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作品研讨 >> 正文

呼唤萧殷精神 发扬优良传统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1月06日09:12 来源:中国作家网 梁展昭

  萧殷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文艺评论家,《文艺报》的创始人之一,逝世于1983年。2015年12月8日在广州举办的萧殷百年纪念研讨会,由广东 省文联、省作协、羊城晚报社和省评协等萧殷先生生前工作过的单位举办,蒋述卓、李劲堃、杨克等100多人参与,与会者中有一位年近90岁高龄的老作家徐 楚,坐着轮椅来就是为了说一句“萧殷是个好人!”

  落其实者思其树

  饮其流者怀其源

  中国现代文学馆计蕾以南北朝文学家庾信的语句缅怀萧殷对文学青年的培育和扶持,也对萧殷先生为新中国早期文学人才培养和文艺评论的开拓所作出的 历史性贡献,以及其留下的优良传统和精神财富做出了恰当评价。萧殷在解放前就长期担任《解决》(三日刊)、《石家庄日报》等报刊的编委工作,并自始与文学 青年结下了不解之缘。1946年,在担任《晋察冀日报》副刊主编期间,曾收到一位业余作者的短篇小说,字迹潦草,几乎不能辨认。经过一个星期夜晚的时间, 认真阅读,连读带猜,才把稿子读通了,令他惊喜,原来这是一篇十分出色的短篇小说,于是交给女秘书抄写。不料十几天后战局紧张,必须从张家口撤离,那位女 同志先撤退了,慌乱中把这篇稿子丢失了。这件事令他十分痛心,深感稿子丢失了,好作品不能问世,好作者也埋没了。此事成为他一生兢兢业业、用心发掘文学青 年的动力。白桦的第一篇小说、邵燕祥的第一首诗,都是经他之手发表的;他极力推荐王蒙力作《青春万岁》;陈国凯、吕雷等知名作家都得到过他的指导与帮助。 知名学者、评论家饶芃子、黄树森、黄伟宗等都曾是他的学生。新中国成立后,他利用担任《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编委,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副所长,以及 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客座讲师等身份,编写了很多指导青年写作和文学理论方面的书籍,继续毫无保留地帮助扶掖文学青年,着力开拓新中国的文艺评论事业。

  《文艺报》副总编辑崔艾真在研讨会上介绍,萧殷先生是新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专业报纸《文艺报》的重要创始人,与丁玲、陈企霞同为首任三位主编, 为《文艺报》确立办报方针、编辑思想和专业风格,乃至成为新中国文艺创作理论和实践中影响最为广泛的主流媒体贡献了热情、才智和青春年华。最近几年,《文 艺报》在境外的发行已经跃升至中文报刊的前五位,这无不凝聚着包括萧殷在内的历任主编的心血和努力。报社会议室墙上一直悬挂着几任老主编的照片,不断地提 醒着我们作为文艺工作者和媒体人所肩负的历史责任,成为我们把报纸越办越好的不竭动力。

  与会学者和专家纷纷表示,正是这些老一辈文艺工作者的艰辛努力,奠定了新中国文艺事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只有牢记、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文艺工作者的优良传统,才能创作推出更多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代表现代中国形象的优秀作品。

  业师易得,仁师难求

  文化学者黄树森以此誉其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着伟大人格力量的标杆式人物。他说,萧殷先生担任《作品》杂志主编时,定下了三条“不近人情”的规 矩,一是退稿信必须超过5000字,以示对作者和作品的负责;二是年青人发表作品要经常更换笔名,脚踏实地,不能祈求一夜成名;三是外出采访要善于提“问 题”,而不是“问号”,所提问题要深思熟虑、有的放矢、抓住实质。著名作家金敬迈回忆到,萧殷先生曾因他的一篇小作而主动邀他面谈,给予详细辅导,使他后 来创作《欧阳海之歌》大受禆益。萧殷经常给素未谋面的业余作者回复十数页长的信件,有的还是在病榻上断断续续写成的。广东省老领导张汉青回忆,萧殷先生对 文学青年的指导与帮助,大多是以鼓励为主,但也有直陈其弊,严厉批评的。他在讲话中引述了萧殷回顾自身文学道路时的一段感慨,“在社会主义时代,我觉得无 论如何,不应当像旧社会那样,让文学青年乱碰乱撞了。”“越来越自觉地投身于辅导青年写作的工作,可以说是一头钻进去,再也出不来了,为此匆匆三四十年, 现在不觉年近古稀,两鬓已白,始终未能越出雷池一步,分不出力量来研究其他文学问题,只能在这个小圈子里留下几个脚印而已。”然而,正是这几个看似不起眼 的“脚印”,支撑起萧殷先生甘当绿叶、甘为人梯的人格力量,也激励了无数文学青年在文学创作道路上砥砺前行。

  本次研讨会,大家谈得最多的就是萧殷这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宝贵精神。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现今的文学事业要发展,文艺评论要振兴,正是需要越来越多像萧殷这样具有执著的献身精神的“伯乐”,优秀人才不断脱颖而出的土壤才能越来越丰厚。

  实事求是,高山景行

  与会者在研讨会上纷纷谈到,萧殷一生中不仅在文学青年的培养工作上不遗余力,而且在对待原则问题和评论工作中,服膺真理,固守良知。在“十年动 乱”中,他表现了一个文艺工作者应有的高风亮节,不跟风批判,不愿“检举”“揭发”战友和同事。他一生不断学习、不停探索,秉持创作规律,坚守艺术真理, 在文学批评领域树立起讲真话、讲道理,不媚俗、不回避、不妥协的应有品格,公开撰文为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辩护。1958年兴起的“大跃进”浮夸 风,在文艺上也有表现。萧殷看到这种倾向,写了《求实精神与革命热情相结合》一文,批评文艺界的“左倾”现象。1961年,“左”倾主义愈演愈烈,庸俗社 会学、简单化的教条主义批评方法盛行。对此,他敢于真刀真枪地面对这个深刻损害创作的问题,在《羊城晚报》发起长达7个月的关于长篇小说《金沙洲》的系列 讨论,观点鲜明地批判“庸俗社会学”和“教条主义”,指出文学创作中,理论与实践、创作与批评的客观辩证关系。由他主持起草的结论性文章《典型形象——熟 悉的陌生人》《文艺批评的歧路》等三篇文章,在当时的国内文坛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中,前者是中国文学评论史上闪耀着理论与实践光辉的代表之作,对现今的文 学创作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文化学者黄伟宗从萧殷作为广东文学两度辉煌的领军人物之一,以及文艺繁荣发展的五大动力和珠江文派发展的角度,高度评价了萧殷先生的历史贡献和 萧殷精神对推动广东文艺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游焜炳在发言中表示,萧殷的文学创作与批评实践告诉我们,评论应具有独立的价值,不是创作的附庸,健康的文艺 批评应抓住根本性、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而不是跟在创作后面瞎起哄,大搞人情评论、有偿评论。缺少了实事求是品格和对艺术规律尊重的文艺评论,对优秀作 品不是棒杀,就是捧杀,其信誉和作用只能越降越低,本次研讨会的重要之处,就在于呼唤萧殷精神、弘扬优良传统,力倡实事求是,还原艺术本性,重建文艺评论 的正义感和公信力。

  作家王蒙和文艺评论家饶芃子虽未能到会,但均发来了书面发言。王蒙真切缅怀了萧殷对青年作家的无私帮助。饶芃子认为,萧殷先生的文艺批评是开放 的、务实的,其评论文章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敏锐、具体、有的放矢、深入浅出,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和针对性。他经常批评那些从概念到概念、脱离创作现状和文 学作品实际因而毫无生命力的批评,彰显了一个评论家应有的责任与担当。(梁展昭)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