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作品研讨 >> 正文

以多样方式讲述中国故事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7月01日09:35 来源:中国作家网 行 超

  哈佛大学东亚语言及文明系讲座教授王德威曾在几年前提出“没有晚清,何来五四”和“被压抑的现代性”等观点,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近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主办的“如何讲述中国——大陆与海外的不同视角”主题研讨会在京举行。王德威做了主题报告,陈晓明、程光炜、贺绍俊、邱华栋、李洱、张清华、张柠等作家、批评家就中国经验、中国故事等话题发表了见解。

  王德威首先从历史角度回顾了中国文学中的“中国故事”。他认为,自1902年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发表之后,叙事文学一直是中国文学现代性的一个重要表征。从鲁迅到郁达夫,从茅盾到沈从文、张爱玲,在叙事文学的传承中,小说以虚构的方式展示、回顾、描述着中国的过去与现在,在许多历史的关键点上成为动人的力量并与大历史产生了互动。在当下,多种媒介都参与着叙事,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诉说着中国故事,如今的小说虽然不能像上世纪80年代那样产生轰动效应,但仍能够弥补我们想象的空白。

  王德威借用巴赫金的“众声喧哗”来形容目前存在40种语言和17种文字的中国文学。他认为,资讯流转的加速使得传统以政治地理为界限的文学研究方式具有一定局限,应该把注意力放到更广义的华语语系的范畴里,他由此提出并积极倡导“华语文学”的概念。王德威列举并对比了两岸作家及其作品,对众声喧“华”的局面进行了阐释:鲁迅与赖和,茅盾与刘呐鸥,巴金与王文兴,郁达夫与吕赫若,沈从文与钟理和,杨沫与杨逵,王蒙与姜贵……王德威用广泛而丰富的例证勾勒出华语文学圈内的中国想象,并认为华语写作者们在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政治背景下共同书写着各自心中和笔下不尽相同的中国。

  王德威还引用福柯的“异托邦”概念呈现了新的讲述中国的方式。“异托邦”与“乌托邦”不同,是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特定空间,如医院、监狱、博物馆、教堂等,对它的理解要借助于想象力。骆以军的《西夏旅馆》、朱天心的《想我眷村的兄弟们》、黄锦树的《南洋人民共和国备忘录》、董启章的“V城系列”等,都是在“异托邦”空间中想象中国、讲述中国的代表作品。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