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人来书往》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杨青  2020年11月23日08:47

 

《人来书往》

作者:杨青

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08月

ISBN:9787537862400

定价:59.80元

编辑推荐

30年记者生涯,见证纸媒的繁华与荣耀

对40位文化学者的专访与书写,体验阅读的温暖与力量

内容简介

《人来书往》收录的是作者30 年记者生涯采访过的两岸三地学者、作家、出版家的文章,共计40篇。这些访谈文章,看似人来人往,但谈的都是书人书事。每次采访和写作就像是一次深度修行,隔了岁月回看,除了起因有点年代感,那些阅读的乐趣、书人书事,因为岁月的涵泳,让人广耳目、增见识之余,多了几分润泽。

作者简介

杨青,山西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毕业,曾在《太原日报》供职十年,历任文字记者编辑、摄影记者编辑,现任《深圳商报》文化新闻部评论员,30年来一直媒体一线工作,从经济到文化,涉及不同行业。曾任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客座教授。

目 录

钟叔河:看书看文犹看人 / 001

流沙河:读鄙人的文字,保证不苦 / 010

小 宝:著为知者道,不为俗人看 / 019

葛剑雄:读书有求知、娱乐、研究三种目的 / 029

金耀基:读书不能单看购书量,要看阅读量 / 036

黄永玉:我是杂食动物 / 044

蒋 勋:《红楼梦》里的青春与孤独 / 049

李欧梵:我喜欢一切小而美的东西 / 057

钱文忠:阅读使我们的精神世界丰足华美 / 067

商 伟:中国文化的DNA 要传承下来 / 073

陈子善:收藏旧书就是收藏历史 / 084

孟宪实:为现代化寻找本土文化资源 / 092

刘亮程:我信仰“万物有神” /101

吴晓波:伟大的作品应该定义一个时代 / 106

叶兆言:我是小说家,散文只是玩票! / 112

谢 泳:让历史照亮现实 / 121

周 濂:仅靠一本书叫醒国人不太现实 /129

刘 瑜:乐观是一种义务 / 140

陈 明:调动生活积累与经典对话 / 151

止 庵:以平常心重读《老子》 / 163

俞晓群:要把民国优秀童书都打捞出来 / 173

李敬泽:一个游手好闲的阅读享乐主义者 / 178

张立宪:编书一辈子,再无他念 / 182

绿 妖:阅读是从自我的世界越狱 / 188

余秀华:别人通过我的诗歌读的是他自己 / 195

刘克襄:铁道旅行是跟更多人分享共同的记忆感情 / 206

刘 禾:我想试着拆掉人们脑里的栅栏、打掉竖着的墙 / 213

何 伟:我的书给中国增加了异域元素 / 225

杨 照:要读那些“读不懂”的经典 / 234

张大春:李白的悲剧在于他错认了那个时代 / 239

唐 诺:我们有义务成为另外一些人 / 248

朱天衣:不曾远离,何言回归? / 259

李永平:我写的是跨越民族和时空的永恒人性 / 268

阮义忠:“摄影教父”的称谓会让我更加怀疑自己 / 279

许子东:跨界不会损坏学术研究 / 290

林沛理:在香港认真写评论就等于不断树敌 / 298

董启章:香港文学的孤独守望者 / 306

任 祥:我绝对不是名媛,我是农妇 / 312

王小波:纪念他,但千万别把他当神! / 318

范 用:匆匆过客,终成归人 / 325

后记:《文化广场》二十年三件事 / 331

前 言

报纸上的副刊版面、书评专刊越来越少,当年天天“八大版”的《深圳商报》“文化广场”文化副刊,其丰衣足食的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不好说办报的人谁重视谁不重视:报纸办给读者看,读者既然陆续狠心离报纸而去,急急转投公号、APP 门下,大势不可逆转,我们也只好紧追其后,去学用新武器,开辟新战场。正所谓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文字与之匹配、陪伴,值此转型年代,当年报纸上发表的文字,也就有了见证纸媒时代的文献价值。虽然说文章这么快就变成了文献,似乎急躁了一些,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君不见,信息生产、传播、储存、消费的科技升级迭代更快。

十几年前我主编“文化广场”时,设立过副刊评论员岗位,而杨青即是评论员之一。她爱读书,尤喜鲁迅,月旦人物,爱憎分明,评说文事,褒贬麻利,她写的文化时评因此成为“文化广场”一角铺满荆棘的花园。她也采访各路名家,或现场,或电话,准备常常一丝不苟,提问往往绵里藏针。如今,她把报纸登载时曾得各方好评的文字召集在一起印出来,虽说不上是著书立说,到底也是为自己、为时代备案存档。而我看中的,正是这报纸文字不可小觑的文献价值。

报纸等传统媒体眼见得风光不再,可是我们是否想过:曾经有那么多报纸那么多版面负责观察记录一个时代;曾经有那么多受过专业训练的报纸编辑记者,终其一生,孜孜矻矻,磨炼眼力、脑力与笔力,热血凝成标题,豪情铺满版面,心怀对文字的敬畏和对使命的信仰,过着黑白颠倒的生活,消耗透支着未来的身体,就为了发几声呼啸,鸣几声不平,以显示这个时代有良知在,有灯塔在,有理性在,有常识在,有温暖在,有力量在,有家园在,有希望在,而由这样一群人和这样一张张报纸陪伴的时代盛况竟然不太可能再现了。

正是思虑及此,我觉得我们不能任报纸上曾经登载的文字随各种“风口”而逝,我也因此陆续结集出版了《好在共一城风雨》《夜书房初集》《夜书房二集》。杨青说她也想收拾“文化广场”上的旧文字,让这些纸上的文字一起在纸质书里团聚,我听了极表赞成。大体上说,昔日报纸上的文字和如今移动互联网上的新媒体文字,不仅词法句法章法有所不同,且质地、声调、节奏、表情乃至行进的队形和意义的形状也多有不同。

这越来越大的差异,正是报纸文字“文献价值”之特别处。没有文字意蕴的图像是苍白的,没有文字功力潜入其中的视频是浅薄的,没有文字修养润泽的音频是飘忽的。我很希望那些新媒体“小编”能常翻翻过去的报纸,在版面场景中体会谋篇布局的表达力和图文结合的穿透力。如果嫌麻烦,翻翻报纸文字结集而成的新书也可以。我反复申说这类新书所谓“文献价值”,其中也包含这一道理:读读这样的“文献”,可以少一些“脑残爆款”和“无脑创意”,多一些见识、底气、从容和沉稳。

胡洪侠

2019 年11 月9 日 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