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名望之城——中外作家走进望城作品选

来源:中国作家网 | 赵晏彪   2018年12月10日17:45

作者:赵晏彪 主编

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媒体评论】

本书是中外作家携手“写好中国故事”的代表性作品集。作家们以不同视角描绘了长沙望城古镇群的历史文化,尤其对从印尼打捞出水的“黑石号”千年沉船与望城铜官窑的关系进行了深度解读,是一部详述唐代以来民族文化、陶瓷文化、红色文化发展的佳作。这样的作品开卷有益,值得品读。

——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

不同国籍的作家共同面对长沙望城的文化景观,用各自的思维方法解读这里的人文风貌,并从以屈原、欧阳询、雷锋三个人物为代表的二千多年的文化大转折中洞视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本书开辟了同城、同题汉语写作之先河,为国际交流创造了新模式,值得文学界高度重视。

——著名文学评论家胡平

雷锋的出现,在望城不是一个偶然而是一个必然,因为望城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有着对先贤的敬仰和对社会的感恩。

——著名作家赵晏彪

长沙铜官窑在瓷器上首次使用多彩装饰;首创高温铜红釉;首次将花鸟山水画饰于瓷,在釉美的基础上增添了画美;首次将诗文警句书写于瓷,从此瓷器因为诗而雅,有书法而逸。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

兰闺索寞翻身早,夜来触动离愁了。底事大难堪,惊侬晓梦残。征人何处觅,六载无消息。醒忆别伊时,满衫清泪滋。

——李淑一(长沙望城人)《菩萨蛮•惊梦》,毛泽东曾为此作《蝶恋花•答李淑一》

漠漠旧京远,迟迟归路赊。残年傍水国,落日对春华。树蜜早蜂乱,江泥轻燕斜。贾生骨已朽,凄恻近长沙。

——杜甫《过乔口》

【编辑推荐】

望城,除了雷锋纪念馆,还有欧阳询的故居书堂山,还有以陶瓷闻名的铜官古镇,文化建设红红火火,很能提振人心。

——中国作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白庚胜

以前听说过雷锋,但是从来没有来过他的故乡,今天终于得以来到他的故居,感到非常荣幸。望城完美地融合了文化、历史和生态。从抵达的那一刻起,我就感觉到了,雷锋精神无处不在。

——白俄罗斯作家、汉学家达莎。

我要特别感谢我所知道的望城,因为这里有雷锋精神在感召我,激励我前进。

——拉脱维亚作家、汉学家西蒙。

通过写出望城的人美、景美,还有食物美,把这些美弘扬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望城,我觉得作为一名作家,就一定程度上践行了新时代的雷锋精神。

——《中国作家》编辑部副主任、著名作家俞胜

【内容简介】

本书是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文教基金的品牌项目“中外作家交流营”,进驻长沙望城区所创作的文学作品选集,介绍雷锋的家乡故事,长沙陶瓷的今世前生——“黑石号”文物故事,还有全国著名的铜官窑古镇、乔口古镇、靖港古镇的发展变化。

本书由中国作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白庚胜作序,散文作品包括肖克凡、陈世旭、孙春平、谢宗玉、潘绍东等著名作家作品,《中国作家》编辑部副主任俞胜、《北京晚报》资深编辑张逸良等作家作品,还包括外国作家、汉学家达莎(白俄罗斯)、沈薇莉(马来西亚)、西蒙(拉脱维亚)用中文所创作作品。小说包括长沙市作协主席唐樱、北京老舍文学院副院长周敏作品。诗歌包括韩敏山、高若虹等著名诗人作品。

【作者简介】

赵晏彪,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已出版《真水无香》《北京往事》《汪海三十年》《中国创造》等十部著作,多次获国家级大奖。有多篇作品选入中学课本。

任总监制的电影《永远的绿盖头》,在首届南美洲拉巴斯国际电影节荣获2016年度最佳故事片奖,获第7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民族电影展“特别贡献奖”,第26届金鸡百花电影节民族电影展“特别展映奖”。

组织策划了多项大型活动。2017年创建金鸡百花电影节全国少数民族剧本征集活动;2018年1月,在北京创建“中外作家交流营”、“中国多民族作家写作营”,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

【目录】

散文

雷锋精神是人类文明的道德典范/安杉

从海底打捞出的铜官窑/肖克凡

“澹乎”与“泛乎”/陈世旭

雷锋同志,您听我说/孙春平

铜官窑、时光以及历史/谢宗玉

君生我未生/姚建刚

瓷片上的“诗经”/姚建刚

泽畔行吟记/朱小平

君子意如何/朱小平

黑麋峰的花花草草/王彬

行走在古韵望城/夏鲁平

眺 望/纪红建

“黑石号”见证海上丝绸之路/潘绍东

乔口古镇的豆子芝麻茶/俞胜

望城有书香/张逸良

错落的音阶之美/赵翼如

书堂山的楷体弦歌/黄跃新

黑麋峰记——探秘响水涳/余海燕

白俄罗斯人“望”着望城/达莎(白俄罗斯)

独一无二的望城/西蒙(拉脱维亚)

无声的美丽/沈薇莉(马来西亚)

羞涩的红领巾男孩儿/孙云

“中外作家交流营”望城拾趣/赵伯仁

秋醉黑麋峰/何宇红

记忆极美的靖港古镇——诗画靖港/刘煦

戏乡情思/彭赞

不辞长作铜官人/蔡英

彩陶溪的风/蔡英

春夜乌山行/尹志强

乔口的风/谭铁安

游书堂山记/谢蓄洪

书堂山的春节/叶锋

望城皮影/朱国强

望城的行道树/袁安波

小说

藏在杜甫诗里的古镇群/唐樱

书堂山的红领巾/周敏

诗歌

仰望的都城(组诗)/韩闽山

望城留言(诗二首)/高若虹

望城(外一首)/陈细彬

黑麋峰(外一首)/邓剑昆

斑马湖,我们为你歌唱/黄建幸

彩陶源(组诗)/李伟

乌山美(组诗)/彭赞

望城拾影(组诗)/陈志辉

书堂山感怀/苏景文

湘江颂/苏景文

代后记

走进雷锋的故乡——望城采风记/赵晏彪

【摘录】

雷锋同志,您听我说

孙春平

雷锋同志,您好。前些天,我去了您的故乡湖南望城。记忆中,望城原来是县城,现在已是长沙市的一个区。那天,我乘坐的航班到达长沙黄龙机场时已是午夜,再打车直奔望城。

夜色中,出租车司机提醒说:“看,雷锋纪念像,前面就是望城区。”果然,在聚光灯的光束中,每一个中国人都熟悉的身穿军装、头戴御寒冬帽的雷锋木刻画像耸立在街道一侧。我身上的疲惫与困倦为之一扫,一再请求司机,慢一点,再慢一点。

最早想来望城,是十三岁。每听雷锋的故事,读雷锋的日记,那个去望城看一看的愿望便愈发强烈。十六岁时,我随“大串联”的队伍到过长沙,除了去毛主席的故居韶山,再一个向往之地便是望城。但苦于随队行动,队友们又一再提醒不可误了毛主席接见红卫兵,便只好将那愿望压在心底。后来,我也曾乘火车路过长沙,有旅客说,西边不远就是望城,雷锋的故乡。闻声,我急从卧铺跳下,凭窗远眺,看窗外飞快向后退去的农田与村舍,心中设想着哪栋房子曾是雷锋住过的房舍,雷锋当年是否也曾像眼前的农人一样在田间劳作……

而今,我漫步在望城书堂山欧阳询纪念馆,才知这位被称为中国书法史上第一楷书家的欧阳询便是望城人。站在纪念馆展出的碑拓片前,我又一次想起了雷锋和他的字体。雷锋自幼父母双亡,家境贫寒,少年时读书不会多,不可能有条件接受正规的书法训练,或者说,那时新生的共和国也无暇宣传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然,好学的雷锋兴许会受欧阳询影响,把字写得更漂亮些吧。

我们沿着湘江左岸,走进铜官窑遗址公园,走进铜官古街、靖港古镇、千龙湖景区,踏上黑麋峰森林公园。哦,雷锋同志,原来您的故乡不仅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底蕴,还如此古朴美丽,如诗如画,一点不逊色于名闻遐迩的大理古城和东北的宁远古城。

站在铜官古街一座20世纪70年代的建筑前,我不由又想起了您。那座并不高大的建筑现在是仿古手工制陶的作坊,门扉两侧的墙壁上,至今还保留着毛主席的仿木刻头像和他老人家的手书,右侧是“向雷锋同志学习”,左侧是“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建起这座房屋前,您已不在望城,甚至已不在人世,但人们保留着这座房屋,为了纪念您,也为了纪念我们的伟大领袖。雷锋同志,您的短暂人生,未能深切了解和目睹家乡的悠久历史和如今的巨大变化,那就让我一一说给您听。沿着湘江十余里的古窑遗址,曾出土数万件唐代的陶瓷器物,并有迄今为止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的谭家山龙窑。1998年在印尼海域打捞出水的“黑石号”沉船,上面载有67000余件中国唐代陶瓷,在其中最精美的瓷盘上明确注明:“长沙窑”。而那艘“黑石号”沉船,则是阿拉伯古商船。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次关于建立“一带一路”重要讲话中,特别以黑石号为例,说明联结中西方的古丝绸之路,不仅在陆地,也在海上……

望城的历史与文化传承悠久而璀璨,望城的新时期发展日新月异,但无论怎么说,望城最可宝贵的,还是雷锋精神,那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原子弹”。

我来自辽宁,辽宁是您的第二故乡。您到东北后的第一站是弓长岭,现在是弓长岭区。我退休前的几年,在辽阳县挂职深入生活,有机会多次去弓长岭,在那片因雷锋而全国闻名的土地上,我每次去,都长久徘徊,希望找到雷锋同志的足迹。

弓长岭有块奇异的地方,当地人称冷热地。在那里,深挖洞穴,夏日里可冷藏食物,冬日里却温暖如春。每到那里,我都不由想起雷锋日记中那句话:“对待敌人像冬天一样冷酷无情,对待同志像春天一般温暖。”冷热地,那是不是雷锋精神的另一种展示呢,他无时无刻地不在想着为当地的人民群众服务。您入伍后,去了抚顺。抚顺离沈阳很近,两个城市已紧紧相连。因在省作家协会工作,去抚顺的机会就更多。每有远方的朋友来,我陪同参观雷锋纪念馆,则是必不可少的行程,也因此多次采访拜会雷锋班的班长。

雷锋精神作为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为什么会永久宝贵?以我个人粗浅的理解,雷锋精神就是与人为善、助人为乐。越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越要把握住这一精髓和本质。

前些年,有那么一段时间,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反英雄的邪潮,连对人民领袖都敢随意贬损,对雷锋同志就更是说咸道淡。反英雄,一切向钱看的结果,就如同被人打开了潘多拉魔盒的盖子,引发逆善行恶的魔鬼横行,社会道德的大坝毁塌。于是,社会上各种造假如潮如涌,白衣天使变成了卖药商人,执教鞭者千方百计逼学生参加他的补课班,甚至连一位法官都斥问扶助老人者,“你没撞她,为什么要扶她?”

社会若缺了善意,形形色色的恶念必定迎风而长。当然,在新时代雄壮高昂的进行曲中,这些不和谐音符,毕竟是小小的逆流,是短暂的。在鞍山钢铁公司齐大山铁矿,有位公路管理员叫郭明义,数十年间,他率领学雷锋团队为民众做了数不胜数的好事,仅他个人,二十年间,就义务献血达七万毫升,相当于他个人身体血液量的十余倍。作为雷锋精神的传人,郭明义在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上,两次当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这才是我们社会的主流,真正的正能量,就如同流经望城的湘江之水、虽然历经曲折,但终会汇入洞庭,流入长江,浩荡东去,不可阻挡。

2017年,中国科学家首次探测到双粲重子,并获得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奖。近来,有微信说,重子的发现可证明人去世后灵魂不灭。我对科学研究知之甚少,也深知微信上的信息只可“微微一信”,但我又多么希望“灵魂不灭”的结论是正确的,那样,雷锋同志,您就可以经常回您的故乡湖南和辽宁,带领我们扬起善与爱的风帆,继续同我们一起纵情高歌,一路前行!

“黑石号”见证海上丝绸之路

——铜官窑的前世今生

潘绍东

对于滨湘江而居的望城人来说,他们脚下的那片土地与遥远的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海域,不过是地图上天各一方的两个点,永远不会发生任何关联。即使近几十年来望城人顺应变化迅猛的时代,其脚步只需伸向近在咫尺的长沙,顶多六七百公里之外的广州深圳等地,就足够他们立业创业显祖荣宗。如果再胸怀大志高瞻远瞩一点,他们也只会将目光投向美国或者欧洲,绝不会让视线越过波涛浩渺的南海,在那片暗礁林立的海域作哪怕一秒钟的停留。

然而这一切因一名渔夫和一名德国人而改变。渔夫没有名字,准确地说是媒体等记载历史者已将他的名字排除于历史之外,仅以他的职业代表他的全部。

20世纪90年代末,渔夫在勿里洞外海潜水捕捞海参时发现了一堆陶器。这一发现的价值,远远超过了他数十年捕鱼生涯创造的价值总和——虽然历史对他有失公允。正是因为这堆大约是中国沉船上的瓷器的出现,才引发了一名叫蒂尔曼•沃特法的德国人后来的“惊天一捞”。这位额头丰隆目光如炬的德国水泥厂老板,自幼就对探险和寻宝之类的事情充满热情。一次偶然的闲聊中,沃特法从他的印尼工人那里得知其家乡那位渔夫捞宝的故事,瞬间捕捉到了这个故事背后所潜藏的巨大探险和寻宝机会,随即他开始精心筹备——似乎积蓄前半辈子的热情就是要为这一次倾泼尽释。

从1996年开始,沃特法开始了他在印尼海底的寻宝历程。相较于其他海底寻宝者,这位精明的德国商人异常幸运,在发现“黑石号”沉船之前,接连发现了10世纪宋代的“鹰潭号”沉船和15世纪早期的“马热尼号”沉船,已然就是一次高效的热身和完美的演习。1998年,沃特法在勿里洞岛外海一块黑色大礁岩附近发现“黑石号”。我无从得知沃特法在漫长的打捞和整理过程中的期待、忐忑、疑惑、欢欣和狂喜等一系列情绪变化,但我猜想最后他和他的团队一定挥霍了海量的巴伐利亚白香肠和博克啤酒,以至于连身边浩荡的海水都泛起了啤酒狂欢的泡沫。

这是一条阿拉伯商船,因为船体采用绳索缝合捆扎,是典型的阿拉伯式的结体。因为沉没时船只和货物均被黏土覆盖,形成了很好的保护层,船只和货物保存情况非常良好。当清理完船上的最后一件货物时,沃特法惊呆了:货物数量竟然多达67000多件——当然,这还不是“黑石号”的真实总量,因为之前那名渔夫或者还有N个渔夫已经有了一次或多次“顺手牵羊”的光顾。面对这些数量庞大、保存完整、面相却与阿拉伯风格迥异的器物,沃特法首先要解答的问题是:这些货物来自何方?沉没于哪个年代?

幸运再一次降临沃特法——几只瓷碗上清晰地刻着这样的一些文字:“宝历二年七月十六日”“湖南道草市石诸孟子有名樊家记”“茶盏子”……这几乎就是它们的“护照”和“身份证”,它们明确地告诉沃特法——这是1200年前中国大唐的器物,其中,它们中的绝大部分来自长沙铜官窑。除了少量的越窑、邢窑、巩县(现巩义市)窑瓷器和一些金银器、铜镜,“黑石号”上的长沙窑瓷器多达56500余件,占到了整个货物数量的八成以上。毫不夸张地说,长沙窑是“黑石号”上绝对的主角,它们一亮相便吸住了全世界的目光和摄像机镜头:“黑石号”的发现不仅改写了唐代海上贸易的历史,也刷新了许多学界久已有之的定论——中国在唐代就与印度洋西边的中东诸国存在直接的海运贸易,也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直接证据。

“黑石号”长沙窑瓷器器型以碗为主,其次为执壶,其他器型包括杯、盘、盂、盒、罐、熏炉、油灯和少量生肖瓷塑。我有幸在长沙铜官窑博物馆刚刚开馆的时候,见到了按1∶1比例仿制的“黑石号”模型和160多件回购的“黑石号”瓷器。尽管没有辽阔无边波涛翻腾的大海作背景,我依然感到来自遥远时空带给我意料之外的震撼。

站在复制的“黑石号”和一件件做工精致弥漫远古气息的瓷器前,我似乎被一种巨大的力量所裹挟,穿越悠长的时空隧道抵达雄浑雍容的大唐,跟随层层叠叠码放整齐的长沙瓷器,来到当时长沙窑最大的集散地扬州港,登上堪称豪华的“黑石号”商船,意气风发,经广州、九州石(今海南岛东北角)、象石(今海南岛东南岸)、古笪国(今越南芽庄)、奔陀浪州(今越南藩郎),朝着富庶雄强的9世纪的阿拉伯帝国进发。

非常可惜的是,当船行至印尼苏门答腊岛的巨港附近时,遇上狂风骇浪,如同一名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勇士,不幸触礁壮烈。好在祸福总是以倚伏的面貌共存共生,“黑石号”虽以悲壮的形式结束了它的现实,却以惊艳的方式开启了千年之后的世人对历史的重新认知之门。古语说,“国家不幸诗家幸”,真可谓是“古人不幸今人幸”。黑石号揭开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神秘面纱,让我们见证了大唐制造——铜官窑陶瓷的非凡气势。

翻阅资料,位于湘江东岸的铜官镇,其域内陶土丰富。制陶业始于何时已难确考,兴起于中晚唐却是定论。尤其是“安史之乱”爆发,中原动荡不安,河南许多身怀技艺的窑工纷纷南逃,他们逐水经过铜官时,大约嗅到了自己非常熟悉的味道,随即下船决定寄身于此。我不知道这是中华民族规模性南下的第几批打工仔,但可以确定的是,他们一改铜官窑原来颜色、纹饰、题材单一的画风,将北方陶瓷的绿彩和三彩等新技术引入当地,促进了本地制瓷工艺华丽转身。从此,长沙窑釉色开始异彩纷呈:青釉、褐釉、酱釉、碌釉、白釉……装饰开始有釉下彩绘、印花、贴花和彩色斑点,题材有人物、鸟兽、园景、双鱼、葡萄和诗文警句。特别是首创铜红釉,烧出了世界上最早的“釉里红”,在彩瓷史上开创先河。这真是一次堪称经典的“南北合作”,一次令人称颂的“技术移民”,一次土火之艺的精彩呈现。

然而,这一盛景仅仅持续300余年。同样因为社会动荡,五代十国时,楚王马殷与南唐不睦,作为外销为主的铜官窑产品,因“陶瓷之路”必经的扬州被南唐阻塞而无法出口,加之其他各地质优价廉的瓷窑群起,铜官窑因而一蹶不振,最终被时间掩埋几至无迹无形。

好在有那艘遥远的“黑石号”——它以偶然的方式掀开了历史的井盖,擦拭掉历史的尘面,让时间深处古老的暗区在千年后重新显影,让曾经辉煌的文化印记重放光华,让一次被严重低估价值的鉴定事件推倒重来,让一件货真价实的正品得到一纸迟来的权威认证。

那么,在某个遥远的从前,在某处遥远的海域、沙漠、山峦和荒岛,甚至某个部落,某条小溪,某颗星球,望城是否还会有那样的幸运?是否与它们也像和“黑石号”一样存在某种隐秘的联系?

这真是一件令人期待的事情。

其实何止望城,我们每个人对这种遥远都应抱有某种不期而遇的期待。有期待的人生往往美好得出乎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