉伯语版版权输出合同已签署,不同语种版本的《革命者》将把中国共产党人的信念和精神传递给更多读者。(文/中国作家网记者刘雅  摄影:王纪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