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作品研讨 >> 正文

刘仁前“香河三部曲”:在小说里记住乡愁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6月08日09:25 来源:中国作家网 李晓晨

  作家刘仁前的“香河三部曲”是一次长达10年的写作,三部长篇小说《香河》《浮城》《残月》,串联起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江苏“里下河”的生生息息,记录了柳家四代人的命运变迁。从乡村到县城再到城市,作家的写作体量不断扩大,却始终扎根在故乡的土地上。他说,“我不是想借助故乡去表现什么,我要表现的就是故乡。”近日,刘仁前“香河三部曲”研讨会在江苏南京举行,何向阳、张陵、徐可、应红、丁帆、张王飞、汪政等与会。

  对刘仁前来说,只要有一条河、一座村庄就足够了,即便小说中的人物迁徙或远走他乡,香河水仍然是他流淌的血脉。他不仅描摹了一幅江苏里下河地区的风俗画,还再现了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几十年的生存方式。与会者谈到,《香河》《浮城》《残月》写不同时代江淮水乡的风物人情与社会经济变革,而始终不变的是柳氏家族的存在。作家以文学的方式记录乡愁,表现了几代人的心灵史,也丰富了一个地域的精神史。小说语言、节奏、叙事的展开找到了与描写对象之间的契合点,使读者觉得作品既在生活中,又在艺术里。

  在抒写乡土中国时,作家为作品增添了浓浓的民俗小说味道和古典小说叙事特点,这在《香河》中尤其明显。大家谈到,《香河》有意识凸显民俗风情的魅力,放慢叙事节奏,不仅保留了历史的动感、趣味,也不失其应有的严谨和真诚。待到《浮城》,已经开始表现经济社会的矛盾冲突,通过各种社会关系、人际关系揭示社会矛盾冲突的本质。而《残月》写当下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反映当代人的精神困境和内心迷惘。这种视角和描写对象的变化是作家对故乡审慎思考的结果——中国的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是否失去了什么。通读这三部小说可以清晰地看到,作家对乡土社会非常熟悉,对当代年轻人的生活却缺乏深入的了解与认知,这也使得《残月》在处理上略显生疏,笔力不足。“香河三部曲”是对故乡的另一种描摹和反思方式,它也引导人们进一步去思考:对乡土文学和城市文学,该持有相同的还是相异的美学标准,记忆性书写与记录性书写又该如何在小说中融会贯通。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