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廖奔文存》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廖奔  2019年05月31日11:24

《廖奔文存》

作者:廖奔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2月

ISBN:9787534792489

定价:598.00元

编辑推荐

该书收集了廖奔的研究和评论文章,是廖奔在学术方面文章的一个大致汇总,内容涵盖古典艺术、戏曲戏剧、文艺评论、传统文化等方面,是文化与戏剧爱好者很好的学术参考书籍。

内容简介

《廖奔文存》系统整理廖奔先生学术研究成果,全面展现廖奔在戏曲史、戏剧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研究领域深入而独到的学术造诣。《廖奔文存》分为四卷,第一卷为古典艺术卷,第二卷为古典戏曲卷,第三卷为戏剧理论卷,第四卷为戏剧评论卷,每卷50余万字,为廖奔先生发表过的各类学术文章的精选结集。

作者简介

廖奔,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之一,全国政协委员。原任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之一。河南大学文学学士、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博士、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博士后。曾先后担任郑州花园口知青农场副场长、党总支副书记,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生部戏曲系主任、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秘书长、党组副书记、书记。

前 言

我的学术路径 (代序)

我应该定位为文化与戏剧学者,时代际遇把我引向这方面的学术写作已经有三四十年了。 这期间,无论我从事什么工作,始终笔耕不辍,到今天为止,大约出版了 30 本著作,其中有专著,也有论文、散文和剧作集。 回视我的文字,大约涵括了如下内容:古典艺术、戏曲戏剧、文艺批评、传统文化。这也就是我的研究圈域,折射了我的学术面貌。

我下乡时写诗歌散文,大学读的是中文系,硕士读的是戏剧戏曲学,博士读的是中国古典文学,这是奠定我一生专业和事业的基础课程。 而儿时住处邻着戏校,终日耳濡目染的是刀枪把子、悲欢离合和高亢悠扬的梆子旋律,这埋下我终生的乡音乡情。

我的学术生涯应当从读大学时算起。 当时河南、山西出土了不少宋金墓葬,里面有杂剧演出的雕砖和壁画,各地也发现了一些宋元戏曲文物和戏台,这激发了我的研究兴趣,为此我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踏勘和调查工作,足迹遍布黄河两岸的晋豫腹地,最终成果形成了我的第一本学术专著《宋元戏曲文物与民俗》。 后来我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工作,长期进行中国戏曲史的研究。 此外,20 世纪 80 年代极其活跃的文化思潮使我眼界大开,除专业深入,积极投身其中去鼓涌,在报刊喷涌式地发表文章外,还参与主持编撰了大型传统文化反思丛书“蓦然回首”系列,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幸进入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中国中心的中国民间文化—民间戏曲的博士后研究项目,得以一窥西方学府与学术堂奥,确立起东西方文化的宏阔视野,并写出《中国戏曲声腔源流史》一书。

归国后,在出版纪实文学《美利坚的诱惑》的同时,我锲而不舍地继续自己戏曲文物研究的延伸项目:考察和研究古戏台,完成了《中国古代剧场史》。 以后,我从戏剧起源、宗教戏剧、民间戏剧文化、戏曲格律与曲学各个方面进行突破,开始了写作中国戏曲史的攻坚战。 这个写作持续了多年,是对功力、毅力和耐力的长久考验,最终形成四卷本 150 万字的《中国戏曲发展史》(与刘彦君合作,她负责戏曲文学部分),成为 20 世纪中国戏曲史研

究的全面总结。 另外,经过对东西方戏剧的观察与思考,心得归集于《东西方戏剧的对峙与解构》一书。

调入中国戏剧家协会以后,我失去了潜心科研的环境,但剧协工作提供了戏剧评论的新天地,我又兼任《剧本》月刊主编,从此开始了看戏、读戏、评戏的新经历。 其间我马不停蹄,写出许多评论文章,也留下大量的观剧日记,后来都汇集成文集出版。 长期的接触、熟悉和深入研究,使我对中国传统戏曲及众多的戏曲剧种产生了深厚情感,而基层民众对于戏曲火爆狂热的迷恋和情感家园式的留恋,更让我看到它的超常价值。 然而,戏曲生态的一天天恶化,剧团和从业者生存条件的一天天恶化,让我痛心疾首。 我写出《中华戏曲文化美学及其现代转型》《戏曲生态八论》《论地方戏》等论文讨论戏曲的价值,并在各种场合不断为戏曲呐喊和呼吁,希望能够改变现状。

事实上我在对民间戏曲进行长年考察调研的过程中,研究兴趣和视野早已扩大到广义的民间文化。 早在我进行戏曲文物研究时,眼光就已经覆盖了戏曲砖雕、石刻、泥塑、壁画、年画、绘画、剪纸、织绣、陶塑、瓷器、器物装饰、戏台建筑等,这些今天都属于人类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 当联合国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以后,我开始进行其理论构设,写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论》等专门论文,同时也在四处行走的过程中,用考察报

告、文化散文的形式表达我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强调和担忧,体现在《乡村社会报告》《千年丽江》《文化苏州》《梯田中国》等作品中。

这期间我的工作又发生变化,登上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作家协会这样更高更广阔的平台,它使我能够站在中国文学艺术的整体基点上观察和思考问题,接触到不同的文艺领域,也使我越加开阔了眼界,我的学术生涯于是进入另一重天地。 我开始更多撰写文艺评论方面的文章,同时也培养起更广泛的创作兴趣,涉及戏曲、话剧、舞剧、音乐剧、儿童剧、电影、电视剧等,同时也爱好诗词歌赋、散文杂文的写作,自幼的书法爱好得到更多的实践和展现。

这套文存,是我此前学术方面文章的一个大致汇总。

我生是幸运的。 与父辈比,我没有遭遇战争、瘟疫、饥荒和逃难,得以在和谐平稳的社会发展中施展自己的人生抱负,并亲眼见证了伟大祖国的和平崛起。 我受到了*好的教育训练,一生能够凭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目标读书并从事文化研究和著述,同时发展和延伸了自己的文艺创作兴致。 我感恩于时代,感恩于国家,感恩于一切给了我这种条件和机会的人们。

2018年3月1日于北京紫竹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