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本周之星 | 姜华:并非所有的路都通向未知(组诗节选)(总第三十三期)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20年08月21日08:51

本周之星:姜华

姜华,笔名江南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旬阳县作家协会主席。曾获首届“十佳网络诗人”,陕西省首届年度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天津诗歌节头奖等。诗歌散见于《人民日报》《诗刊》《解放军文艺》《十月》等国内外报刊。出版有诗集《生命密码》等七部。

作品欣赏

并非所有的路都通向未知

(组诗节选)

夜 行 者

 

走夜路的人,被自已的替身追赶

口里吐出毒药。一生的亏心事

经过一片坟地时,被一只树上的乌鸦

悉数说出。头上的辫子

让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抓住

 

身陷江湖的人,怀揣着一瓶酒

走黑道。把阴谋和脚印隐藏起来

侧身躲过仇家的追杀。萤火虫

也在夜间赶路,它身上发出

磷光,让夜行者恐惧

 

坐在灵崖寺山门前,我愿意

放弃所有的欲望,求佛祖为自己

开光。一条道走到黑的人应该

在这个时候,选择回头

 

半个月亮从空山升起

它只照耀它该照亮的他方

 

路过玉米地

 

初秋,玉米地弥漫着孕妇乳香

那些长出牙齿的玉米,开始从母亲

怀里挺直身子。它同我们兄弟

一样,老大永远站在低处,肩上

依次扛着老二、老三甚至老四

这些很早就写在了家训上

 

那些怀崽的玉米,都在努力向上

托举。负重的双脚,深深陷进

泥土里。甚至把土地撑开,露出筋脉

风雨过来的时候,它们相互搀扶

让自己站稳。我见过许多母亲塑像

身体冰凉。唯有玉米,让我温暖

 

其实,我对玉米的依赖,和爱

缘于它与母亲同样的气味和

我年少时那些饥饿。在秋天午后

一个人经过故乡玉米地,那些玉米

结实、饱满、健康,脸上涂满油彩

像久别的家人、和乡亲

 

后来,母亲住进了玉米地里

变成了一棵玉米,让人无法辨认

 

夜 钓

 

在江边,我也是鱼饵,在水中摇晃

可是黄昏后的鱼,迟迟不肯咬钩

鱼通常会在两种情况下,落入

陷阱。一是因饥饿而不择食

如四十年前的我。二是老眼昏花

被欲望引诱,主动为执竿者献身

 

我这一生都在钓鱼,鱼也在钓我

在城市、在乡村、在商场里

在同学、亲人和情人之间,在

有人的地方。直到过了五十岁后

直到我学会了钓鱼,直到江水

布下漩涡,让我自投罗网

 

星星和月亮,看清了一切,上帝

也看到了,他不说话。一只猫头鹰

坐在江边柳树上,背诵《道德经》

河水不管这些,它只管摇晃

 

江 边

 

初夏一个黄昏,我和几个朋友

把闷热和高楼甩在身后,沿着江边

石阶,暂时下到人生的低处

长江裸露着,一位卖茶水大爷和

他的十几把椅子,也在裸露着

一条江的修辞语焉不详

 

大爷爽朗的笑声,像桂花树上

跳跃的星光。他说他一生都守着

这条江,他说他曾救过50多位投江者

还登过报纸。他说他徒弟现在是

明珠号江轮上大副,说到老伴

 

他的表情黯淡下来。他说她

已瘫痪多年,他们是青梅竹马的恋人

眼前这位与我同龄的男人,他

语言里的风,让我身上泛起凉意

死亡,同样需要智慧,和勇气

 

这个夏夜,一个男人在异乡失眠

江边上的遭遇,让他身上

已钙化的骨头,又柔软了几分

 

夜宿长寿湖

 

就像前世约定,长寿湖仍在老地方

等着我。多么熟悉的表情,如我

初恋情人,有一丝矜持,有些

妩,还有一些媚。今夜在川南长寿镇

我与一座湖,相拥而眠

 

晚餐很丰富。主人搬出一湖水产

招待我,我却有些走神。出门在外

久了,想起了老家汉江,想起

母亲五十岁那年,在一个动词前

止步。远处,仿佛有水鸟哭声传来

一根鱼刺卡在我的喉咙

 

夜晚水声如蚊,咬破了我的乡愁

让初夏第一次失眠。异乡的水

有些不解风情,她试图用荡漾声

把我耳朵堵住。一遍,又一遍

 

在人间。长寿只是一个动词

有时坚硬,有时却柔软

 

卖金鱼的马二花

 

卖金鱼的马二花,住在南正街

45号。年迈的三轮车和她住在一起

几缸锦鲤,曲来拐去的巷子

蜿蜒着她的坎坷。在三轮车的喘息声中

两个年幼的孩子在后面喊饿

 

不需要闹钟,或听鸡鸣

也不需要看到阳光。乘着夜色

老鼠一样出没,那辆三轮车用疼痛

控制着生活节奏。当新闻寺的颂经声

在夜晚或黎明前响起,整个东巷子

就有花香在奔跑、弥漫

 

卖金鱼的马二花,也卖花草和良心

那些狮子头、墨龙、鹤顶红

那些月季、吊金钟、牡丹

经常把黑夜吵醒。在南关东巷子

我经常看到,一个登三轮车的女人

从晨曦里出来,像一幅素描

 

紫 柏

 

冬天越来越怕冷。坟前的树木

挤在一起取暖,叶子仍在枝上练习摇风

时光后撤。我骑在50年前父亲的肩头

去正月十五看灯

 

下河街的风长着毛刺,扎疼了

我的眼睛。当年玩社火的人正在穿越

正午在父母坟前,我把一盏纸灯

挂在紫柏树上。风的喉咙有些哽咽

 

我拉着儿子,给父母叩罢了头

静静地站在一旁。我望着紫柏树

紫柏树也望着我,仿佛一瞬间

我们都老了。什么时候

 

儿子唇上长出了胡须

 

本期点评:范墩子

姜华是一名勤恳的诗人,他在中国作家网原创频道上传了很多组诗,每一组都显示着他对诗歌的深刻理解和独特风格。他最早上传的是《五月,农时里的骚动或忧伤》,一组写过往的记忆之诗,写麦地、母亲、大地、童年等,带有深沉的沧桑韵味和无限的忧伤,令人深深感动。而那组诗也同《并非所有的路都通向未知》这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以说,这是一组写当下现实的诗,写夜行者、钓鱼人、荷花、卖金鱼的马二花等,以当下关照未来,字里行间蕴含着生活的痛感和艰辛,保持着对现实的体恤与关照,体现了诗人对现实清醒的态度。对现实痛感的发掘,从侧面也显示出人性的温暖和诗人的悲悯情怀。

对作者而言,万事万物,偶然想到的、看到的,均可以纳入诗行,于是我们就能看到他诗歌中辽阔的一面。辽阔当中,却也蕴含着很多的细节,这些细节支撑了诗歌的立体感。比如《江边》中写道的:“这个夏夜,一个男人在异乡失眠/江江边上的遭遇,让他身上/已钙化的骨头,又柔软了几分”。作者的诗歌不晦涩,也不另类,但却能读出现实的沉痛感和沧桑感,这得益于作者对自然环境和情感的灵活处理,也得益于诗人对现实深刻的判断。比如《火锅》里写道的:“多少次,我试图把苦难放进锅里/用骨头熬制成鸡汤,抚慰那些/受伤的乌鸦,可是我弄丢了/最初的佐料。麻木的日子/被一碗白酒辣得流泪”。作者的诗有着厚实的生活基础和现实基点,有着被现实过滤后丰富的哲思和想象。而对现实的反思与恰当处理,显示了诗人的深度和广度,这也是姜华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

了解姜华更多作品,请关注其个人空间:姜华作品集

 

往期佳作:

耿兵:六月的河流(外三首)(本周之星总第三十二期)

一苇:虎跃南涧(本周之星总第三十一期)

陈伟芳:青瓦的村庄(本周之星总第三十期)

了解更多中国作家网原创好作品,请关注“本周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