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本周之星 | 刘晓利:寂静的深处(总第四十三期)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20年11月05日15:08

本周之星:刘晓利

刘晓利,1988年生,山西临县车赶村人,山西省作协会员,山西文学院第七届签约作家。作品散见于《当代校园文艺》《长江诗歌》《延河诗歌特刊》《关雎爱情诗刊》《岭南作家》《松原晨讯》《湖州日报》《山西文学》《黄河》《山西日报》《都市》《五台山》《汾河》《吕梁文学》等省内外报刊。

 

作品欣赏

 

寂静的深处

 

真正的寂静在乡村,窑洞无语,喧嚣热闹的是那些大自然的歌者。在大片的无声里,偶尔几声鸟鸣,会让人觉出乡村的寂静是如此的美好。

除了静还是静,在寂静的深处,我们总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的心声。

漫步于空旷的旧街,北风总会浮来往事的碎片,记得车赶供销社的大门前立着许多人,一年四季里总有些闲汉在那儿谈东说西,谈天扯地的。没有什么东西要买,他们仍然喜欢去那里,打打牌,下下棋,打听一些消息,也听听刘老汉讲故事。阳光很温暖地抚过来,那些倚墙而立的老古董们这时就会眯起眼睛望望耀眼的那个圆盘。

“建林家铺子里的洗脸盆5元钱一个,洗衣粉2.5元一袋。侯狗家的洗脸盆4.5元一个,洗衣粉2元一袋。一样样的东西,竟差了5毛呢。建林的心真重,比称锤子都重啊,肯定还有其他东西卖贵了,真是的,赶快地把消息传开,以后就到侯狗家铺子里去买东西吧……”说的人不管铺子里的人听没听见,立在人家铺子外面的石台阶上就议论开了。“管球他着呢,就是说给他听的,谁叫他卖贵了。”街上过来个人,就会有人再次说起这事。不久,村里的人们便都知道了建林家卖的东西贵,去建林铺子里买东西的人就越来越少,渐渐的,建林的口碑开始下降,堆在他家铺子外面的汉子们都立到侯狗家铺子门口了。铺子里生意冷淡,半月过来,竟连个串门子的人也没有了,建林没有丁点办法,红着脸只好把价调下去,这些些闲老汉们,真是拿他们没辙了。

卖东西贵的铺子,如果不及时调整物品的价格,搞搞促销活动,那这家的口碑就彻底坏了,不仅没有人去买西,还会成为人们闲茶饭后谈论的话题。车赶供销社的院子是那种仿古的四合院,东西南北都有人住,在我童年的记里,能住在供销社院子里的人大都是村里有脸面或者是供销社工作人员的家属,这些人家一般都比我们住在村子里的人有钱。有的吃着公粮,即使有些人吃不上公粮,但因为做生意,手头有些活票子。这些人家的戏咪(吕梁方言:小孩)极惹人羡慕,时常穿着新衣服,有不间断的零食可吃。尤其使人记忆深刻的是秀爱饼子铺里的热饼子香,那些住在供销社里的戏咪们便会像小鸟一样的飞奔到铺子门口,挤在一起抢着买刚出炉的饼子。而我们这些戏咪却不能,一般口袋里没有钱,只能眼睁睁馋嘴地看着,口水也要流出来了,肚子饿了一天,无精打采地低着头走在街上,早就对食物有了强烈的渴盼,回家的路上又绕不开,只有路过饼子铺才能穿过老街回到家里,魂都要被饼子的香味勾去了,谁还想离开呢。

建林的二女儿翠梅比我小一岁,我们是同班同学,放学回家的路上她曾几次拿买来的饼子给我吃,有时大点,有时小点。那时侯我感觉自己有这样的一个好朋友很幸福,因为我们的友谊,我也经常去她家买学习用品,偶尔买点零嘴“三角豆”和“唐僧肉”等,她也会偶尔送给我一个什么零食吃。直到现在我都能记得这个善良女孩的样子,圆脸盘上,安着端正的五官,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会说话,两根羊角辫子走起路来一跳一跳的,粉色的怀绒点点外套,的确良蓝裤子,一双千层底鞋,她总是看着我笑。我很羡慕她那双大眼睛,因为我的眼睛小,我总觉得自己笑起来就看不见眼睛了,要是自己也长上这么一双漂亮的大眼睛该有多好啊。小学毕业那年,我与翠梅失去了联系,因为她家铺子的声誉不好,后来铺子就关了,听说翠梅到城里去读初中了,从此,我们再也没有见过。

后来,我总是会立在关了的铺子门前,看建林家铺子里堆满了的尘埃,人去铺子空,黑暗的深处一片狼藉。

我曾在一个个落日黄昏之际 ,偷偷地立在供销社门口向院子里的窑洞望去,金色的阳光铺满了窑洞外面的每一寸土地和窑壁。院子里有几个戏咪在玩跳皮筋,抓石子,跳格子等,他们各玩各的,空气里传来了快乐的笑声。那些戏咪看上去和我们一样,都有一颗爱玩的童心,并没有因为他们的父母是有脸面的人而变得有什么不同罢。

秀爱的饼子铺与供销社的大门正对着,当饼子铺里传来烤饼子的香味时,整条街上都是黑糖饼的香啊,买饼子的人便会来到街上排起队,有说有笑的很是热闹。无数次,我是那样喜爱这种香味,一次次走过,不舍地停下来看看,肚子饿得咕咕叫,因为口袋里没有钱,最后离开时竟会心情沮丧地哭了起来。偶尔有了买饼子钱买糖饼时,便会挑上好一阵子,找个最大的,糖多的,不久,烧出来的饼子被我摸了个遍。这时的秀爱会很生气,大声说几句话:“看看这些戏咪,你摸遍了让我怎么卖啊,真是不懂事……”

挑来挑去,看上去都差不多,最后只能随便拿一个赶快走人。刚出炉的饼子暖暖的,舍不得大口吃下,用两个手指尖抠一点放进嘴里,又热又甜,油的香和着烤面的味道,再加上热黑糖的甜,真是好吃啊。回家了也舍不得吃完,留着半夜里吃。

那时候,糖饼子五毛钱一个,而一块钱就能称一斤白面,一斤白面能烧十来个饼子呢,也是几口子人几天的食物,庄户人家谁能常吃起这白面饼子啊。

车赶街是人流汇聚的场所,也是赶集的场所。赶集的日子里,买与卖繁华着乡村萧条的经济,几个小时的人头攒动,叫卖声四起,喧嚣过后,这条街道又归于往日的寂静。

思绪回转到现实,此刻空旷的街道,每一声鞋子与水泥地的磨擦声都让我感到无比刺耳,一声声清脆的响声,仿佛是老去的街道在哭诉一般,让人心头涌起莫名的难过。

人去屋空,供销社的两个店铺一个已然全部破烂,建林一家从此再杳无音讯。侯狗倒是一直卖着东西,铺子里很旧了。每次回家,我依旧要到他家铺子里转转买点什么东西。

在时光的面前,旧的事事不断的旧去,破败了的东西竟让人不忍心去触摸。岁月就这样不停地流逝走失,而我们却无能为为力,留下来的是老去窑洞的遗容,那些破旧的窑洞、荒芜的院落、无人的巷子曾经见证了多少代人的生老死去啊!

我能想象得到它们曾经的繁华,黄昏里,这些拐拐巷巷中时常会传来戏咪玩耍的笑声,袅袅的炊烟升腾着人间米饭的香味,田野里耕耘着的男人,一代代传承着祖先们的手艺,把劳动力永恒地伸向了土地。男人从田间劳作归来,一家人围坐在窑洞的炕上吃饭,说笑间其乐无穷,一盆盆洁净的水洗去了他们一天拂身的尘土,也洗涤着那一颗颗质朴的心灵。夜晚,所有的人在窑洞的火炕上睡去,在梦里他们总是会梦到黄土地上的日子无限美好。

 

本期点评1:陈丹玲

一开始,这篇小散文的标题和开头就带给我一种恍惚,一种“静水深流”“鸟鸣山更幽”的恍惚。我承认,唯有记忆的气息从文字里扑面而来才会令人如此,感觉有事发生。

的确,这是一篇与记忆有关的散文。关于记忆、怀旧、回望的散文我们并不陌生。但是,这篇散文的可取之处在于作者回忆时的冷静。文字充满静气,内容却不失生动。作者善于从小切口入手,从车赶供销社这里开始,在记忆的深水下打捞出建林铺子、秀爱饼子铺、一堆闲老汉、童年伙伴等一串珠子。这些珠子有的光亮,有的暗哑,有的完满,有的破损,它们印刻着车赶供销社里的人情世故、真伪善意、简单童年,一种淡淡的旧时味道散发出来。

印象深的是童年生活的对比,作者把戏咪们买饼、吃饼的细节写得生动感人。童年那点细小的、简单的想法和心愿,读来令人有种小心酸、小不忍。这样的着笔,是在酸涩日子上抹了一丝儿甜。

不管怎样,跟着作者我们再次感受到,对记忆粘带上的那一丝甜,每一个人都无法抵抗,哪怕它只是今天日子里的“零食”,我们依旧迷恋过去的那点滋味。正如作者说的:“走进这里,我感觉在与旧时光进行一次约会,这种感觉让我的心很温暖。”

当然,文章的后半部分并不令人很满意,落入了回忆叙事的俗套,少了陌生感和意想不到的意味深长。

 

本期点评2:范墩子

每位作家的心灵深处,都有一块灵魂的栖息地,它承载着生命深处最为宝贵的童年记忆,为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写作资源。阅读刘晓利的散文《寂静的深处》,被其细腻而又温情的描述而打动,本是贫瘠的童年记忆,却被作者写出了欢乐,写出了一丝温暖,弹性的语言,诗意的叙述,带有浓厚的对故乡和岁月的热爱。“除了静还是静,在寂静的深处,我们总能清晰的听到自己的心声。”自己的心声是什么呢?是供销社门前排队购物的记忆,是“我”同翠梅幸福地交换零食,是铺满了窑洞外面窑壁上的金色阳光,是空气中传来的伙伴的笑声,而这些曾让我感到温暖幸福的心声,如今却渐行渐远,慢慢消逝在岁月的尽头。

这篇散文里,最让我感动的地方,是少年的“我”站在落日黄昏之际,偷偷地站在供销社门前,朝着里面的窑洞望去,金色的夕阳铺满了整个院子和窑壁,笑声不时从院子里传出来。被夕阳包围了的少年,多么孤独,内心的渴望与幻想隐藏在心灵深处。而当思绪从过往里拉回,曾经热闹的供销社,如今却无比冷清,空旷的街道深处,老街在暗暗啜泣时,记忆又何尝不是。若谈到本文的一些缺憾之处,在我看来,正是结尾的部分,有些过于匆忙,颇为遗憾。很多发在原创频道的怀旧文章,都有这个问题,先是对过往进行大篇幅的描述,结尾却寥寥几笔,映照当下,匆忙结束。但若能铺开来,将今天的街巷、窑洞、村镇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就能同过往记忆的书写,形成鲜明的对比,文章的立体感也会凸显出来。

 

了解刘晓利更多作品,请关注其个人空间:刘晓利作品集

往期佳作:

春申:乌鸦伊塔洛(本周之星总第四十二期)

苏景文:太阳鸟(本周之星总第四十一期)

普普:柴火(本周之星总第四十期)

了解更多中国作家网原创好作品,请关注“本周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