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作品研讨 >> 正文

弘扬长征精神 推动主旋律作品创作

——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暨长征题材文艺创作研讨会发言摘编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5月19日09:12 来源:人民日报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近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江西省文联在红军长征出发地江西赣州共同举办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暨长征题材文艺创作研讨会。

  与会者围绕长征题材文学创作、影视创作、主题性美术创作、革命戏剧,长征精神研究的文化哲学,歌剧《长征》、电影《太阳河》等作品,以及进一步推进包括长征题材在内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文艺创作等展开热烈研讨。现将部分嘉宾和专家发言予以摘编。

  ——编 者

  发挥文艺评论引导作用 

  推动长征题材文艺创作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夏 潮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长征的胜利,实现了党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宣传了党的主张,播撒了革命火种,锻造了革命力量,谱写了我们党、军队和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壮丽篇章。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长征胜利80年来,涌现出了无数优秀的长征题材文艺作品。这些作品充分发掘红军长征题材的美学内涵,以各具特色的艺术手法,为世人展示了红军长征的宏伟长卷,极大地弘扬了长征精神,成为当代中国文艺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要求我们讲好中国故事。长征题材就是典型的中国故事,长征题材文艺创作的实践给了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几点启示。

  其一,应充分挖掘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文艺创作素材,这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长征题材,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文艺创作是中国当代文艺对人类文化的一个独特贡献,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作品以其独具的思想艺术魅力,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素质发挥着独特而积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要求今天的文艺作品要由“高原”走向“高峰”。长征题材和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就是今天的文艺创作或者文艺作品由高原向高峰攀进的一个坚实的基石。要进一步深入挖掘这些题材的思想内涵,并用精湛的艺术手段将其变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艺术精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其二,应科学分析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文艺创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有声有色地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故事,不仅要讲,而且要讲得引人入胜、打动人心。缺少思想的艺术是很难有震撼力的,缺少艺术的思想也是很难有感染力的。对于长征题材和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文艺创作,更应当强调深刻思想与精湛艺术及精良制作的完美结合。优秀的文艺作品不是创作者自说、自讲、自看,特别是当前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飞速发展,文艺产品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欣赏方式、接受方式和评价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文艺生态,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造时,既要自觉地遵循唯物史观,正确地把握历史,又要敢于创新,突破固有的套路和模式,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善于运用现代科技的新手段、新方法,丰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实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资源和创作资源、生产资源的优化组合,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和传播思维,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创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其三,努力探索文艺评论如何更好地引导和推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文艺创作,助力讲好中国故事。文艺批评是改进文艺创作的重要手段。推动包括长征题材在内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文艺创作,尤其需要文艺评论界和批评界的积极参与。批评应关注、重视和研究包括长征题材在内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积极探索和掌握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评论的一些独特的规律。既要注重对艺术本体的衡量,在艺术质量和水平上敢于实事求是,好处说好,不足处说不足,通过建设性的批评,推动作品的生产创作;又要把评价的目光超出艺术之外,在更广泛的社会历史视野中对作品进行考量,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尤其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网络时代,在人人都可以成为网上“评论家”的状况下,从事文艺评论工作的同志要特别注意适应这样一种新状况、新变化,努力使自己的行文方式、语言风格更加生动活泼,更加适合大众审美的变化和需求,真正使我们的文艺批评既推动创作,又能提高人民大众的审美,能够引领社会的风尚。

  创新 突破 超越

  八一电影制片厂国家一级导演 翟俊杰

  今天举行这个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文艺创作研讨会,很有意义。国家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有目共睹。就影视而言,目前空前繁荣,涌现了很多好的影视作品。我们应该看到成绩,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当下影视创作中出现娱乐至上的现象。我觉得娱乐没有错,但是把娱乐当作终极目的,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没有希望。在这样的背景下研讨红军长征题材的创作很有必要。

  当下的影视作品大致可分为五种题材: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先进模范人物题材、古装历史题材、战争军事题材、现实生活题材。这些影视作品题材创作中存在一定问题,比如,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存在模式化,先进模范人物题材概念化,古装历史题材戏说化,战争军事题材娱乐化,现实题材低俗化。要改变这一状况,推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我觉得要从两方面入手:第一,信念、理想、担当;第二,创新、突破、超越。长征是地球永恒的红飘带,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坚韧、顽强、一往无前、不怕牺牲、吃苦耐劳、团结友爱等品格都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学习长征精神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我们要热烈地拥抱生活,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深入生活,精益求精搞创作。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学习新生事物,不断更新艺术理念。

  长征题材文艺创作的第一座高峰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延安鲁艺校友会副会长 向延生

  长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军事壮举,多年来涌现了许多以长征为题材的文艺作品。音乐方面许多长征题材的独唱与合唱歌曲广泛传唱。1965年战友文工团创演的《长征组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1951年8月1日在北京由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三幕九场歌剧《长征》则鲜为人知,它是毛泽东的诗词以外,长征题材文艺创作的第一座高峰。此剧由著名红军文艺老战士李伯钊等人编剧(并多次征求了老舍、曹禺的意见),聂荣臻元帅与肖华、陈锡联、李涛三位上将为军事顾问,音乐名家贺绿汀、郑律成、陈田鹤等人作曲,焦菊隐等人导演,黎国荃、李德伦担任指挥。主要演员有于村、谷风、方晓天、管林、英若诚、邓韶琪、莫桂新等30余人。

  歌剧《长征》通过红军的一些典型人物,表现了长征的全过程和红军指战员的精神面貌,首次让毛泽东的形象扮演者于是之走上了文艺舞台。按照创作意图,这部歌剧用不同的地域音乐体现了红军长征的途径。如江西苏区的兴国山歌、福建与四川民歌、彝族民歌、陕北的信天游等,让观众感到亲切与熟悉。此剧虽然缺乏优美的独唱曲,却拥有多首情绪饱满的合唱,再由大型管弦乐队伴奏,具有雄伟磅礴的气势。演出引起了观众和媒体的强烈反响,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出席观看,两个多月连演50余场,盛况空前。

  “文革”爆发,李伯钊遭到冲击,被批斗监禁。1975年后经过艰辛努力,身残志坚的李伯钊在助手的协助下八易其稿,1982年写成的话剧版“长征”定名为《北上》。剧情从遵义会议起始,以更高的艺术境地,集中展现了长征的胜利进程,演绎了更多的领袖和红军人物。

  永远追寻长征精神

  中国经济前沿决策顾问中心理事长 罗开富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日子里,长征题材文艺作品研讨会在赣州召开,令人振奋。我们都还记得,2014年10月1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作为新闻工作者,我深深感到,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文艺创作、表演、研究、传播等领域为宣传红军长征辛勤耕耘,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的远征。

  在红军长征50周年后,我们徒步原路重走了长征全程。一万多红军没有走出草地,我们进入草地那一天,是1935年8月10日,走进去第五天,发现了红军的一些遗骨,他们长眠在这里,战友们没有忘记他们,后代们没有忘记他们。他们是从福建、江西、湖南走出来的优秀儿女,年龄最大的28岁,最小的25岁。我们亲身体验了红军长征途中的种种艰辛,爬雪山、过草地,顶着饥饿、疾病困难前行。

  我认为重走长征路的意义在于:一是用新闻形式再现当年红军长征的伟大;二是填补历史上红军长征报道的空白,对此做系统的真实报道;三是为了反击对红军的诬蔑和歪曲;四是增强长征对当今社会的启示意义。长征过程中,军民情深的感人故事太多太多了,都值得用文艺的形式加以生动化表现。

  让历史进入当代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 郑 工

  与音乐、戏剧界不同的是,有关红军长征题材的美术创作几乎都是后来者的作品,没有亲历者参与创作。因为亲历长征到达延安的美术家非常少,如黄镇,只留下了一本长征途中的速写,后来他就不从事美术创作了。后来者的作品,上世纪50年代有李宗津的油画《强夺泸定桥》、艾中信的油画《红军过雪山》和傅抱石根据毛泽东长征诗词所创作的诗意画等。之后,1974年中央军委组织画家高虹、何孔德、彭彬等人重走长征路,画了一批写生作品;1975年,沈尧伊用三个月时间重走长征路,创作了三幅油画,分别表现遵义会议会址、红军过草地及娄山关战役的胜利,这一阶段的创作,体现的是英雄史观指导下的典型性创作方法。1979年后,情况发生了变化,特别在21世纪,美术家们重新看待这段历史时,视角就不一样了,以前回避了的一些问题和事件也浮出水面,被遮蔽的历史重新得以关注,如1934年的湘江之战。

  由于是后来者的创作,当下性的问题十分突出。美术家表现什么,是如实地对待眼前的景物,再现遗址遗物,还是将画家当下的感受灌注到对象的形式或形象的表达上?同样都是写生,我们可以参照1974年何孔德等人的作品与2009年戴士和等人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的支持下所开展的“伟人足迹写生”作品。何孔德他们是“大视野”,画面的空间阔大,有近景、中景和远景;戴士和他们是“近距离”,画面往往是一景一物,或一些玉米,或一把椅子,一张毛泽东用过的桌子,都是静物,迫在眼前,视点很集中。虽然这些作品都没有涉及人物与事件的表现,却因为观看方式的改变,对象的呈现意义就不同了。前者偏向于客观,后者偏向于主观,而这主观性内容又通过客体的外在形式进行表达,形成一种当下性的阐释。

  影视长征,何以魅力永存

  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 边国立

  文艺评论要坚持美学和历史的标准。美学是感性的,我们感性的东西比较少,这确实是个遗憾。在历史离我们越来越远的时候,我们怎么样去展现历史?这是我这段时间思考的一个重点。

  长征中牺牲了许多英雄和烈士。但是今天呢,我们还有多少年轻人知道它,他们记住了长征吗,他们能自觉地把长征的精神传承下去吗?这是影视创作必须思考的。

  我认为首先要追溯本源、记住长征;其次要有使命和责任感;再次要不断发掘蕴藏在影视长征道路历史深处的丰富内涵。纪念长征,记住什么?长征有着强大的精神感召力,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源;另外,长征具有恒久的历史价值,这种价值反映的是人类在千难万苦面前的本质力量;再者,长征闪耀着人性光彩,红军队伍整体上就是这样一支最富有高尚人性的队伍,流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官兵一致同甘苦,首长把自己的战马给伤病战士骑,把自己的鞋给没有鞋的小战士穿。展现人性的世界,人性的美,让长征历史重现,感染和激励青年人,这是影视创作的职责所在。

  文艺作品要表现撬动历史的时间节点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陆绍阳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江西代表团的讲话当中讲到,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永远铭记、世代传承。在江西拍摄的作品很多,已经涵盖了南昌起义、军队建立、井冈山精神等方方面面,但唯独没有拍三湾改编。

  在南昌起义的时候,我们建立了自己的军队,现在也在拍《建军大业》,但是建立了军队以后有一件事情是没有解决的,就是我们的军魂没有突出,其实是没有把它建立起来,或者说没有把它提炼出来、弘扬出来。这一工作是在三湾改编的时候完成的。此前的所有军队,都认为当兵无非为了混口饭吃,或者为了升官发财,所以那时军队没有持续的战斗力。因此毛泽东一直在思考,如何将我们的军队跟旧军队区别开来,拥有自己坚强的战斗力。后来,他在三湾对军队进行了改编,一方面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原则,一方面建立了军内民主,也使军队自此有了军魂。这样的故事我认为非常值得拍,也应该拍。此外,三湾改编还有非常丰富的内涵,例如毛泽东和罗荣桓的战友情,又如贺子珍和毛泽东的革命情愫。

  我们在拍摄战斗、战役等大事件背后,应该把那些真正撬动历史的时间节点挖掘出来。

  镜像长征的艺术表达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戴 清

  与丰富的长征电影创作相比,电视剧在长征题材领域的积累相对薄弱,这和电视剧作为晚近出现的大众媒介艺术有直接关系,同时也和上世纪90年代以后电视剧发展迅速商业化消费化的大背景有关。结合历史发展及作品体裁,长征题材电视剧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阶段和类别,即上世纪90年代的中短篇电视剧和新世纪以后的长篇电视剧。从表现内容来看,则有纪实类型和情节剧两种主要风格。

  虽然上世纪90年代的中短篇电视剧在影像影音品质上很难和近10年来的长篇剧相比,在创作制作质量上总体显得比较粗糙。但也有比较优秀的中短篇剧,如《长征岁月》《大渡桥横铁索寒》等。新世纪之初的《长征》是一部制作精良、艺术精湛的作品,也是一部名副其实的诚意之作。在思想性艺术性包括表演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身处全媒体时代各类娱乐节目的夹击之中,这些主旋律精品剧在视频网站的点击量,在年轻人中间的影响力都显得不令人满意。今后怎样去弘扬长征精神,如何去开掘这个创作富矿,尤其是让长征精神深入年轻一代心间得到继承和发扬,是一个任重道远的文化命题和历史使命。

  长征是丰厚的文学资源

  中国作协创研部研究员 李朝全

  文学创作中的长征书写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大阶段。第一个阶段,长征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对长征历史事件的在场书写和即时记录,包括像毛泽东《七律·长征》、陈云《随军西行见闻录》等;第二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长征文学题材创作,如魏巍《地球的红飘带》、黎汝清《湘江之战》等;第三个阶段,2000年以来出现了一系列长征题材作品,涌现了包括王树增《长征》、吴东峰和朱继红《长征——细节决定历史》等作品。

  长征题材文学创作有三大特点:第一,题材多种多样;第二,区别于历史叙事,更注重细节,更注重对主题的升华;第三,更多地以非虚构为主,进行了多样化、多向度的开掘。

  但是,文学的长征书写有明显的不足和缺陷,目前几乎没有能与长征这一桩伟大的人类壮举相匹配的史诗性巨著,尤其是在小说方面,几乎没有杰作力作。

  用当代意识表现长征精神

  江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赖大仁

  我们今天用艺术的方式表现历史上的长征,主要是要寻找一种精神。民族的精神和做人的精神,同时获得一种历史的启示。

  艺术表现长征,可以归纳为四种类型,一是还原,真正深入到历史事实本身,发现生动的、有血肉的东西;二是歌颂型的写作,伟大英雄主义精神,伟大的牺牲精神,甚至理想主义的,浪漫主义的精神,怎么歌颂都不为过,但是也不能老在一个层次重复;三是娱乐化、消费化,就是编故事,历史题材尤其是革命题材,是绝不应该用消费主义的态度,用娱乐主义的态度去对待的;四是反思性的艺术创作,长征也带来很多的教训,那是血的教训,今天具有重要启示。

  今天的人写这段历史,应该有当代的意识、当代的精神,然后再回过头来告诉今天,告诉未来。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