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评刊
  • 看《收获》第6期
  •   《收获》第6期岁末的收官之战委实低靡。虽然“长篇连载”、“绝处谁听”、“来燕榭书跋”等栏目还保持稳定的不俗水准,但主打栏目“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中的作品几乎全线衰颓,读来令人心灰意冷。?[详细]
  • 看《当代》2011年第6期
  •   杨志军的长篇小说《西藏的战争》堪称本年度的压卷。这部讲述晚清西藏反抗英军入侵历史的作品带来了新的阅读体验,在当代文学战争题材的序列里,还少有人能将小说与史传、人文与地理、信仰与宗教、精彩故事与价值反思、理性批判与诗性叙事,结合得如此美妙、自然、醇厚、妥帖。它有着好小说的诸多要素,因着宗教而有轻盈升腾之美,因着战争而有价值伦理之深,因着历史、人文、神话的广袤视角而成就小说命题之阔大、之重量。 [详细]
  • 看《十月》2011年第6期
  •   小说和故事是不同的,所有小说理论都这么说。据说小说的情节是以因果链贯穿,而故事则简单以时间为序。在我看来,这差别的根本在于,小说比故事更关注情节编排之外的东西。很多作家——尤其是经过了八十年代先锋文学洗礼的作家——都在强调“小说是一个手艺活”,但我相信,如果小说仅仅是技巧、情节、悬念,而缺乏更超越的追求和最由衷的情怀,如果小说仅仅沦落为电视剧本的草稿或纯粹技术的演练,那么小说的生命早就终结了。那样的小说,根本就不该称为小说。更何况,就经验来看,一个对小说没有更高追求的小说家,很难寄望他在技术上有多么精熟的表现。或许我们可以说,对小说的认识高度,决定了一个作家的技术高度,甚至就是其技术的一部分。[详细]
  • 看《人民文学》2011年第11-12期
  •   第11期的《人民文学》为“新锐”专辑,其中,蒋峰的《花园酒店》(中篇)虽然是一部长篇的局部,有着情节背景缺失的遗憾,但它依然相对独立地讲述了一个“活着”的故事。六十多岁、患了癌症的老许,妻子早逝,“女儿”智障,“外孙”幼小,他有生之年活着的意义就是如何让女儿和外孙在自己离世后活下去。他费尽心机地为女儿安排相亲,不顾安危地为外孙挣取活下去的费用,甚至还要以自己的病弱之躯满足外孙爬上36层高楼的梦想。老许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活着”面临的物质和道德底线(女儿并非老许的)。这一命题,虽不新鲜,每每读及,依然唏嘘。[详细]
  • 看《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11-12期
  •   11期的《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中,红日的《报废》(《小说月报原创版》2011年第5期)让人在一口气读完后,着实感到了神清气爽。作者本即文联中人,这回写起老本行自然是驾轻就熟,游刃有余。整个小说以一辆老旧机关车艰难而复杂的报废过程为线,于寻常处发奇崛,把整个文联系统内的喜剧闹剧反转剧等等皆拉到看客眼前,颇有《儒林外史》之遗风。因为“用一分钱像排一滴尿一样困难”,故有“前列腺炎部门”之称的文联,唯一的机关座驾是风风雨雨撑了八年、濒临报废边缘的“羚羊”牌小汽车,新主席李乃高上任后的首项改革就是要换新车——然后好戏就接连登台了。[详细]

北大评刊

  在北京大学有这样一个论坛——“当代最新作品点评论坛”,该论坛由有“作家学者”之称的曹文轩教授发起、青年学者邵燕君博士主持。他们组织中文系当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对《收获》、《花城》、《十月》《人民文学》、《上海文学》、《山花》、《萌芽》等重要纯文学期刊最新发表的作品进行追踪研读,以有意对抗流行趣味的艺术标准,进行严格的点评。点评严守客观纯粹的学术原则,力图为读者提供可信的指南,为文学史留下可靠的索引,为批评重建可敬的形象。
  本论坛借中国作家网一角,与各方朋友交流心得。我们的原则立场是,心无旁骛,就文论文。苛求名家,厚爱新人。绝不锦上添花,也不故意挑刺。但怀朴素激情,兼具行家眼光。诚望以文会友,促进文学健康。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