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作品研讨 >> 正文

《我想延安苍生三部曲》研讨发言摘要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6月19日09:21 来源:中国作家网

  从个人叙事到

  国家叙事的成功实践

  ——《我想延安苍生三部曲》研讨发言摘要

  不久前,由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联合中国作家 协会创研部、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共同主办的作家忽培元所著《我想延安苍生三部曲》出版座谈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30多位评论家和作家、 学者参加了研讨。这部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传记文学作品,共150万字,分为《群山》《长河》《浩海》三部。该书是作家忽培元30年间深入采访和潜心创 作的文学成果,以德高望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文瑞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一生为贯穿主线,以形象生动的文学语汇讲述中国革命、新中国建设和改革开放故事——

  何建明:

  《我想延安苍生三部曲》是作家忽培元30年间深入采访和潜心创作的文学成果。读这部作品,感到作者是三种身份,一种是秘书,一种是作家,一种是 赤子。通篇贯彻着他对传主及那一代的老革命家对人民大众和对故乡延安乃至我们国家的深厚情感与执著精神,十分令人感动。无论从文本的创新来看,还是文学品 质而言,包括作家的创作态度,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借鉴、探讨和研究的。该书以德高望重的西北老革命家马文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一生为贯穿主线,以形象生 动的文学语汇讲述中国革命、新中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故事。同时塑造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领袖人物和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阎红彦、马明方 等革命前辈以及各个层面和各个时期风云人物的群体形象。战争年代的艰苦卓绝,和平建设时期的艰难探索,改革开放年代的开拓进取、矛盾问题与迷惘彷徨,都有 真切感人的呈现。作者忠于事实、秉笔直书,人物生动,场景宏大,情节客观真实,充满感人至深的历史瞬间和催人泪下的动人细节。该书的成功面世,为我国当代 作家用文学的笔调书写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波澜壮阔、曲折复杂的历史进行了全面的尝试和文本的创新探 索。作品努力跳出当前人物传记写作视角单一、视野较为狭窄和背景单薄的模式化通病,在内容与结构形式上都有新的努力和突破。书中人物众多,个性鲜明,对历 史事件的分析和认识深刻独到,文字于质朴简约中透着深情诗意。可谓是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笔触,勾画出了中华民族的当代精英人物谱系,较为成功地 塑造了值得后人仰视的艺术雕像与精神典范。理想崇高的巍峨群山,波澜曲折的蜿蜒长河,深邃博大的浩淼大海,凝结成巍峨宏大的群像,有群众、有英烈、有领 袖,也有各行各业的前辈先贤。值此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的当下,我们组织对这部全面展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史画卷的宏 大题材作品的研讨,认真回顾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对于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弘扬主旋律,推动新时期党史研究和文学艺术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书中有 不少反映马老关注文艺和关爱作家的情节,既有对作家的保护、关心、爱护,同时也表现其对文学创作的严谨客观的严肃态度。这体现了马老的一贯风度,也体现了 作家忽培元对细节的关注。

  王巨才:

  第一部《群山》,我十几年前就看过,当时印象很深,也写过一篇评论文章推介。《长河》和《浩海》,我是在《中国作家》杂志和《新民晚报》连载时 看过一遍,印象很好。在我的总体感觉里面,这部100多万字的多卷体长篇作品,既是一部生动详细的人物传记,同时也是一幅气势恢弘的历史画卷。这三部厚重 的作品,通过马文瑞为党和人民事业执著奋斗的感人事迹,特别是通过他正直无私、光明磊落,时时处处以老百姓的福祉为念这样一种高尚的情操品质,从中也折射 出我们党数十年来带领全国人民在困难和挫折中胜利前进,不断开拓我们革命建设伟业的这样一个艰辛历程。“三部曲”很值得我们去阅读、反思。作者是以马文瑞 同志的革命和工作经历为主线,浓墨重彩地塑造了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闫红彦、马明方等等这样一批西北革命领袖的英雄形象,同时也再现了西北地区上世纪 二三十年代那种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时代风貌。所以阅读过程中能够时时唤起我对那种火红年代的向往,也可以激发起人们对崇高理想、光彩人生的追求。我深感 在传记文学写作中,如何处理个人和集体、领袖和群众的关系是很难把握的。忽培元在这些方面都进行了清醒自觉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忽培元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作家,也有多年的文学历练,写过不少小说、散文、诗歌和纪实文学,现在又执著于书画创作。有这样一些综合的历练和修养,我相信他会 写出更多丰富的、在艺术上更加成功的作品。个人建议的话,我觉得篇幅似乎太长,携带阅读不方便。再版时可适当集中、压缩得更精致一些,我想看的人会更多, 社会反响也会更大。

  阎晶明:

  忽培元找到了非常好的一个写作对象——马文瑞。首先马老经历的历史长,革命时期、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他都是参与者,很多时候也是决策者, 可谓是中国现当代历史全程见证者。马文瑞长期在部门和地方做主要领导工作,他对高层的决策、顶层的设计有所了解,对下他又是执行者、体察者。所以忽培元选 择这么一个人作为自己写作的对象是很难得的,是值得去写三部曲的。通过这样的人物,对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述,是非常好的艺术构思和典型再 现。

  从作品本身结构来说,作者就是实实在在地从马文瑞同志出生写到他去世,这种写法好像没有技巧上、形式上的变化,但是这也是一种诚实,而且增加了 纪实作品的可信度。在这部作品里,既写了马文瑞的个人,更写了中国将近100年的历史,在小和大之间结合得很好,给人一种很震撼的感觉。说到底,机会都是 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如果没有他这30年长期的积累资料、走访、采访,没有这种深入地了解,光靠做几年秘书工作,是写不出这么好的作品的。这三部曲都在弘扬 一种精神,就是延安精神。但作者没有把它放大成一个很空泛的概念,而是渗透在情节与人物里面。作品里面的红线是延安精神,所以书名用“我想延安”,包括 《群山》《长河》《浩海》,都是有深刻用意的。延安精神的弘扬在这三部作品里面都是高度自觉,应该说这是作家有想法、有坚持,耐心地孕育出来的一个结果。

  刘润为:

  这三部曲值得赞扬的主要是作者正确的、科学的历史观。从革命一直到改革开放都贯穿了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所以作者能够准确地把握革命、建 设和改革这三段历史的本质方面,也正是因为他能够把握这三个历史阶段的本质方面,所以他才能够对传主作出准确的描绘和评价。作者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创作这样 的三部曲,我想主要原因有四个。一个是有比较深厚的文学素养。二是共同的文化熏陶。马老和忽培元同志都是陕北人,有着共同的文化土壤,受着共同的文化熏 陶。三是更重要的,是他在价值取向、思想感情上,甚至在情绪上,跟马老有着深刻的相同之处,也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四就是熟悉人物及其生活。不熟悉马老也 不可能作出这么准确的描述,我可以举一个例子说明问题,大家过去对作品里面关于马老当时的心理描写提出异议,说在革命年代,你怎么能知道当时马老想什么, 就是因为他走进了马老的内心,对他有着深刻的理解,才能够准确地把握当马老面临每个重大历史事件的时候心里会想什么,可以说他的心理描写是成功的,因为这 个得到了马老本人的认可。 马老生前我跟他有过不少的接触,通过读三部曲,我对马老的精神境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认为忽培元的这三部曲最大的价值就是准确地传达了马老及老一辈革命家群体独特的精神境界。其中许多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内心世界非常深邃、非常博大,如 果把它概括为最本质的方面,我认为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敢于担当”。这是核心,其他的一切精神世界的元素都是围绕着这个来展开的。这种深厚的群众观念, 这种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从群众路线、群众观点来讲,是一个方法论的范畴,又是一个价值论范畴,我认为忽培元的传记把马老及老一辈革命家的这种精神品 质写得非常深入透彻。所以我认为忽培元的这部书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更重要的是长久的历史价值。

  郑伯农:

  读忽培元的书、认识忽培元大概也将近20年了。我第一次读忽培元的作品是《群山》,是上个世纪90年代末,全国第一次传记文学评奖,当时除了这 部《群山》获奖以外,还有王树增的《李大钊》。没想到,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完成了这部泱泱大作。书中有一些章节令人难忘。比如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马老对思想 解放、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态度,他是冲破思想禁区,积极倡导思想解放的。其中有一个细节,就是马文瑞和刘宾雁的对话。刘宾雁写的几篇文章在《人民日报》发 表,批评陕西的工作。马文瑞起初很虚心地接受批评,但是经了解事实不仅是有巨大的出入,而且基本是失实的。马老很慎重,就让下面再调查,几个组上面下面地 一起调查,调查结果证明是失实的。于是刘宾雁要求和马老对话,马老还是平等对待作家,也很重视作家,他很客气地接待刘宾雁。刘宾雁开始还是说他写的都是符 合事实,后来又说不是他采访的,是委托什么人采访的,但是那个被委托的人是非常值得信赖的。马老虽然很客气地对待刘宾雁,但是在原则问题上他是一点都不含 糊的,他列举事实证明刘宾雁的采访违反事实;刘宾雁说作家有创作自由,马老就说创作自由也不能自由到任意编造吧!马老态度和蔼但话却是毫不含糊、针锋相 对。这样的领导人,既是坚持思想解放,又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什么叫实事求是,歪曲事实那能叫实事求是吗?由此我就想起上世纪80年代初期报告文学界有 一场很重要的讨论,在《文汇月刊》上展开的,讨论问题的焦点就是报告文学可不可以虚构,刘宾雁是主张可以虚构的,但是另外有些同志认为报告文学是不能虚构 的。显然,忽培元同志这部书不是虚构的。作为马文瑞这样一位老革命、老领导,他跟作家平等谈话,这样重要的历史事件,以前没有什么地方披露出来。今天忽培 元把这个写出来,是很值得文艺界注意的事情。

  叶  梅:

  文学作品必须既是生活的,又是审美的;既是思想的,又是情感的;既是记录的,又是记忆的。我看了“三部曲”以后,深深地感觉到这个作品是有思想 高度的、有情感深度的、有鲜明价值的,是一个引领公共精神的宏大篇章,也体现了一个作家正直的思想品格。《苍生三部曲》给我们这样一个启迪,就是在非常复 杂的形势中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从杂乱现象中能够有选择有价值的识别能力,通过选择作出正确的判断,然后给予正确的行动。当前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出现极左 的思潮和极右的思潮。我们看马文瑞同志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对社会的态度和冷静思考,看他当时做出的选择,结合我们当下社会的乱象,值得我们深思。其实不管是 极左的还是极右的思潮,都是非常丑陋的,都是对公共价值的一个消解,都是出于非常个人的目的,影响了整个公共生活的建构。公共价值的建构和社会的健康整体 的推进非常重要,这一点深深地打动了我,也启示了我。我想对作品提点不足,作品有时五六页就称为一章,从结构上需要调整一下。另外标题太长。文学必须给心 灵一个说话的机会,从我们平时的交谈感觉,实际上忽培元思路是很活跃的,人生姿态是很积极的,感觉这里面一些记录的东西和书写的概念压抑了作者活跃的情 感,作者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多说一些话。

  何向阳:

  这是一部大书,大不是指体积、重量或者是它的字数的庞大和宏大,是指它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家马文瑞同志的一生来记述了20世纪中国革命、建设和中 国改革的完整里程。20世纪的风云际会在这部书里有非常重要的完整体现。这部书还完整地通过一个人来言说了中国革命的产生源起,探讨和张扬了老一辈革命家 的出身和信仰。作家通过马文瑞同志写出了中国共产党员的信念和品格,这是这部大书诞生的一个重要意义。当然对于20世纪的记述我们有很多种方法,也有很多 种文学。该书构成一种独特的叙事文本。对于中国革命,这20世纪中国最大的事件,我们文学也有很多探索,但是这部书提供了一种不同凡响的文本。作者很好地 实现了写作的既定目标,完成了他在前言当中所说的群山一般的党群关系,长河一般的新中国建设历史和浩海一般的中国改革开放时代画卷。所以我觉得这个“大” 是在这方面,他全景式地展示了中国革命、中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作者作为传主的秘书,多年跟随,对于他的经历、信念和品格十分熟悉,所以书写就非常亲切、 细腻。马文瑞的一生也是非常有典型性的。书中关于改革开放的细节披露也非常好,如果不读这部书,不了解这段历史,我们可能不知道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 个对于理论界非常重要的节点,掀起了改革开放和解放思想的大幕的那些重要史实。马文瑞在其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即最先发现并支持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 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迎来了我们思想解放的春天。这三部书是个人叙事和国家叙事、个人命运和民族命运的结合,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读一读这部长卷,牢 记和重温我们民族的历史、我们国家走过的历程,记住我们的党、我们的老一代革命家为国家、为民族所做的牺牲和奉献,会对我们今后的发展、对我们文化的建 设、对我们文学的建设、对我们人格的锤炼都是大有益处的。古人说立德、立功、立言,其实我觉得立言也包括对于功和德的建立。植根于当代这样一个社会生活非 常丰富的现实当中,传记文学、报告文学其实是通过立言的方式把德和功保存了下来。

  李一鸣:

  这部传记是大体量的、高质量的大作品。首先是一种历史的发现。历史是民族的脚步、国家的记忆、人类处境的见证。文学,特别传记文学,是记忆的产 品,是历史的复活与再现。忽培元的作品是把人放到历史中去描写的,人的历史、国家的历史、党的历史是叠合的,历史是背景、是事件、是进程也是内容,在这里 他着重描绘了一个人、一类人、一群人,他们的思想、精神、人格、情感,他的最大特点是描写了人的心底世界。第二是一种历史观的呈现。历史观就是对历史现 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根本看法,我感觉在他的作品中对社会历史是全面的认知,对历史现象是辩证的分析,对历史事件是发展的认识,对历史人物是深入的洞 察,正确处理了表象与本质、历史与逻辑、宏观与具体、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第三是一种写作态度的体现。三部巨著都有他的照片,看到这三张照片我想到了岁月流 失、长河奔流,写作确实是定力的较量、体力的跋涉、智力的远行。150万字,30年的写作,没有对道路和文学的信仰、信心和信任是不可能的,非常值得我们 尊重。

  李炳银:

  这是一本很丰富的书,有非常丰富的历史信息,让我们了解了马文瑞先生丰盈的一生,对中国革命的历程和改革开放的历程都有了解,对革命信仰的坚定 性也有很多的了解。 作为传记作品,我们作家应该更超脱一些。忽培元对一个革命家的尊敬和敬仰,对前辈的了解很多,我觉得缺乏一种超脱性。我对马文瑞先生不是很了解,但是我也 是陕西人,他在我们陕西当过很多年的书记,是老革命家,是很有担当、很有决断、很有信仰的人。马文瑞同志确实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一个非常宽厚 的人。这个作品提到很多细节,很让人感动,忽培元的文笔叙述也很生动,但是作为一部传记的写作,作家还是要有所超脱,和传者之间要有必要的距离感或者有一 种自己的评判立场。

  王  干:

  读了忽培元先生的三部曲,我觉得第一他写出了一种信念,第二他塑造了一位坚定的革命家,第三是记录了近百年的西北革命史和涉及到全国的和平建 设、改革开放的历史。写出一种信念是难得的,而且这种忠诚和激情是在很多作品里面比较稀少的。马文瑞这样一位坚定的革命家在忽培元的写作里面,实际上是两 个视角,一个是作者本人的视角,第二个是马文瑞的视角。马文瑞这一代人的理想信念、忠诚于革命、热血为苍生,这种如火的激情贯穿到忽培元的写作里,也贯穿 到忽培元的工作、生活和文学的追求里。刚刚有人提到一个词,我听来心里一振,就是大忠大德。这种20年的忠诚是和马文瑞九十几岁的高龄、近百年的革命史的 忠诚一脉相承的,所以他说他的书名有很多的关键词他都舍不得丢,这里面是一种脉络、是一种血脉、是一种精神。“我想延安”是马文瑞的回首,也是作者的回 首,延安是什么,就是一种信念、一种精神,一种理想。今天,我们常常在很多时候羞于谈这个话题,就是革命的理想信念,他们这一代人的追求,在他这本书中如 火一般的充满了激情。

  第二就是塑造了一位坚定的革命家,他的塑造是生动的、鲜活的,是具有个性的,而不是概念的,不是图解的,这跟马文瑞忠诚于革命、热血为苍生有 关,也跟忽培元的挖掘有关。比如他写到马文瑞对他书稿批阅的细节,都让人非常感动,就是这么一位九十几岁的国家领导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到了这么大年龄的 时候,还对书稿那么仔细、那么认真,甚至还带着羞涩。我觉得这种描写是特别具有个性的,他一再地说对个人的宣传要低调,要少写一些,而马文瑞的这个角度使 我们看到了这本书写出的不仅是马文瑞这一个人,而是写出了这一代革命家、革命者,也可以说塑造了一组群像,这个是我觉得特别宝贵的。马文瑞在书中是一位具 有个性的革命家,而不是在我们很多的影视作品里面那种慷慨激昂、一呼百应的革命家。

  第三,他非常准确地、全景式地记录了西北的革命史。西北的革命史中有非常多的敏感问题,包括我们和平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很多敏感的话题,刚 才郑伯农先生说到刘宾雁的事件,我也读到了,觉得确实是鲜为人知,而且非常珍贵,这样一些重大的、鲜为人知的事件和细节,从忽培元的书中读到了。他不是哗 众取宠,而是准确地、鲜活地、真实地还原了历史,这个也是极为宝贵的。所以我想说这本书是能够传世的,是能够被大众最后记住而且流传的一本书。

  白  烨:

  从写作《群山》开始,我就一直都很关注忽培元的写作,所以看到他三部书的推出,确实感觉到很高兴。书我看了不止一遍,感觉这部书内容丰富、雄心 勃勃,在目前的传记文学写作中比较超常,也是十分独特的。我有几点感受。第一个,它不是通常的个人传记,而是一部以传带史的著作。这三部书,第一个叫《群 山:马文瑞与西北革命》,第二部叫《长河:马文瑞与新中国建设》,第三部叫《浩海:马文瑞与改革开放》,主要是写马文瑞,但是在写马文瑞的同时把党史、国 史、改革开放史勾勒出来了,所以它跟一般的个人传记是很不同的,它带有很强的链接性或者叫放射性。我觉得他做这样一种选择非常适合马文瑞这个人物。因为马 文瑞在西北革命时期的身份比较特殊,西北革命根据地是由陕北和陕甘组成,他两边全参加了,而且是从陕北到陕甘,通过他正好把西北革命的全貌给勾勒出来了。 在新中国建设中,他从1954年任劳动部长一直到“文革”。从这个方面说,很多体制建设他都参与了。我觉得忽培元选了一个合适的人,通过个人传记把各个时 期的历史描述出来,使得我们可以从一个大的格局、大的背景来看马文瑞的作用和贡献,既把马文瑞个人比较充分地描述出来了,同时把那段历史也写出来了。

  第二个感受,这部书史料上相当客观翔实,文笔上也十分准确灵动。从我所掌握的材料看,他涉及到的历史事件都是很准确的,而且描述很客观,包括一 些重大的事情、有争议的事情,比如谢子长跟刘志丹的关系问题、陕甘跟陕北的问题等,材料把握、叙述分寸的把握都非常好。文艺方面有两个材料我觉得非常重 要,一个是写马文瑞做组织部长的时候,全国刚刚解放,马文瑞做柯仲平的工作,让他回西北工作,于是柯仲平在他的安排下回到了西安做陕西省文联和作协主席。 还有他写到柳青,柳青当年在《中国青年报》,他想回陕西深入生活,也是找的马文瑞。马文瑞建议他直奔皇甫村,还安排他到长安县兼职任县委副书记。看起来是 简单的两个材料,但是实际上写出了马文瑞对于中国的或者说陕西的文学事业的支持、帮助,对文艺家的关心。所以我觉得这部书在很多方面都是很有史料价值的, 具有启迪意义。

  涂武生:

  这是一部中国革命的史书,是一部新中国建设的史书,是一部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史书。他描绘的不仅仅是马文瑞个人,他是通过马文瑞描写了一个群体, 是一组群雕、一组群峰,是一个长河、一个浩海。这部书我看后很感动,尤其是《长河》《浩海》,写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件,写改革开放以来的事件,这是很难写 的,越离我们近越难写。但是我看了《长河》以后我觉得是令人信服的。他写庐山会议,写得很真实,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貌。这部书还有着国际的视野、全球的思 维,他描写了一些国际的人物,这个也很难得。譬如说,马文瑞两次到苏联,通过马文瑞读列宁的著作,对列宁做了描绘;又通过金日成到西安访问和马文瑞到朝鲜 去访问,对金日成做了描写;通过马文瑞到罗马尼亚去访问,对齐奥赛斯库做了描写;最后写马文瑞在苏联访问,对赫鲁晓夫做了描写,刻画得惟妙惟肖,把赫鲁晓 夫一半黑一半白的面目描写得淋漓尽致,这些方面都是很可贵的。

  厚  夫:

  首先这是一部作者燃烧自己生命激情,而且全身心地仰望革命,有着人生担当的作品。忽培元是我们延安大学文学院毕业的优秀校友,他在这块土地上起 耕发苗,展翅飞翔,对中国革命的仰望也是从骨子里渗透出来的,是发自内心的真诚,他早期的散文和诗歌可以印证这一点。他在青年时期就是一位有着崇高与诗意 追求的人,因此他才能20多年用稳扎稳打的传记方法为陕北籍老革命家马文瑞立传,用鲜活的文字铸就一座历史丰碑。其次,这部文学传记传达出作者的历史功力 和文学追求,做到了历史性和文学性的有机结合。作者笔下的人物具有编年体的密实性特点,与此同时,又具有文学的生动性与丰富性,这部传记既真实也好读。第 三,这部大体量的作品,立足高远,气势磅礴,传达出作者英雄主义的情怀。这部传记与一般传记最大的不同在于其整体性、系统性,思维能力强,统筹兼顾能力 强。作者努力突破一般传记紧紧围绕传主单一推进的结构线索,注重群体形象,特别是高层人物浮雕式刻画。某种意义上,这部《苍生三部曲》具有传记式历史的有 效功能。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